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祛暑方剂,祛湿方剂
三、使用注意
1. 辨暑热和暑湿的主次轻重; 2. 暑热耗气伤津者,应配伍益气养阴之品。
香薷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香薷一斤 白扁豆,厚朴各半斤
【用法】
· 香薷散 ·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入酒一分, 煎七分,去滓,水中沉冷。连吃二服,随病 不拘时。
· 香薷散
·
【主治】夏月伤于寒湿之阴暑证
· 清暑益气汤
·
【方解】 君:西瓜翠衣—清热解暑,生津止渴 西洋参—益气养阴,清热生津
臣:荷梗—清热解暑,以助西瓜衣清解暑热。 石斛、知母、麦冬—养阴清热,助洋参补养生津。 佐:黄连、竹叶—清热泻火除烦。 使:甘草、粳米—益胃和中,调和诸药。
· 清暑益气汤
·
配伍要点:祛暑清热与益气养阴并用
【运用】 1、本方主治暑热证。 ﹡《名医论方》 2、辨证要点:
具升散 而易耗气伤津。 4. 暑邪多挟湿。
暑病证型: 1、夏季乘凉饮冷,感受寒湿(阴暑); 2、夏月感受暑热(阳暑);
3、感暑挟湿;
4、暑热气津两伤。
“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王节斋
二、分类、适应证、代表方: 1、祛暑解表—夏季乘凉饮冷,感受寒湿 (阴暑) —香薷散 3、祛暑清热—夏月感受暑热(阳暑) ——生脉饮加石膏、知母。 2、祛暑利湿—感暑挟湿 —六一散 4、清暑益气—暑热气津两伤 —王氏清暑益气汤
· 香薷散
·
· 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 组成;本方去扁豆,加鲜扁豆花 (或扁豆衣)、银花、连翘 功效:祛暑解表,清热化湿 主治:暑温
六一散《伤寒直格》
【组成】 滑石六两 甘草一两
【用法】
· 六一散 ·
【主治】感冒挟湿,暑湿下注证。
暑热内盛,伤津扰心—身热、烦渴。 暑湿下注,气化不利—泄泻、小便不利。
寒束肌表:恶寒发热,无汗,身重头痛,脉浮。
暑湿伤中:胸闷泛恶,腹痛吐泻,舌苔白腻。
【病机】寒束肌表,暑湿伤中 【治法】祛暑解表,化湿和中
· 香薷散
·
【方解】
君:香薷—解表散寒,祛暑化湿 臣:厚朴—行气下气,化湿除满 佐:白扁豆—健脾和中,渗湿消暑 酒—散寒温通
配伍要点:解表与化湿并用,健脾与行气同用。
神经系统与精神疾病 一、眩晕 二、癫狂 三、湿困多寐 四、梅核气 五、不寐 六、郁证 七、头痛
循环系统疾病
一、冠心病
皮肤科病证
一、常见皮肤疾患 二、Ⅱ型变态反应性疾病
外科病证 一、痔疮 二、颈椎病 三、子宫肌瘤术后食欲不振 四、膀胱癌术后高热
衍化方
1、心烦不安者,可加上朱砂少许调服,名为 “益元散”; 2、若兼目赤咽痛、口舌生疮,可加青黛少许, 名为“碧玉散”; 3、如兼有轻微的外感(发热、头痛等)的症状, 可用鲜薄荷叶煎汤或捣汁少许同服,名为 “鸡苏散”。
4、本方加红曲五钱,名清六丸,治赤痢; 加干姜五钱,名温六丸,治白痢。 5、本方加生柏叶、生车前、生藕节、名三生 益元散,治血淋。
祛暑剂 ——完
· 六一散 ·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蜜少许,温水调下或 无蜜亦可,每日三服;或欲冷者,新井泉水
调下亦得。
名医论方
“此因伤暑而兼感受外寒之证也.夫暑必挟湿,而湿必归土,
乘胃则吐,乘脾则泻.是以夏月因暑感寒,每多呕泻之 证,以湿感于内,脾胃皆困也.此方香薷之辛温香散, 能入脾肺气分,发越阳气,以解外感受之邪.厚朴苦温, 宽中散满,以祛脾胃之湿.扁豆和脾利水,寓匡正御邪 之意耳.”
臣:白芷 辛散风寒以助君解表, 紫苏 芳化湿浊,和中止呕。 半夏曲 厚朴 燥湿和胃止呕, 行气化湿除满。
· 藿香正气散·
佐:陈皮 — 理气化湿,和中止呕。 大腹皮 — 行气除满,利湿。 桔梗 — 宣肺宽胸利膈; 白术、茯苓 — 健脾祛湿。 生姜、大枣 — 调和脾胃,止呕。 使:炙甘草 — 调和药性。
3、临证加减: ·表邪偏重,寒热无汗者,可加香薷;
·气滞脘腹胀痛甚者,可加木香、元胡;
·湿重舌苔厚腻者,白术易苍术; ·舌苔兼黄者,加黄连、栀子、银花。
· 藿香正气散·
4、现代应用:
急性胃肠炎、肠伤寒、肾盂肾炎、胃肠型感冒 属湿滞脾胃,外感风寒者,可用本方治疗。也可用
于水土不服者。
5、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解痉、促进胃肠蠕动、镇吐、
六钱
二钱
白通草 生薏仁
二钱
六钱
厚朴
半夏
二钱
五钱
· 三仁汤·
【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湿重于热之湿温病)。 湿邪阻遏,卫阳郁闭:头痛恶寒, 身重疼痛; 湿阻气机,湿困脾胃:胸闷不饥; 湿遏热伏:午后身热(身热不扬); 湿邪为患:口不渴,面色淡黄,舌白, 脉弦细而濡。
湿热阻遏气分 三焦气机不利
【病机】湿热阻滞三焦气机,湿遏热伏,湿重热轻。
* 配伍要点:
·本分选用轻灵宣畅利窍之品,集芳香化湿、淡渗利湿、 苦温燥湿于一体,更兼以宣展气机,使上焦津气畅行无阻, 中焦水湿运化自如,下焦湿邪自有出路,体现了以除湿为 主,清热为辅的立方宗旨。
· 清暑益气汤
·
体倦少气,口渴汗多,脉虚数。
· 清暑益气汤
·
3、临证加减: · 暑热甚,加石膏,金银花,连翘; · 津气损伤较重,黄连酌减,加重西洋 参、石斛、麦冬。
· 清暑益气汤 4、现代应用 小儿夏季热、支气管哮喘夏日发作者属 暑热气津两伤证,均可用之。
·
5.使用注意 本方因有滋腻之品,故暑病夹湿者不 宜使用。
一、祛暑剂 二、祛湿剂
祛暑剂
一、概念
组成:祛暑清热药或祛暑化湿药为主
功效:祛除暑邪
治证:夏月暑病
香薷
暑邪的致病特点: 1. 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 2.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亦温之类”、 “暑本夏月之热病”
3. 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 暑气内通于心,其性较一般温热之邪更
【运用】
1本方为治疗暑湿的常用方。
· 六一散
·
2、辨证要点: 身热烦渴,小便不利。
· 六一散 ·
3、现代运用:
膀胱炎、尿道炎和急性肾 盂肾炎等属暑湿热下注
民间还有一种用法是以六一散给
小儿浴后涂撒,既可防止痱毒,又 可预防湿疹。
新用途: 1.治皮肤划痕症:内服六一散,每次9克,每日 3次,白开水冲服。可同时外用六一散涂搽患处, 每日2次。 2.治小儿夏季热:取六一散8克,水煎分2~3 次服,3天为1个疗程。 3.治泌尿系结石:六一散10克,金钱草、威灵 仙各3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4.治慢性前列腺炎:六一散、丹参各20克,柴 胡9克,扁蓄、瞿麦各15克,车前子30克,水煎服, 15天为1个疗程。
清暑益气汤 《温热经纬》
【组成】 西洋参 石斛 麦冬 黄连 竹叶 荷梗 知母 甘草 粳米 西瓜 翠衣 【原方用法】
原方未注明剂量及用法。
· 清暑益气汤 ·
【主治】暑热气津两伤证。
中暑受热—身热汗多,尿赤心烦 暑热伤津—口渴 暑热耗气—体倦少气,精神不振, 气津两伤—脉虚数
【病机】感受暑热,气耗津伤。 【治法】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内湿:
①湿困脾胃证:脘腹胀满、疼痛,食少呕吐,泄泻。 ②湿热郁结证:黄疸、泄泻、湿热淋浊。 ③寒湿内阻证:痰饮、水肿、脚气。 ④水湿内停证:蓄水、水肿、癃闭、淋浊、泄泻。
怎样祛湿?
,辟秽化浊
— 适用于中焦湿浊内阻证。 — 代表方:平胃散、藿香正气散
【治法】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 “三禁”:禁“汗”、“下”、“润”。
· 三仁汤·
【方解】
君:杏仁 — 宣利上焦肺气,气化则湿化; 白蔻仁 — 芳香化湿,行气调中; 生薏仁 — 甘淡,渗利下焦湿热。 三仁合用,能宣上、畅中、渗下而 具清利湿热,宣畅三焦气机之功。
· 三仁汤·
臣:半夏、厚朴—辛开苦降,化湿行气,散满消痞。 佐:滑石、竹叶、通草—甘寒淡渗,利湿清热。
去粗皮,姜汁炙,二两 二两 炙,二两半
· 藿香正气散·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风寒外束,卫阳被郁:恶寒发热,头痛。 湿滞于中
升降失常:霍乱吐泻,脘腹疼痛,胸膈满闷。
湿浊之象:舌苔白腻。
【病机】湿滞内阻,复感风寒—外寒内湿。
【治法】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 藿香正气散·
【方解】 君:藿香 — 辛温散寒,解表化湿; — 芳香化湿,和胃止呕。
——《成方便读》
名医论方
“暑伤气阴,以清暑热而益元气,无不应手而 效。”
——《温热经纬》
祛 湿 剂
一、概念: 组成:以祛湿药为主。 作用:化湿利水,通淋泄浊。 治证:水湿病证。
水湿病分类:
外湿:
①湿邪客于肌表(表证):头胀重痛,肢体沉重,恶寒发 热,脉濡。(解表剂) ②风湿痹证: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 ③湿温初起证。
2、清热祛湿— 清热利湿,或清热燥湿 — 适用于湿热诸证。 — 代表方:茵陈蒿汤、三仁汤
3、利水渗湿— 通利小便,渗湿消肿 — 适用于水肿、淋浊、癃闭等。 — 代表方:五苓散、猪苓汤
4、温化水湿— 适用于痰饮、水肿等。
— 代表方:真武汤、实脾散, 苓桂术甘汤,萆薢渗湿汤。 5、祛风胜湿—适用于风湿在表证、痹证。 — 代表方:独活寄生汤
【运用】
· 香薷散
·
1本方是祛暑常用方剂。 ﹡《名医论方》 2辨证要点: ·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胸闷,舌苔白腻,脉浮。 3临证加减: · 兼内热加黄连 · 湿盛于里加茯苓,甘草 · 脾虚加人参,黄芪,白术,橘红
· 香薷散 4现代应用: · 夏季感冒,急性胃肠炎等属 暑湿外感风寒证者。
·
5衍化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