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的研究方法
最后,考察这个概念与其他有关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如果这些关系存在 文化间差异,并且研究者可以排除其他可能的情境变量的解释,则也能表明 概念在不同文化之问不对等。
此外,在研究设计的时候宜采取一种文化平衡的方式,即同时从所关注 的不同文化的角度来进行概念分析和设计研究,而不是以某个文化为主。
2020/3/7
管理学的跨文化实验研究,具有与一般实验研究不同的特点。例如, 管理学中的跨文化实验研究多数是通过纸笔上进行的虚拟情境进行的,而 不是在真实情境中进行。
2020/3/7
16
19.4 跨文化研究的设计
19.4.2 汇聚方法
研究者可以通过汇聚方法来加强跨文化研究结果对因果关系的解释力。 ➢ 多重情境的汇聚
设不存在猜测,并且条目的区分度阂定为1:
2020/3/7
15
19.4 跨文化研究的设计
19.4.1 跨文化研究设计应该注意的问题
应注意的问题: ➢ 要排除研究假设以外其他对研究结果解释的可能性。 ➢ 需要探讨所关注问题和概念的文化特性,研究者需要在研究设计中,而
不是在搜集数据以后,考虑概念的文化差异问题。 避免文化对研究问题的主导和对所得到的结果产生偏差的方法: ➢ 平衡方法 ➢ 聚合式方法
除研究者所论证的因果假设以外,研究者提供证据排陈其他多种替代性 假设可以解释观测到的结果的可能性。
2020/3/7
17
19.4 跨文化研究的设计
多重比较策略:研究者在研究假设的某个维度上的分值按 系统比较 大小顺序抽取三个以上的文化样本进行研究
策略
纵向比较策略:考察在某个文化维度上的变化是否与因变 量的变化有关
跨文化研究方法
讲 课 人:XXX
0
目录
19.1 跨文化研究的特点和对文化效应的解析 19.2 跨文化研究的类型 19.3 跨文化研究中概念和测量的对等性问题 19.4 跨文化研究的设计 19.5 跨文化研究的实施 19.6 跨文化研究的数据分析 19.7 结语
2020/3/7
1
19.1 跨文化研究的特点和对文化效应的解析
House等(2004)在62个国家中进行的GLOBE项目得到了九个文化维度:对 不确定性的回避,权力距离,自信肯定,组织层面集体主义,内团体集体主义, 性别平等,未来取向,绩效取向,仁慈取向。
2020/3/7
4
19.1 跨文化研究的特点和对文化效应的解析
Gelfand等(2011)从社会规范的强度和对越轨行为的容忍度的角度, 提出了文化的紧密性—松散性的概念。
19.1.1 文化的定义和跨文化研究的特点
文化包括一些共同元素,这些元素是在某个地理区域内、在特定的某段时 期持同一语言的群体中的个体在其知觉、信仰、评价、沟通和行为过程中表现 出来的一些共同特征。
跨文化研究具有文化比较的含义,通常在两个及以上的文化之间对某个变 量的水平或者是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将文化作为一个自变量来分析文化 效应。
如果CFI的变化不超过0.01,即可接受对等性假设
2020/3/7
14
19.3 跨文化研究中概念和测量的对等性问题
项目反应理论对被试在条目上的反应概率的模型进行分析,形成项目特 征曲线,并由该条目的区分度、难度和猜测系数决定,它们之间的关系为:
上式表达的项目特征曲线为一个S形的、上下两端分别趋近于1和0(概率)的 曲线。其中,θ表示在该条目所测量的概念(加某种能力、态度等)上的大小, P(θ)表示该条目所测量概念为θ的概率。D是一个常数,通常取1或1.7。ɑ 表示该条目的区分度,b表示项目的难度;c是猜测系数,表示被试猜测作答的 程度。对于态度、信念等常见的管理学变量,可以采用简化的Rasch模型,即假
2020/3/7
12
19.3 跨文化研究中概念和测量的对等性问题
使用验证性因子分析进行测量对等性分析的研究步骤:
(1)分析不同文化样本之间观测变量的方差协方差距阵是否全等,如果这两 者全等,表明这个测量具有完全的跨文化一致性,不需要进行以后的步骤。 (2)探讨不同文化样本之间是否具有“结构对等性”,如果不能确认结构对 等性,则不能进行更进一步的对等性探讨。 (3)检验不同文化样本之间是否具有“量度对等性”。 (4)检验“截距对等性”。 (5)检验不同文化样本之间残差是否相等。 (6)检验不同文化样本之间潜变量的方差以及协方差是否相等,后者探讨潜 变量之间的相关是否具有对等性。 (7)检验不同文化样本之间潜变量均值是否相等。
定量研究
实验研究:通过实验操纵自变量的变化,探索变量间的关系。
2020/3/7
6
19.2 跨文化研究的类型
19.2.2 结构指向和水平指向的跨文化研究
结构指向:研究关注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者试图确认这些关系在不 同文化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schwadz等进行的关于十种类型的价值观的跨文化研究,发现价值观之 间的关系模式在不同文化之间具有相似性。
10
19.3 跨文化研究中概念和测量的对等性问题
19.3.3 测量对等性
在水平指向的研究中,不仅要检查概念对等性,还要进行测量对等性的 探究。测量对等性可能是由于条目偏差引起的,条目偏差是在跨文化研究中 经常遇到的问题。
多种方法可以用来分析测量对等性,包括方差分析、项目反应理论、验 证性因素分析等,较为简单的是方差分析方法,即将条目上的分值作为因变 量,文化和量表总分值(分为名干个组)作为自变量,进行方差分折,如果文 化和量表总分值的交互作用显著,即在不同文化之间,条目分值与量表总分 值的关系模式不一致,即表明这个条目存在偏差。
个文化中的个体或群体的行为。e.g.本土研究
客位取向:以研究者所认为的文化普遍性角度,采用这个文化之外的
意义和符号系统来进行分析和阐释。e.g.在不同文化之间进行比较
客位取向的研究方法使文化间的比较变得相对容易进行,研究者在共
同的概念体系下进行分析和比较,形成“跨文化”的结论和理论。
强加客位陷阱:研究者不加分析地将某个文化下形成的概念直接套用
Triandis(1995)认为可从某个区域的人群所共有的文化特征,来解析文 化效应。文化特征包括:文化的紧密型,文化的复杂性,主动性—被动性,荣 誉感,集体主义,个人主义,垂直和水平的关系。
Leung和Bond提出了社会通则结构。五个维度的社会通则结构(个体水平 上):忿世观,复杂观,报偿观,宗教观,命运控制观。
搜集多个不同文化情境或文化群体的数据,如果这些结果都与理论预期 吻合,则为所论证的关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 多重方法的汇聚
使用多种方法,例如调查法、实验法、纵向研究等方法,来验证某个研 究假设,考察这些不同方法是否能得到相向的结论。 ➢ 多种预测的汇聚
从该因果关系理论中推导出一些预期假设,如果这些假设都得到验证, 那就大大增强了对这个因果关系的确信程度。 ➢ 排他的汇聚
2020/3/7
5
19.2 跨文化研究的类型
19.2.1 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
案例分析
定性研究
民族志:研究者亲身在所感兴趣的文化群体中生活一段时间, 将自己作为一个“参与的观察者”,详细地描述和分析这个 文化群体各个方面的特征。
相关研究:研究者对所关注的概念进行数量测量,然后用统计 方法探讨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
79%左右的研究将国家作为区分文化的标志变量,可能忽视了在国界之内 的巨大差异,或是将一般的经济、制度等方面的差异误作文化差异,因此研究 者不宜简单地将国别差异直接作为文化差异,应当从理论框架出发对可能存在 的文化现象进行采样和分析。
2020/3/7
2
19.1 跨文化研究的特点和对文化效应的解析
19.1.2 解析文化差异的理论框架
2020/3/7
13
19.3 跨文化研究中概念和测量的对等性问题
采用模型比较方法检验上述对等性的具体做法: (1)将设定为对等性的模型(即设定相应的参数相等)与没有设定
对等性的模型进行模型比较。 (2)由于设定对等性会减少参数估计的数目,导致自由度增加,
因此如果卡方差值检验不显著,即可接受相应的对等性假设。 除卡方差值检验外,模型比较可应用相对拟合指数变化的标准,
2020/3/7
7
19.2 跨文化研究的类型
19.2.3 四种常见的跨文化研究类型
是否考虑情景变量 否
研究取向 假设验证
探索
普遍性研究
文化差异探索研究
是
情景理论驱动研究
外部效度研究
2020/3/7
8
19.3 跨文化研究中概念和测量的对等性问题
19.3.1 主位和客位研究取向
主位取向:指研究者从所研究的文化意义系统的角度来分析和阐释这
动态的视角: Berry等(2002)提出的环境—文化模型,将文化视作发展和进化的适 应机制,用以应对环境、社会和政治对个体的影响。 Hong和Chiu等提出了文化的动态建构观点,认为文化是个体理解环境的 知识框架,个体可以在不同的框架之间进行转换,文化不是由一个固定的群 体界限来决定的,而是一个动态的选择过程。 研究者在具有多重文化经验的个体上进行了“文化启动”实验,结果表 明被试倾向于选择与启动文化一致的行为。
相关研究
相关研究/实验研究
相关概念
跨文化比较、文化 情境变量、混淆变量、 多质多法分桥、实验民族
差异
偏差、敏感性分析 志研究、实验人类学研究
分析层级
个体或文化水平
个体水平
个体水平
文化作为自变量
文化作为分类变量: 文化作为连续变量:
不同文化组群
文化元素(维度)
文化群组作为分类变量或 文化元素(维度)作为连续变 量进行测量或操纵
在一个文化样本内探索文化维度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使用多个因变量指标
多重方法
外部情境变量的操纵
策略
多种实验策略
202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