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ppt课件
1、顾而乐之
顾 2、顾安所得洒乎
3、大行不顾细谨
(环顾,四周看) (可是) (顾虑,考虑)
4、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探访,拜访)
3、虚词
顾而乐之 归而谋诸妇 反而登舟 听其所止而休焉 掠予舟而西也 摄衣而上 悄然而悲 肃然而恐 揖予而言 俯而不答 飞鸣而过我者 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表承接 表修饰 表转折
8
整体感知 第一段:夜游黄泥坂 第二段:复游赤壁的所见所感 第三段:夜半江中见鹤
1、通假字
反而登舟 俛而不答
“反”通“返” “俛”通“俯”
2、词类活用
步自雪堂 顾而乐之 履巉岩 横江东来 掠予舟而西也
名作动,步行 意动用法,以……为乐 名作动,登上
名作状,从东方 名作动,向西飞
一词多义(诸、危、顾)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江面美景,和“秋水 共长天一色”(王勃《腾王阁序》)有异髓同工之妙 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以“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动作,表达他看似消 极悲观,实则看透人生的达观心态。 (3) 《赤壁赋》中描绘秋江的爽朗和澄清,也 恰好体现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骈赋、律赋、 文赋各个阶段。
骚赋:以楚辞为源头 大赋(汉):以铺张渲染为能事,排列许多怪异 生僻的词汇,鸿篇巨制,繁缛富丽。 小赋:抒情咏物 骈赋(魏晋南北朝):受骈文影响,讲究对仗工 整。 律赋(唐):科举中写赋,按照诗歌声律,除句 式对偶 外,还限制用韵,规定平仄配合,音律谐和。 文赋(宋):打破声律限制,加入散文特点。
※【答案讲评】(1)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2)一尊还酹江月
(3)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后赤壁赋 苏轼
学习目标:
◇落实文言基础知识。 ◇鉴赏写景、体悟情 感意境。 ◇品读黄州的苏轼。
苏洵对苏轼、苏辙的教 育竭尽全力,他鼓励儿 子要像“轼”一样,登高 望远,积极上进,又要 像“辙”一样为人忠厚,
处事稳妥。
著名赋文
《闲情赋》陶渊明 《思旧赋》向秀 《洛神赋》曹植 《登楼赋》王粲 《恨赋》《别赋》(南朝·梁)江淹 《登楼赋》王粲 《长门赋》司马相如 《采莲赋》萧绎
听课文朗读,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 临皋(gāo) 黄泥之坂(bǎn) 虬龙(qiú) • 栖鹘(hú) 冯夷(píng) 悄然(qiǎo) • 玄裳(cháng) 缟衣(gǎo) 戛然(jiá) • 翩跹(piān xiān)巉岩(chán) 揖(yī)
5、其他虚词
将归于临皋 今者薄暮 顾安所得酒乎 以待子不时之须 复游于赤壁之下 予乃摄衣而上 盖二客不能从焉 凛乎其不可久留也 放乎中流
到
用在时间名词后,的时候
疑问代词,哪里 连词,表目的,用来 在 于是,就 代词 ,我 形容词尾,……的样子 介词,同“于”
4、特殊句式
步自雪堂 复游于赤壁之下 曾日月之几何
•
——余秋雨 《苏东坡突围》
• 如果说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只姿态翩跹的蝴 蝶,那么黄州就是困住苏轼身体的那个茧,它 束缚了他,也成全了他;如果说苏轼是中国文 学史上一颗晶莹圆润的珍珠,那么黄州就是揉 进苏轼身体的那粒砂,它打磨了他,也升华了 他。
文章主旨
这篇赋是作者在三个月后再游赤壁所作。文章 着重写山,写冬景,但景象凄凉可怕、惊险恐怖、 迷离恍惚,衬托出作者悲伤的心情;末尾写梦境, 道士化鹤给文章笼罩上飘渺的气氛,流露出作者想 逃避现实消极处世而又无法逃避的矛盾心理。也抒 发了作者人生如梦的情怀。
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积累:古代表示时间的词语
俄而 须臾 顷刻 未几 已而 少顷 顷之 旦日
• 翻译(1)“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 月小,水落石出”
(2)“予乃摄衣而上……俯冯夷之幽宫”, 要注意“摄、履、披、踞、登、攀、俯”等 一系列动词。
明确: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 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坐在虎 豹形状的怪石上,登上形如虬龙的树 枝,攀上鹰隼筑巢的高处,俯视水神 幽深的宫殿。
悲
5、因何而悲?
• ①历幽景而恐(景悲) • ②江山不可复识(国事堪忧)
• 诗人平生第一次大起大落(个人遭遇)
• 6、本是乘兴而来,如今却是兴味索然,由乐 转悲,紧接着第三段后作者叙述了什么事?
• 夜逢孤鹤、梦会道士
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作者在梦鹤化为道士后又增 添醒来寻找道士一笔?
(文中的孤鹤和道士有什么内在联系? 传达的诗人的情感是什么?)
22
• 鹤的象征义
• 形貌出众,有高贵幽雅、超 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 有高人隐士之风,被视作仙 禽和长寿之物。传说中鹤能 翩然于仙凡之间,不受任何 拘束。
• 所以鹤是超然物外,随缘任 化的道家精神的象征。
• 鹤的象征义
• 形貌出众,有高贵幽雅、超 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 有高人隐士之风,被视作仙 禽和长寿之物。传说中鹤能 翩然于仙凡之间,不受任何 拘束。
• 所以鹤是超然物外,随缘任 化的道家精神的象征。
鹤和道士的形象是联结的,分不清是鹤 化为道士还是道士化鹤,正如庄周梦蝶, 分不清是庄周化为蝴蝶。孤鹤、道士是作 者内心渴望的一种反映,而这种超然物外 的精神又反过来化解了作者内心的悲与恐。 所以,孤鹤、道士与作者虽三而一。
25
梦是一种追求,但是现实是所追求的未必能 获得。自己梦醒后“不见其处”,不仅仅不见 孤鹤和道士,连自己的前途、理想、追求和抱 负也同样不可求啊!表明作者内心面对理想抱 负不能实现的迷茫与怅惘。苏轼常常在儒家的 积极入世和道家的消极避世之间徘徊困惑,这 种看似矛盾的思想是其复杂感情的真实体现。 作者以此结尾,意味深长。
分析课文
• 1、读第一段,作者的心情如何? • 2、因何而乐? • 美景 美酒 佳肴 • 3、“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
明月。”写出了怎样的氛围,有什么作用? • 明确:寥寥十六字,逼真地写出初冬月夜静谧
温馨的气氛,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并为下 文写登山和见鹤作了很好的铺垫。
4、作者与友人携酒与鱼复游赤壁,在 此过程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 化?用一个字概括。
企望超脱尘世,又有“人生如梦”的空幻感。
复杂矛盾的苏轼
• 穷且益坚的儒家精神——坚韧
• 道士化鹤的道家思想——超脱
• 人生如梦的佛家观念——虚无 苏轼受儒、佛、道三家学说影响。原有的 儒家思想使他坚持追求理想,而佛、道家 思想又使他圆融通达,超然物外。
黄州的苏轼
• “他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 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 他身边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