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属于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本课讲述了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包括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制定的国际形势、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及其内容、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三个方面的内容。
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开始,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在中国现代外交史上具有开篇的地位和作用,学习本课内容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
教学目标定位
依据:
课程标准: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新中国的外交史有简单的知识积累,平时也经常接触到一些国际时事、外交方面的影音文件和图片,对这段历史较为熟悉,兴趣浓厚。
且高一学生认知结构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刚开始走向成熟(辨证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有所发展,)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
这就为高一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奠定了基础。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新中国初期的主要外交活动。
2、通过感知各种材料,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探究求同存异的方针,从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辩论“弱国无外交”,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和思辩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图片、文字、影视情景等让学生从具体的情景出发,思考、探究,力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和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体会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艺术,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
2、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是中国对世界外交的贡献,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做出了重大贡献,认识互相尊重平等互惠、和平共处、“求同存异”不仅是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让学生从中加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准则教法简介
采用“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模式教学
基本流程:
创设情景→“诱与导”
体念情景→“思与探"
变换情景→“用与创”
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查阅新中国建国第一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
2、学生课前收集周总理的外交故事。
3、教师搜集相关材料自制课件。
教学流程:
有待思考的教学问题:
本课设计是想在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理念”指导下,运用张雄辉教授的“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但在实际教学操作中我想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教学设计的预设性与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怎么把握?
2、情景问题设置较丰富与学生是否充分探究的的矛盾如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