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威海蓝色经济区建设总体规划

威海蓝色经济区建设总体规划

威海蓝色经济区建设总体规划前言蓝色经济区是以临港、涉海、海洋产业发达为特征,以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为导向,以区域优势产业为特色,以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前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经济功能区。

2009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省委、省政府做出了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大战略部署,出台了指导意见,为我省顺应国际国内发展大势,积极抢占发展战略制高点,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

威海既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七个重点城市之一,又是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四个重点城市之一,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一区三带”总体发展格局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为更好地落实国家和省的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威海由海洋经济大市转变为海洋经济强市,加快威海蓝色经济区建设,依据《威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打造威海蓝色经济区的实施意见》、《关于建设威海高端产业聚集区的实施意见》,吸收《威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威海市海岸带分区管制规划》的相关成果,并与《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关于建设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指导意见》等相衔接,制定《威海蓝色经济区建设总体规划》。

本规划是统筹威海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政策纲领,是区域内制定相关专项规划的基本依据。

规划的目的是阐明政府打造威海蓝色经济区的战略意图,明确战略布局,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形成共识,凝聚力量,规范有序地开发建设。

本规划所称的威海蓝色经济区为威海市的全部行政区域,包括荣成市、文登市、乳山市、环翠区、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工业新区,涉及陆域面积5698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

本规划期限为2010年至2020年,其中:第一阶段为2010年到2015年;第二阶段为2016年到2020年;远景为2020年以后。

一、基础条件与重要意义(一)基础条件威海作为海洋经济大市,打造蓝色经济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

——区位优势独特。

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三面环海,一面接陆,与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位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域,恰在中国经济社会最为发达的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都市区之间,并联接环渤海经济圈和泛黄海经济圈,是东北亚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城市。

——综合实力较强。

建市21年来,威海经济社会迅猛发展,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活力最强的地区之一。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现居全省第九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居全省第2位。

2008年,在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威海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列在第31位。

威海市现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渔具、轮胎、医用高分子制品、木工机械、地毯等生产基地,重要的造船、汽车零部件、玻璃等生产基地。

——海洋资源丰富。

全市海岸线长985.9公里,约占全省的1/3、全国的1/18,拥有1万多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面积。

近海生物资源丰富,是我国最重要的渔业生产基地之一;海岸带多为基岩海岸,具有丰富的深水岸线资源;海岸带和近海海域蕴藏着大量矿产资源,已探明可供开采的有金、铁、铜、锌等30多种,其中黄金、磁铁、石英砂、花岗岩、锆英砂等在全国、全省占有重要位置;海岸带海洋能蕴藏量较大,主要包括风能、潮汐能、潮流能、波浪能和温差能,开发利用条件较好。

——生态环境优良。

威海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年四季不干燥,不潮湿,具有明显的海洋性气候特征。

整个辖区依山傍海,自然风光秀丽,旅游资源丰富,城、山、海、岛、滩、湾、林、温泉等独具特色。

环境保护成效显著,城市饮用水源和海洋功能区水质全部达到和优于国家标准,是全国空气质量、海水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

立足于优良的生态环境,着眼于打造世界精品城市,威海坚持不求最大、但求最好的理念,努力建设“小而特、小而精”的新型城市,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基础设施完善。

按照“公路升级、铁路提速、港口扩建、机场开放”的思路,构建了立体化的区域交通网络: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621公里(含农村公路),其中干线公路1276公里,干线公路密度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5倍;实现了与全国各地货物直达运输,开通了至济南、北京、武汉等地的客运列车;全市现有17个商用港口,拥有渔港码头133处;市区一小时车程内有两个国际机场,其中的威海机场于2004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对外开放,可通达全国各地及海外;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电讯网络建设处在全国前列,电力、水源供应充足。

——开放优势明显。

威海是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之一,现有9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具有较强的项目承接能力,已与英国彻特纳姆市、意大利比拉市、韩国丽水市、日本宇部市、美国圣塔•巴巴拉市、俄罗斯索契市、新西兰蒂玛鲁市、突尼斯苏斯市等8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与19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

威海是距离韩国最近、最早与韩国通航的国内城市,与韩国的经贸合作关系非常密切,目前威海已成为韩国在中国投资、经商、居住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科技水平较高。

近年来,通过加强高层次人才聚集区、产学研结合密集区、科技成果转化汇集区建设,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全市现有2所本科高校,3所高等职业学院,36所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每10万人口中大专以上学历的有4645人,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的比例达到42.9%;与100多家高校院所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与山东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8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战略合作联盟关系;建立了5个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建成了7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创办了8家企业孵化机构,拥有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7家、其中国家级6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54家。

2008年,荣膺“中国城市综合创新力50强”和“中国最具创新动力城市30强”称号,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产业基础良好。

2008年,全市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514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8.9%,初步形成了产业比较齐全、结构比较合理、技术装备水平较高的海洋产业体系。

现代渔业产能大幅提高,2008年全市海产品产量达到202.5万吨,实现产值200亿元,连续多年居全国地级市首位;海产品加工产值达到207亿元,形成了以海洋食品、海洋药品和海洋保健品等海洋“三品”为主的海产品加工体系。

船舶修造业发展势头迅猛,规模以上船舶修造及配套企业发展到90家,2008年实现造船完工量52万载重吨,占全省的一半以上。

新能源产业初具规模,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3.3万千瓦,占全省的四分之一以上。

滨海旅游休闲产业发展迅速,2008年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161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58.8亿元,占生产总值的8.9%。

港口吞吐和海上运输能力明显增强,拥有国家一类开放口岸3个,一类开放作业区5个,万吨级以上泊位19个,先后开通了到韩国、日本及青岛、大连等国内外客货航线和集装箱航线21条,2008年全市港口吞吐量达到37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60万标箱,客运量126万多人次。

(二)机遇和挑战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

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是解决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三大世界难题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目光转向海洋,对海洋发展战略给予了空前重视,各沿海大国纷纷把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环境作为本国的重大发展战略,促进新兴海洋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相当一部分国家的海洋产业已成为国家支柱产业。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人口、产业快速向沿海集聚,海洋在生产力布局中的战略空间地位正日益突出。

2003年国务院印发了新中国第一个《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海洋经济首次以一个整体新领域进入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体系。

党的十六大又提出了“实施海洋开发”的战略要求,党的十七大则进一步做出了“发展海洋产业”的重要部署。

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提出,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要求,是增强山东省在全局发展中地位作用的重大战略机遇,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是挖掘潜力、增创发展新优势的重大任务。

对于威海而言,更是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发展先机、谋求新飞跃的一次重大机遇,是谋求在全省乃至全国发展大局中更加有利地位的重要战略平台。

面向海洋、开发海洋,是威海的潜力所在、希望所在,也是机遇所在。

同时,随着WTO产业保护期结束、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区域经济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我国面临着更苛刻的规则约束和激烈的市场竞争,贸易摩擦日益增多,将对我市的外向型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冲击。

随着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加速崛起,东北振兴步伐加快,东部沿海区域发展势头强劲。

目前, 我国沿海初步形成了“三大五小”的经济区整体布局,“三大”即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五小”指辽宁沿海、山东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区、江苏沿海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广西北海经济区,这些区域的发展都已经进入国家战略,区域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威海面临着较大的竞争压力。

目前,威海蓝色经济区建设尽管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区位优势和优良的产业基础条件,但也面临一些制约持续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海洋经济结构不够合理,产业层次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整体竞争力不强;海洋资源开发不尽科学,能源资源保障能力较弱,资源环境保护压力较大。

此外,土地、原材料等资源矛盾较为突出,人才资源仍然存在总量和结构性短缺,资本市场发育迟缓,企业融资渠道不够顺畅,这都将成为制约威海蓝色经济区建设的突出因素。

(三)重要意义打造威海蓝色经济区,有利于我市进一步提升海洋优势产业,促进海陆统筹、协调发展,推动海洋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海洋经济优势;有利于集约利用海陆资源,保护滨海生态环境,提升“人居”品牌含量;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加强与东北亚地区特别是日韩的产业分工协作,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有利于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加速发展和新兴产业的培育提升,促进产业结构和产业层次加速向高端、高质、高效方向发展。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蓝色经济区建设,能够促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更加积极主动地转变发展方式,更加自觉地从战略的高度谋划威海的发展,不断增强区域经济的竞争力,确保在全省发展大局中的优势地位。

二、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一)总体思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胡锦涛总书记“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指示精神为指导,坚持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统筹、海洋资源与陆地资源统筹、海洋产业与关联产业统筹、市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筹,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实行全域生态保护,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努力构筑海洋特色鲜明、区域布局合理、产业结构优良、生态环境良好、带动能力较强的蓝色经济体系,为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做出积极贡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