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适合教师作为精神文明的开拓者,在传递科学文化知识,促动整个人类生存与延续方面始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曾将"天,地,君,亲,师"供奉一堂,使为师者成为"无所不知"的人之楷模,备受尊崇。
很少有人怀疑教师有人格及心理适合问题。
随着科技的进步,知识的持续更新,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要求不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
正如《学会生存》中所阐述的那样:"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协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
因为信息源急剧增多,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知识面广,教师如果以有限的知识或权威的地位很难驾驭课堂。
难怪很多教师都有"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的感觉。
所以,随着社会的变迁,教师只有了解自己所处的角色情景,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适合水平,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一、增强教师角色责任教师作为现代社会中的一员,心理状态或多或少受到社会各种思潮的影响。
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变革,使教师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持续面临新的挑战,同时也影响着教师的角色期望和职业态度。
过去,教师在工作中以追求物质利益为耻,以"园丁"或"蜡烛"似的无私奉献精神为职业理想。
不过,随着商品意识持续对教育的影响和渗透,教师固有的道德价值观开始动摇、解体。
教师行业出现不安心工作、人员流动、跳槽等现象就不足为怪了。
我们很难肯定当前从事教师这个职业的人,都是热爱本职工作,能够担负起教师角色责任的人;已经从事教师职业的人未必都适合做教师或者能够安心地从教。
所以,学校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将教师的职业适合和社会适合作为建设教师队伍的先决条件。
(一)用现代教育理念充实教师的头脑。
在信息网络化时代,教师的育人功能发生了变化。
学校要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水平的人才,首先要求教师要有创新教育的水平。
有的教师工作得不到学校领导的认可,上课学生不爱听,问题就在于他们的教学方法过于陈旧,不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当前,日趋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有利的辅助教学手段,教师假如还不能把握住教学角色,无法适合教育技术革命的形势,仍然固守传统教学观点及方式,将落后于时代的要求,终为学校教育所淘汰。
在掌握、使用计算机技术及接受信息方面,很多中小学生已经露出"后生可畏"的势头。
如,学校要求教师学做教学课件、网页,很多学生却已经学在老师的前头了。
坐在电脑台前,做老师的有时也不得不向学生请教弄不清楚的地方。
所以,教师有现代教育理念,努力钻研教法,探究学法,才能轻松自如地挥洒教坛,以自身的高素质促动学生素质发展。
(二)树立准确的学生观。
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和"楷模",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主动者。
俗语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
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
教师一方面要确立自己作为教育者的位置,另一方面还要明确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学生,即有什么样的"学生观"。
所以,教师要弄清楚下列问题:(1)在教学层面上,学生是"人",不是"容器"。
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个体,与教师享有平等的人格尊严。
学生有不可剥夺的受教育权。
教师了解学生的基本特征,更要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才能尊重、理解学生。
学生的个性不同,需要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态度和个别引导。
如,性格外向者,喜欢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能大胆回答老师的课堂提问,但是课后作业较马虎,不爱认真复习;而性格内向者,课堂反应缓慢,但是课后肯花时间认真做作业;还有一些性情顽劣,不爱学习的学生并非因为智力低下,更多的是因为非智力因素所造成的。
所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个性差异,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反之,采用简单说教,粗暴干涉的"高压政策",或者迁就学生,放任不管,都不可能受到教育效果;(2)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
现代教育目标是德、智、体、美、劳、心六育并重。
仅以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学生发展的标准,势必偏离素质教育的方向。
学习成绩优秀并不能预示或取代其它方面的健康发展。
在中小学生离家出走、社会暴力事件以及品德行为问题中不乏成绩优异的学生。
心理学专家己向学校和家长们发出"好孩子是问题孩子"的呼声。
成绩好的学生或担任班干部的学生就因为他们平时学习努力、自律水平强,在学校一向得到老师的重视和爱护,家长对这些孩子也很放心,忽视了他们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和挫折。
"好学生"为了达到老师和父母心目中"好孩子"的标准,在言行上过于苛刻要求自己,压抑了心理需要和个性发展。
一旦遭遇到挫折或接触社会便会产生内心冲突,引发意想不到的行为后果;而成绩差或表现不好的学生更容易被老师所嫌弃,家长也多以批评、指责的语言相待。
学生一旦接受这种教育态度和期望将导致更为恶化的表现行为。
所以有人经过调查发现,成绩中等的学生因为他们在校接受心理负面压力少,以后步入社会更容易出人头地,更能充分发挥其个性及才干;(3)在学校人际交往中,教师要掌握与学生交往的技巧,如,善于向学生"示爱",有同情心;让学生理解自己的言行,不放纵、迁就学生;以身作则,做事有原则、立场。
(三)增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教师不但是社会文化价值与道德准则的传递者,同时也是代表和具有这些价值和准则的人。
教师对本职工作的兴趣和热情,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都对学生起着仿效作用。
教师工作一向复杂而繁重,如果仅仅从经济报酬上看是体现不出它的劳动价值。
教师劳动价值充分体现在其具有的社会性。
一名教师,不论他的性格如何,是否适合做教师,但他心里自然明白自己在怎样教育学生,能教到什么水准。
教师有普通人所有的一切需要,包括物质生活需要。
但教师特殊的职业决定了教师拥有更多的是无形的报酬。
那种将教师作为不得已而从之的职业想法,不喜欢教学,随意讽刺挖苦、甚至体罚学生或将商品意识纳入教育行为,不专心教学,热衷于有偿家教等,都有悖于教师职业道德。
陶行之先生曾满怀信心地指出:"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
这仍是党和国家对我们教师的殷切期望。
二、解决教师工作压力根据国外调查表明,教师职业所带来的公众压力多于其它行业的人。
香港曾将教师职业压力列为第二位,仅次于警察职业。
我们知道,适度的工作压力能够排除心中的空虚和郁闷,令人振奋,给人向上的力量,有益于提升工作效率和学习效率;反之,过度的工作压力,即不愉快的压力,则给人带来苦恼,使人产生生理、心理以及行为失调反应,在日常活动中产生焦虑:如心悸,神经衰弱,消化不良,沮丧,注意力不集中,自我评价过低,工作效率差等。
教师工作压力主要来源于:(一)教师角色期望与自我价值观的冲突。
教师的角色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知识的增长与更新而持续改变。
在我国独生子女的教育过程中,教师更是扮演着微妙的角色。
从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望来看。
心理学家认为,教师要充当知识的传授者,集体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维护者和家长代理人等。
如,家长和学生对教师的角色期望是知识的传授者,就要求教师知识博大精深,无所不知;将教师看成纪律的维护者,就希望教师严明公正;将教师看作家长的代理人,则要求教师工作耐心细致,对学生关心体贴。
而社会中人人对教师应做什么和怎样做都有自己的看法,这样教师受到各种相互冲突的角色期望的冲击,同时这些角色期望也与教师自我价值观产生对立、冲突。
(二)自我期望值过大,追求"完美主义"。
教师作为知识和道德的化身,常把"完美"当作自己为人处世的目标。
在工作上要求尽善尽美,并渴望他人看到、肯定自己的成绩。
这种追求"完美"之心态容易忽略自身条件的限制,如个性、水平、机遇等。
一旦过高的自我期望目标不能实现,就会有很强的挫败感,对自己自怪、自责,对他人怀有敌视、对立情绪。
我校"心理辅导室"在心理咨询中发现,优秀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超过普通教师,如担心公开课上得不成功;害怕学生在竞赛中发挥不出成绩;拿不准领导、同事对自己的看法等。
所以,教师放弃"完美主义"的心态,积极面对工作中的挫折,调整、确立切合实际的工作目标,才能在真实的世界里发挥工作的潜能。
(三)教师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怎样评价教师,教师能否能接受评价的方式,对教师心理有很大的影响。
教师工作若得到积极的评价,便会以饱满的情绪、更大的精力投入工作;反之,教师若对评价结果不满,担心因为人为的偏差,使自己在评价中受到误解、不信任,,则会产生心理负担,增加工作压力。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评价主要采取终结性评价方式,评价结果与奖励结合,有的还成为解聘不合格教师的依据。
但在评价过程中有两个问题需要引起注意:一是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如果以教学优劣作为评价的标准,那么如何评价教师的教学业绩呢?若以考试成绩作为权衡的条件,显然忽视了教师在改变学生的兴趣、行为、品德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每一个班级的学生因为遗传素质、家庭教育环境不同,学生在学习技能及学习成绩方面存有着很大的差异。
而教师往往忽略或不愿意接受这种差异。
凡做教师的,都有这样的感觉:各科老师最大的精力似乎都放在成绩差的学生身上。
不管这个学生是否有水平学好,不管他对教学有什么样的感受,也不管他还有什么优点和特长,反正考试成绩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与学校对教师的评价直接挂钩。
令人欣慰的是近期来很多学校,特别是小学,根据教育部减轻课业学生负担的指示,强调教育以促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而鼓舞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减轻了教师工作中的压力;教师评价的另一个问题是评价方式简单划一;教师评价目的是为了完善教学、教育过程。
现在学校实行终结性评价,结果基本上体现在对教师的奖惩上,无助于从根本上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
而形成性评价更能注重教学、教育过程,如教师怎样工作,学生原有的素质水平是否有提升的机会,教师工作是否具有创新精神等等。
教师评价要采用多元评价方式。
最后,形成教师工作压力的因素还有:学生不良的行为、人际关系、工作负荷、专业发展前景等。
当教师工作压力太大造成认知、行为障碍时,应实行心理咨询、辅导。
三、维护教师心理健康,促动教师职业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现代人从事各项工作,享受美好生活的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