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练习题含答案1下列有关汉代田庄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以农耕经济为主B、兼营手工业C、童仆须卫戍田庄D、田庄之间交往频繁2“历书”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面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农谚:“清明前后,点瓜种豆。
”材料中“清明“作为节气主要是因为()A祭祖扫墓B.踏青游玩C.农业生产D.政治清明3.“一方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中国古代农民向往的理想生活。
这突出反映了小农经济的特点是()A封闭保守B.精耕细作C耕织结合D.艰难脆弱4《中华帝国:制度的断想》中说道:“在诸侯争雄的春秋时代,封建制原来赖以存在的基础一宗法制被打破,…,一种不同于以往的,非宗法、非宗教、绝对实利主义的文化成长起来,……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改革,实际上就是实利主义的角逐。
“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根源是()A.周朝王室的衰落B.礼乐制度的崩溃C.铁犁牛耕的出现D宗法关系的疏远5.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A.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B.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C.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D以保护生态和环境为前提6.董仲舒指出,当时社会“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此后,历代王朝大多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但无法根本解决这一社会痼疾。
其原因是()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力度不够B.土地私有,并允许买卖的制度C.地主、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D.封建王朝统治严酷、横征暴敛7.古代南京云锦,是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
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
织造工艺高超,用“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
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A.民营手工业B.家庭手工业C.工场手工业D.官营手工业8.某校高中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手工业发展”课题时,得出以下部分结论。
你认为其中符合史实的是()A.官营手工业技术水平高且带有开放性B.家庭手工业主要从事商品生产C.东汉时期出现了技术水平先进的灌钢法D.清代雍正年间粉彩瓷器工艺技术达到顶峰9.有学者在研究我国古代城市发展时发现,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
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重心的南移B.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C.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D.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10.《宁国志》载:“(宁国)为农产区,土产甚富,足以供给,无商货经过。
清咸丰前,民康物阜,盐以外,几无外货入境。
”材料反映当时宁国地区()A.经济受外国廉价工业品影响大B.商品经济繁荣C.是自给自足经济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11.“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日殴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
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材料主要表明()A.家庭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B.自然经济受到明显冲击C.重农抑商的观念有所淡化D.社会生产中出现雇佣关系12.三十九集电视剧《大清徽商》(下图)以大篇幅、大视角、大容量、大手笔,全方位地展示了在清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背景下,一代徽商的曲折历史和人生命运。
下列有关徽商活动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他们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B.属于地域性的商人群体C.是明清时期实力最强的商帮之D.清乾隆年间开始兴办票号13.据《清朝文献通考》载:“农务兴而野无旷土,国计裕而泉货流通”,“朕思商民皆吾赤子,何忍使之苦累”,“务遵定例征收”。
通过这一史料可以从侧面了解当时()A.全国农田垦殖的信息B.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C.国内外经贸交流的盛况D.商民相对惬意的生活14.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的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
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A.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压制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的发展C.鸦片的大量流入进而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D.英国工业革命后大肆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15.历史学家黄宗智认为,知道康乾盛世,中国的小农经济历经千年发展,已到了辉煌的极致。
中国的GDP在晚清甚至达到了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然而这却是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
以下是对黄宗智这一观点的理解,其中正确的()A.中国经济完全没有发展B.这种增长是以传统方式来实现的,实际“劳动生产率”没有增长C.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已处于落后地位D.中国经济总量增加,“劳动生产率”也在增长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0分,16题20分,17题20分)16.(2016·新课标全国卷I)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
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
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早、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
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材料二: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旱谋移徙”。
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
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
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
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据《康有为全集》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醒世恒言》叙述:明朝浙江淳安县的一个小地主,依靠仆人贩售漆油等物品,致富数千金,于是购置田产,成为大地主。
又有苏州王宪,出生于大地主家庭,经营了个玉器店铺,更富裕了。
材料二:新都(新安)勤俭甲天下………青衿士子在家闲,走长途而赴京试,则短褐至玕,芒鞋淅足,以一伞自携,而吝舆马之费。
问之则皆千万金家也。
徽人四民咸朴茂,其起家以资雄闾里,非数十百万不称富也,有自来矣。
顾炎武《肇域志·徽州府》材料三:《郑氏规范》介绍,大地主郑氏家族的条规规定“佃人用货币折租。
”材料四:《清代全史》叙述:杭州人张瀚的祖先在(明朝)成化末年购织机一张从事纺织,织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
请回答:(1)以上材料提及的人物从事的经济活动有哪几种?(4分)(2)这几种经济活动对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3)材料二中,顾炎武认为徽商发财致富的原因有哪些?徽商发财致富反映了明清经济发展的什么特点?(5分)(4)哪一种经济活动是当时社会经济的主流?产生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5分)专题综合测试1. D2. C3.A这里主要阐明了小农经济的落后性及农民容易满足的心理没有涉及B、C、D三项内容。
4C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代出现“诸侯争雄”、“实利主义文化成长”现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现象出现的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在春秋战国时代具体表现为铁犁牛耕的出现。
A、B两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C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D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5.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是我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我国最基本的经济形态,其经营方式以小农户个体经营6.B据材料“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结合所学知识可主,所以选A知,这反映了土地兼并的现象,其根本原因是土地私有,并允许买卖的制度,故B正确。
土地兼井与重农抑商政策没有直接联系,故A排除。
地主、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不属于根本原因,故C排除。
封建王朝统治严醋、横征暴敛,不属于根本原因,故D排除7.D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手工业形态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配色多达十八种,大量使用金线”、“织造工艺高超“可以推论出是生产平,其产品不走向市场,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不符合材料的描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手8.DA项错误,与官营手工业发展的史实不相符合。
B项与家庭工业产品的用途不相符合。
灌钢法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C项错误;清代雍正年间粉彩瓷器工艺技术达到顶峰表述正确,所以答案选择D项。
明清时期由于商业经济发展,大量工商业市镇兴起,导致大都市的规模比起以前小了许多,故D项正确0C由题千材料中“土产甚富,足以供给”“盐以外,几无外货入境”等,可以看出该地区反映了我国典型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特点,选C项。
11.A依据材料“乡村纺织,以织助耕,所出布匹,日以万计“可知家庭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故A项正确。
12.D清乾隆年间开始兴办票号的是晋商,而不是徽商。
13.B材料第一句从农业发展没有荒田推及产品丰富商品经济发达,进而表明统治者保护商人的主张,故B项正确。
14.A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腐朽的封建制度是阻国社会发展的根源,封建政府推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的政策,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15.B据材料提到,康乾盛世,中国的小农经济历经千年发展,已到了辉煌的极致……然而这却是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有增长,故B正确。
当时中国经济有发展,故A错误。
当时中国的GDP在晚清甚至达到了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故C错误。
当时中国实际“劳长,故D错误16.(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
(2)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
评价: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
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
解析:(1)主要考查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及归纳概括的能力。
第小问首先要划分出材料一的段落层次,然后归纳出每个层次的大意。
归纳时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如“社会总体稳定”“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玉米、甘薯……高产作物不断推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