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泌尿、男性前阴病证 第一节 筋 疝 筋疝因血脉瘀滞所致所致阴囊筋脉曲张,如蚯蚓盘曲于阴囊内,伴有坠胀为主要表现的疝类疾病,多发于左侧。
相当于“精索静脉曲张”。
[诊断] 1 轻度者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中度或重度的患者可有阴囊坠胀酸痛,沉重感。
每当劳累或站立过久之后,阴囊、睾丸胀痛加重,腰部及腹股沟酸痛。
2 对于可疑的患者,可以做ValsalVa试验。
方法是令病人站立为佳,深吸气后用力屏气,使腹压增高,此时静脉血突然返流入蔓状精索静脉丛,可见明显曲张之青筋。
有时用手轻捏阴囊时可有血液返流的冲击感,病情轻重可分为三级。
3 辅助检测 3.1 红外线热象仪辅助检测 3.2 多普勒超声检测。
3.3 选择性肾静脉造影:此方法为损伤性检查,一般不作为常规检查。
[辨证论治] 1 血瘀络阻 症状:症见局部青筋暴露,伴有阴囊胀痛或坠感。
舌暗红,舌苔薄白,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
例方:血府逐瘀汤。
2 肾虚血瘀 症状:患侧阴囊坠胀,站立尤重,伴有腰酸肢冷,头晕耳鸣,或阳痿,早泄,精清精冷,精液质量低下(少精、弱精、死精子过多)等。
舌苔白,脉沉。
治法:补肾通络。
例方:温阳通络丸。
3 湿热瘀阻 症状:络脉曲张如蚯蚓状,精索粗肿,灼热疼痛,睾丸降低酸痛。
舌苔黄腻,脉滑弦。
治法:化湿通络。
例方:防已泽兰汤。
4 寒滞肝脉 症状:阴囊坠胀发凉,睾丸少腹抽痛,遇寒痛增,得温痛缓,腰部冷痛,四肢欠温。
舌淡,舌苔薄白,脉沉弦。
治法:温经散寒。
例方:当归四逆汤。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可酌情选用丹参片、三妙丸等药治疗。
2 外治疗法 2.1 药物疗法:当归、红花、丹参水煎,趁温用毛巾浸湿外敷患处,对轻度患者有一定的疗效。
2.2 阴囊托悬吊:用阴囊托将阴囊托起和固定,也可穿弹力三角裤,有助于静脉回流。
3 手术疗法 合并不育症者,病程久,症状明显者应手术治疗。
可行精索内静脉高位结扎术,或高位结扎术加转流术。
[疗效标准] 1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红外线热象仪或多普勒超声检查正常。
2 好转:症状、体征明显好转,红外线热象仪或多普勒超声检查改善。
3 无效:症状、体征无变化。
第二节 不 育 不育是指以婚后女方正常,有正常性生活而2年不能生育为主要表现的肾系疾病。
不育病因常见为肾精(气)亏虚,气血亏虚,气滞血瘀,精室湿热等引起少精子症、弱精子症、无精子症、精液不液化症等,导致不育。
[诊断] 1 育龄男子结婚2年,夫妇同居,配偶生殖功能正常,不避孕而未能使女方受孕者称为原发不育;或女方曾有过妊娠史,继又间隔2年以上,不避孕而未获受孕者,排除女方的原因后,称为继发不育。
2 体格检查,排除生殖系统的先天生理缺陷和畸形。
3 婚后生活中无性交功能障碍。
4 精液分析指标有无异常。
5 有条件的应作内分泌及免疫检测。
内分泌功能检测主要是看睾丸酮(T)、雌二醇(E2)、促卵泡生成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催乳素(PRL)有无异常,免疫指标(抗精子抗体、抗子宫内膜抗体)是否阴性。
[辨证论治] 1 肾精亏虚 症状:头晕耳鸣,神疲肢冷,腰膝酸软,小便清长,健忘,遗精、滑精。
舌淡红,舌苔红,舌苔薄白,脉细。
治法:填补肾精。
例方:生髓育麟丹。
2 气血亏虚 症状:头晕目眩,少气懒言,自汗乏力,面色¥白或萎黄,心悸失眠,性欲低下,精子稀少,活动不良。
舌淡,舌苔薄,脉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补血填精。
例方:十全大补汤或毓麟珠。
3 湿热瘀阻 症状:头痛目眩,胁痛口苦,烦躁易怒,阴肿阴痒,阴囊潮湿多汗,尿道滴白,性欲减退,阳痿,早泄,死精子多或不液化,小便短赤。
舌红,舌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
例方:程天萆+分清饮。
4 血瘀气滞 症状:难以生精,小腹会阴疼痛,精索增粗,面色晦暗,皮肤干燥,唇甲紫黯。
舌青紫,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生精。
例方:血府逐瘀汤合桃红四物汤。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可酌情选用左归丸、右归丸、大菟丝子丸、龟鹿二仙膏、知柏八味丸、《金匮》肾气丸、五子衍宗丸等药治疗。
2 针灸疗法 取肾俞、气海、关元、三阴交、命门、太溪等穴。
[疗效标准] 1 治愈:2年内生育史。
2 好转:精液质量改善,精子数量增加,活动力增强。
3 未愈: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无改善。
第三节 水 疝 水疝是由于先天肾气不足,脾失健运及外伤等,使水湿内停于肾子(睾丸)及子系(精索)所致的一种病证。
临床表现与西医所称的睾丸鞘膜积液及精索囊肿相似,睾丸鞘膜积液、精索囊肿等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多为单侧性阴囊肿大,逐渐增大,伴阴囊下坠感。
2 睾丸鞘膜积液者阴囊肿大如卵圆形,表面光滑有波动感,与阴囊皮肤不粘连。
睾丸及附睾不易摸到。
3 精索囊肿在精索上扪及囊性肿块。
4 先天性水疝,多为交通性鞘膜积液,在卧位或推压阴囊,肿块可逐渐缩小或完全消失,站立后又或出现。
以婴幼儿为多见。
5 继发性水疝,常有外伤、感染、血丝虫等病史,一般发病较急,肿块不因体位变动而有所改变。
6 透光试验阳性,如有血性液体、乳糜及反复感染时可为阴性。
穿刺可抽到液体。
7 应注意与狐疝、睾丸肿瘤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肾气亏虚 症状:见于婴幼儿,站立、哭叫时肿块增大,平卧时则肿物缩小。
肿物过大时,阴囊光亮如水晶。
舌苔薄白,脉细滑。
治法:温肾通阳,化气行水。
例方:济生肾气丸。
2 湿热下注 症状:阴囊潮湿而热,或有睾丸肿痛,小便赤热。
舌红,苔腻,脉数。
治法:清热利湿。
例方:大分清饮。
3 肾虚寒湿 症状:多见于病程长久,阴囊寒冷,皮肤增厚,坠胀不适。
可有面色少华,神疲乏力,腰酸腿软,便溏,小便清长。
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肾散寒,化气行水。
例方:加味五苓散。
4 瘀血阻络 症状:有睾丸损伤或睾丸有肿瘤病史。
能触到肿块伴疼痛,多不能透光。
舌质紫暗,苔薄,脉细涩。
治法:化瘀行气利水。
例方:活血散瘀汤。
[其他疗法] 1 外治疗法 1.1 婴儿水疝或继发性水疝属肾虚寒湿证,可用小茴香、橘核各100g,研成粗末,炒热,装布袋内温熨局部,每次20~30分钟,每天2~3次。
1.2 继发性水疝属湿热下注者,可用朴硝250g装布内罨敷。
或用五倍子、枯矾各10g,1 天1剂,加水300ml,煎0.5小时,待适当温度,将阴囊置入药液中浸泡,每次20~30分钟,每天2~3次,下次浸泡时需将药液加温。
2 穿刺疗法 水疝疝块较大,内治及局部温熨,外洗浸泡无效,可穿刺抽液。
3 手术疗法 可行睾丸或精索鞘膜翻转术。
[疗效标准] 1 治愈:局部肿物消失。
2 好转:局部肿块缩小。
3 未愈:局部肿物无变化。
第四节 子 痈 子痈是由于湿热下注厥阴之络,致气血凝滞而成的一种病证。
临床表现与西医所称的急性附睾炎、慢性附睾炎与急性睾丸炎相似,上述病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急性子痈 1.1 起病急骤,初起仅感一侧睾丸或附睾胀痛和下坠感,迅速出现肿胀和疼痛。
1.2 波及子系时,子系呈条索状肿硬疼痛;波及阴囊时,阴囊红肿灼热。
1.3 化脓时阴囊皮肤紧张光亮,睾丸或附睾肿大,压痛明显。
1.4 伴有恶寒发热,头痛,口渴,恶心,小便短赤。
或有小便刺痛,痛引少腹等症状。
1.5 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1.6 应注意与嵌顿性斜疝、睾丸扭转相鉴别。
2 慢性子痈 2.1 多有急性子痈病史,或开始即为慢性,可有急性发作。
2.2 附睾硬结,子系亦可同时粗肿,有不同程度疼痛,或重坠感。
2.3 本病无阴囊壁粘连,与窦道、输精管也不呈串珠状,可与子痰(附睾结核)区别。
2.4 应注意与子痰、睾丸肿瘤相鉴别。
[辨证论治] 急性子痈 1 湿热下注 症状:多见于成人。
睾丸或附睾肿大疼痛,阴囊皮肤红肿,皱纹消失,灼热疼痛,少腹抽痛,脓肿形成时,按之应指。
伴有恶寒发热。
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泻肝经湿热。
例方:龙胆泻肝汤。
2 瘟毒下注 症状:多见于儿童。
多因患痄腮并发(又称卵子瘟)。
睾丸肿大疼痛,有恶寒发热,一般不会化脓。
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
例方:普济消毒饮合金铃子散。
慢性子痈 1 气滞痰凝 症状:附睾结节,子系粗肿,触痛轻微,牵引少腹不适,一般无全身症状。
苔薄腻,脉滑。
治法:疏肝理气,化痰散结。
例方:橘核丸。
2 阳虚寒凝 症状:附睾结节,子系粗肿,无触痛感,阴囊寒冷。
可有腰酸,阳痿,遗精。
舌质淡或有齿痕,脉沉或细。
治法:温肾散寒,理气散结。
例方;右归丸合阳和汤。
[其他疗法] 1 外治疗法 1.1急性子痈,未成脓者,可用金黄散或玉露散水调匀,冷敷。
病灶有波动感,穿刺有脓者,及时切开排脓引流。
脓稠、腐肉较多时、可选用九一丹或八二丹药线引流,脓液已净而溃口未愈时,外用生肌白玉膏。
1.2慢性子痈,可用葱归溻肿汤坐浴,或冲和膏温敷(未生育患者不宜)。
肿块日久,治疗无效,尤其是诊断有怀疑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疗效标准] 1 治愈:肿块消散或脓肿经切开治疗后愈合,全身症状消失。
2 好转:肿痛减轻或疮口基本愈合,全身症状缓解。
3 未愈:局部及全身症状无改善。
第五节 精 癃 精癃是由于肾元亏虚等多种原因,导致精室肿大,膀胱气化失司,以排尿困难和尿潴留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临床表现与西医所称的前列腺肥大、增生症相似,前列腺肥大、增生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开始尿频,尤其夜尿次数增多,渐有排尿困难,余溺不尽,严重时可有尿闭或小便失禁。
2 本病多见于老年男性。
3 直肠指诊:精室肥大,表面光滑而无结节,边缘清楚,中等硬度而富弹性,中央沟变浅或消失。
4 B超检查:前列腺大小测定较正常增大,膀胱残留尿大于60ml。
5 应注意与前列腺癌、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等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肺热失宣 症状:小便不畅或点滴不通。
兼见咽干,口燥,胸闷,呼吸不利,咳嗽咯痰。
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宣肺,通调水道。
例方:黄芩清肺饮加杏仁、桔梗、桑白皮等。
2 湿热下注 症状:尿少黄赤,尿频涩痛,点滴不畅,甚至尿闭,小腹胀满。
口渴不欲饮,发热或大便秘结。
舌质红,苔黄腻,脉数。
治法:清热化湿,通利膀胱。
例方:八正散。
3 中气下陷 症状:小腹坠胀,小便欲解不爽,尿失禁或夜间遗尿。
精神倦怠,少气懒言。
舌质淡,苔薄白,脉濡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