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简史单元3
五、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学前教育活动
(一)设立学前教育机构,兴办“慈善”事业
1.设立幼稚园
(3)幼稚园的保教内容和方法
外国人在中国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大致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日本式的幼稚园,另一种是西方宗教式的幼稚园。 日本式的幼稚园兴起于清末民初,清末蒙养院与民国初 期蒙养园使用的教学方法是日本式的。西方宗教式的幼 稚园,无一例外地实行洋化教育。
(三)政治基础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对 中国侵略的不断加深,民族危机更为严重,爆发 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在义和团运动失败以后, 腐败的清政府为了维护其行将灭亡的封建统治, 一方面向帝国主义屈膝求和,另一方面为了欺骗 人民而宣布实行“新政”, 以便缓和矛盾。
二、蒙养院制度的确立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制度是随着新教育制度 的产生而确立的。蒙养院是中国最早的学前教育 机构,它是与新的学校体系同时产生的。清末思 想家、教育家张百熙(见图3-1)认为,振兴教育 必须有完整系统的学校体系及其制度。然而,清 政府对张百熙存有戒心,加上这一学制本身的不 完备,因此并没有实行。1903年,清政府又增
单元3 中国近代实践 2 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 3 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
目 录
单元 目标
了解近代学前教育机构产生的历史背景; 掌握蒙养院制度的确立和实施过程以及蒙养院的特点; 了解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学前教育活动; 掌握民国时期蒙养园制度的确立;
单元 目标
熟知民国时期幼稚园制度的实施; 熟知民国时期学前教育的特点;
五、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学前教育活动
(一)设立学前教育机构,兴办“慈善”事业
1.设立幼稚园 (2)教会幼稚园产生与发展的一般概况 19世纪80年代,外国教会在中国沿海的福州、宁
波开始兴办学前教育机构,以后教会幼稚园逐渐增多。 之后,外国人不仅在福州、宁波,还在上海、北京等地 创办了幼稚园。民国以后,教会幼稚园继续发展。
掌握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保育院制度;
了解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经验。
单元简介
本章主要介绍晚清时期、民国时期和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的 基本形式、教育制度、内容和特点。晚清时期的蒙养院是中国最 早的学前教育机构。民国时期,爱国教育家积极探索中国化的办 园方式,办园主体呈现多元化态势。老解放区坚持为革命战争和 生产建设服务的方向办教育,这些都为我国的学前教育积累了丰 富的经验。
一、近代学前教育机构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思想基础
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震惊了中国人民, 救亡图存的声浪遍及全国。一些思想先进的中国 人纷纷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企图找到一条救国 救民的道路。西方的教育制度便成了他们重要的 学习对象,在维新运动的推动下,效法西洋、倡 办西学很快成为风行一时的潮流。
一、近代学前教育机构产生的历史背景
三、蒙养院制度的实施
(一)蒙养院的兴办
图3-2 严修
三、蒙养院制度的实施
(二)蒙养院师资的培训
清末幼儿教育师资的培训,经历了一个从 无到有的过程。因女禁未开,育婴堂的乳媪和敬 节堂的节妇便成为中国第一代幼儿师资。随着历 史的前进,中国教育上的女禁终被打破。1907 年,清政府在各种压力下颁布了《女子小学堂章 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
第
清末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与教育实践
一 课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进入了近代社会。中国封建 传统教育已经难以承担起维护阶级统治的重担,清政府开始 了艰难的改革。
一、近代学前教育机构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经济基础
学前教育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0世纪初期,我国才出现了学前教育机构。19 世纪中期以来,帝国主义为掠夺我国资源,在我 国领土上大办工业,开发矿山,清政府的洋务官 僚也兴办工业企业,使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开始出 现。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民族资本主义 逐渐发展。
二、蒙养院制度的确立
图3-1 张百熙
三、蒙养院制度的实施
(一)蒙养院的兴办
1.湖北武昌蒙养院
1903年秋,湖北省立幼稚园在武昌成立,为我国 设立幼儿教育之始。清末蒙养院发展缓慢,它们星星点 点地设在几个大城市,按其性质,可分为公立蒙养院与 私立蒙养院两种。为促进幼稚园的发展,在张之洞的主 持下,湖北幼稚园曾附设女子学堂,招收15~35岁的 女子,专门学习幼稚师范课程。
三、蒙养院制度的实施
(一)蒙养院的兴办
2.湖南蒙养院
湖南蒙养院于1905年由巡抚端方决定开办,属官 立。该院聘请日本的春山学子、佐藤操子两名女士为保 姆,招收3~7岁之儿童,“以养成异日受教之根据”为 宗旨,据《湖南蒙养院教课说略》记载,该司设立了谈 话、行仪、读方、数方、手技、乐歌以及游戏共计七门 课程。
四、清末蒙养院的特点
从清末蒙养院制度的确立和实施中,不难 看出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中国学前教育在通向学校教育社会化的 道路上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2) 学前社会教育机构是随着近代学制的出 现而勉强确定的。
四、清末蒙养院的特点
(3) 蒙养院办院的纲领体现了“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的总原则:既不肯放弃传统儿童教 育的核心——封建伦理道德的灌输,又要具有 近代社会学前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三、蒙养院制度的实施
(一)蒙养院的兴办
3.天津严氏蒙养院
天津严氏蒙养院是一所私立蒙养院,创办者是严修 (1860—1929,见图3-2)。严修曾任清朝翰林院编修、 学部侍郎等职。严修一贯主张改革旧教育、创办新式学 校,十分重视女子教育和学前教育。严氏蒙养院每日上 午授课。该蒙养院的招生对象主要是亲友和附近邻居的 4~6岁的子女。
(4) 基本照搬日本。表现出极大的半殖民地 半封建教育的特点。
五、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学前教育活动
(一)设立学前教育机构,兴办“慈善”事业
1.设立幼稚园 (1)设园宗旨 设园宗旨帝国主义在中国开办文化事业的宗旨是以
基督精神奴化中国人的思想,培养其高级治华代理人。 他们重视对幼儿心灵的熏陶,目的是使其接受基督精神, 以培养殖民地国民。
二、蒙养院制度的确立
增派荣庆为管学大臣,同时“派张之洞会同张百 熙、荣庆将现办大学堂章程一切事宜,再行切实 商定;并将各省学堂章程,一律厘定”。他们在 张百熙原定章程基础上“考求增补”,清政府以 《奏定学堂章程》之名颁布。这就是后来成为全 国兴办各级各类学校的依据,并对我国近代学校 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的“癸卯学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