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2005-2010年外交部例行记者会问题的统计分析

对2005-2010年外交部例行记者会问题的统计分析

从外交部发言人例行记者会看中外媒体眼中的中国外交(2005-2010)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杨越郭青叶指导教师俞沂暄摘要:本文通过对2005到2010年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记者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统计归类,按照不同领域的问题进行个数累加制作图表,通过历年来问题的数量变化归纳出各领域内中国外交的一些特点。

然后,对中日关系、台湾问题以及朝鲜半岛问题进行具体的案例分析,得出记者提问的总特点以及对今后外交部例行记者会发言人回答的一些策略建议。

关键词: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中日关系问题台湾问题朝鲜半岛问题Abstract: This paper classifies the questions that reporters put forward on the Foreign Ministry Regular Press Conference from 2005 to 2010, making data chart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fields of questions and summari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nese diplomacy during the 6 years. Then, we focus on Sino-Japanese relations, Taiwan issues and issues on the Korean peninsula to make case analyses, obtaining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questions and giving advice to the answer skills of spokesmen.Keywords: Foreign Ministry Regular Press Conference, Sino-Japanese relations, Taiwan issues, Issues on the Korean peninsula引言(前言)外交部发言人制度正式建立于1983年3月1日,之后又经历了几次大的调整,遂形成了现在的发言人例行记者会制度。

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一般的流程是先由发言人发布近期消息,然后由记者进行提问,直到无人提问为止。

可以说,外交部例行记者会的主要内容即记者提问、发言人回答。

由于国内外记者都有权在例行记者会上提出问题并得到发言人的回答,这些问题往往可以充分地表现出各国记者对中国外交的关注焦点,表明记者所属国的立场观点,或者反映出相应时间段内中国及世界各国所发生的重大事件。

进入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上升到了新的层面。

尤其是这十年中的后半部分,中国更是经历了许多的大事件。

这之中既包括成功举办奥运会、世博会,积极参加G20、六方会谈、世界经济论坛等国际会议,也包括面对西藏打砸抢烧暴力事件,控制禽流感疫情,成功解决与日钓鱼岛撞船事件,以及化解朝鲜和伊朗的核威胁。

这些事件的背后展现出的是中国这些年来经济上的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与周边国家、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交往和互动更加密切。

中国正在以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姿态迎接即将到来的挑战。

通过整理和归纳历次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中各国记者所提问题,我们对从2005年到2010年中国的发展和变化有了初步明晰的认识,对中国与主要国家之间的外交历程有了一个较为清楚的脉络;我们通过将这六年来记者所问问题的分国别、分地区的统计数据制成条形图,为这段时间内的例行记者会问题内容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索引价值;通过对中美、中日、朝鲜半岛等关键问题的历年追踪,筛选出其中重大事件进行研究,给出了对统计结果的深入加工剖析;最后,我们在研究记者所提问题时归纳出了这些问题的基本特点,结合对于重点领域如中日关系、中美关系发展中重大事件的讨论,给出了一些思考结果和政策建议。

现在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制度仍在继续,我们所做的只是对某一段特定时间内记者问题的统计分析,也许带有一定程度上的片面性,但希望这种较新的研究角度和材料可以对媒体与中国外交的研究有所助益。

1、导论1.1研究现状目前,与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分析思路有关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类:1. 关于外交部发言人的研究。

这一类的材料大多是通俗性的回忆录性质,比如弗莱舍的《白宫发言人:总统、媒体和我在白宫的日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邹建华的《外交部发言人揭秘》(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如何面对媒体:政府和企业发言人实用手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策略:政府媒体危机公关案例回放与点评》(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和《走进外交部发言人:新闻发言人面对媒体的策略与技巧》(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等,这些都是关于新闻发言人的趣闻轶事之类,关于新闻发言人的学术研究很少。

2.关于中国外交的研究。

外交部和研究机构每年会有外交年鉴,高校、党校、科研院所和中国外交专门研究人员对中国外交的研究很多,关于中国外交的学术期刊也有很多,如《中国外交》等,在此不一一赘述。

这些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注重要的双边关系,如中美、中日、中苏(中俄)关系、中欧关系等;二是关注中国的外交思想和外交战略;三是关注中国外交的决策机制;四是精选中国外交的理论与政策、重要外事活动和外交史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重点关注时政热点以及中国外交理论与政策的新变化、新发展,深入剖析中国外交的着力点。

研究的跨度非常大,不一而足。

但是,目前来说从外交部发言人例行记者会的角度进行的中国外交研究很少。

3.关于媒体与中国外交关系的研究。

关于媒体与外交关系研究,国外学者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贡献,最初探讨这个问题的是记者出身的Walter Lippmann。

他认为“民主的行动领域是有限的,在保护的疆界之内,其目标是达到自给自足和避免纠纷,这种控制不限于对外政策,但在对外政策方面比较明显,因为国界外部的情况明显地不同于国内事务。

正像历史所表明的,民主政体在其对外政策上,或者是显著的孤立,或者是采取违背他们理想的外交手腕”,主张把外交与媒体关系区别于国内事务中媒体作用的研究。

西方学者在对媒体与外交关系的研究按照侧重点的不同主要有以下两种思路:一是“以外交政策为侧重点,考察外交的具体运作中——这里指西方的权力分立的制度,和政策制定的整个过程中——外交与媒体的关系以及媒体在其间的作用。

”二是“以媒体为侧重点”,这里有几种不同的观点,“其一是在以外交政策制定为中心的前提下,论述媒体的作用”;“其二是对传统理论提出质疑并提出新的假设”,提出“内部-外部模式”;“其三是很大程度上跳开传统理论适用与否的争论,另辟蹊径着眼于对媒体在外交中的作用功能进行分类,以具体案例论证。

”提出“媒体作为阻碍者”“议程设定”“守门把关”“知识鸿沟”等等。

(《中国外交与媒体关系探究——国家权力与国家利益视角》张旭东,2006)这些研究为认识和理解媒体与外交的关系提供了各种视角和研究框架。

随着技术进步国际关系中的权力和利益在经历重大变化,国家外交形式、途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样的环境中,就中国外交与媒体的关系该秉承怎样的原则,国内学者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但是,总的来说,这一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多。

现有的研究大多数的研究是对报刊等成文媒体的研究上,比如金昊的硕士毕业论文《<人民日报>与中国外交——对<国际论坛>栏目(1994-2006)的分析与解读》,这个研究是从《人民日报》党的机关报的角度看中国外交,属于党内或者国内的人看待中国外交的角度,而我们的课题是借助外交部发言人例行记者会,看中外媒体对中国外交的看法。

当然他有很多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总的来说,从外交部例行记者会看中外媒体眼中的中国外交,这一方面的研究不是很多,比较有研究价值。

1.2研究目的和方法本小组申报的课题是“从外交部发言人例行记者会看中外媒体眼中的中国外交(2001-2011)”,我们之所以选取发言人例行记者会这样一个载体,是因为它相对于其他的新闻发布机制(如背景吹风会、专题发布会等)来说是最规范、最成熟的,从外交部的网站上可以获得2001年11月27日以来的历次外交部发言人例行记者会的材料,从媒体提出的问题可以直接看出他们对中国外交的关注点是什么,所以我们选取这样一个研究角度。

关于外交部发言人制度,我想说明一下几点。

外交部发言人制度正式建立是在1983年3月1日,从那之后经历了几次大的调整,形成了现行的发言人例行记者会制度。

现在每周两次定期例行记者会,先由发言人发布消息,一般是国家领导人出访来访等,然后由记者提问,每次发布会都持续到无人问问题时结束。

可以说,外交部的例行记者会主要是记者提问题、发言人回答,所以,例行记者会上记者的问题可以比较客观地表现出他们对中国外交的关注点。

我们研究“从外交部发言人例行记者会看中外媒体眼中的中国外交(2001-2011)”这一课题,主要有以下几个目的:一是通过对记者会中记者提问的分类统计,比较全面了解中国外交近十年来的发展、各项政策、各个时期面临的焦点问题;二是对海内外媒体关注的焦点问题做一个大致了解,在看中外媒体的相关报道时做到心中有数,培养自己独立看待问题的能力。

作为国际政治系的学生,研究这一课题主要有如下意义:第一,本课题从例行记者会的记者提问这一角度和材料都比较新,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外交研究做一些有益的尝试;第二,对媒体与中国外交的关系进行一定的梳理;第三,虽然我们的研究焦点在记者的问题上,或多或少地都会接触到关于外交部发言人制度的研究以及发言人表态的技巧,这对于我们了解外交实务也有很大帮助。

1.3创新点和难点创新点:通过研究外交部发言人例行记者会上记者的提问以及梳理外交部新闻发布机制中的新闻发布会来研究分析中国近十年的外交,这是一种比较新的视角。

关于例行记者会的记者提问这一研究材料比较新,虽然在网站上可以获取,但是对这些问题分类统计并作出研究还是比较新的一种方式。

之前关于媒体和中国外交有一些前人的研究成果,但还并不多。

难点:关于记者会上记者提问的分类统计有一定的难度,材料的涉及面较广,分类标准的制定比较难。

关于例行记者会中记者的提问,我们将其分为五个类别,再将其中的每个类别进行细分,这一过程中相对复杂,对统计的信度和效度提出了挑战。

相关材料涉及十年来多次外交部例行记者会的记者和发言人的问答记录,范围广泛。

对于初步制定的分类方法,还要进行完善和改进。

1.4文章结构文本主要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介绍本项目的研究现状、研究目的、创新点和难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