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二次备课与反思
教学目标:
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
4.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批注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的《答
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板书课题作者)
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2、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
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
古代文人们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这篇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一)朗读:
1.教师范读课文。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
韵律、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
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1、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
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
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
读出情味儿,从而体味古人的情感。
2、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学成效只有通过学生才能体现出来。
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肯定离不开学生在你的课堂上掌握了些什么。
有人曾用“死于章句,废于清议”来概括现在文言文教学的极端。
当教师努力落实文言知识的时候,课堂成了语法分析课;而当教师极力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取向时,教学又有浮于表面之嫌,语文课又变成了政治课。
如何合理处理两者关系?所以,对于初二年级的学生可以由扶到放,让学生自己来质疑,其余学生来释疑。
这样学生的参与度更高,积极性更强,重点文言词也更落实。
教师也可从繁琐的解说中解脱出
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问:想想,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认为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有的认为流露了现实归隐之意,等等。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
文章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
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
“自康乐以来。
未复能有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总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学生齐背课文,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总结全文:
同学们: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古今仁人智士用他们脍炙人口的文章写尽了山川草木的秀色,让我们去品味,让我们去感怀。
其实,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切自然的灵性感染着我们,只要我们用明亮的大眼睛,用宽广的胸怀去发现,去感悟自然,感受生活。
我们的阳光将会变得更加灿烂,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无限的美好。
七、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习题;
八、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