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视平线、视点、视角
视点通过画面观察一组等高直立线段时,线 段越近,它的两端与视点形成的视线夹角就越 大,画面投影越大;越远视角,投影越短.线段 如果由近向远排列,直至无限远,视角就会由大 缩小,最后两条视线就会合拢在一起,视角成为 0,线段长度在透明画面上微缩至一个点,消失 掉了.
地平线在透视中的意义 地平线:站在宽广的平地上向前看,远方的天地 的交界线,称为地平线. 视平线:在画者的中视线与画面相交的一点(即 主点)所做的平线,称为视平线.
《耶稣信徒的习作》 图一 达.弗奥尔里
图二 拉裴尔
斜 俯 视 时 与 地 平 面 倾 斜
正 俯 视 的 画 面 垂 直 于 地 平 面
正 仰 视 的 画 面 垂 直 于 地 平 面
柯勒乔 《圣母升 天》壁画 帕尔马 大教堂 在柯勒乔的天使 旋涡中,圣母玛 利亚从旋涡中慢 慢来到表面,无 数的天使从一圈 一圈的云中敬慕 着她。
你可以观察现场中向远伸去的砖缝,窗格 等与地面平行的线,这些线在地平线上方看去 是近端高,远端低;在地平线下方看去是近端 低,远端高,两者之间只有一条成水平状的线, , , , 这就是地平线的位置所生.
在写生现场中,组成方形景物的千百条直 线,可分为原线和变线两大类. 原线的透视方向保持原状,不发生变化,变 线的透视方向则发生变化,相互平行的变线, 看去都向同一个灭点集中. 分清各种原线和变线的透视方向以及各 种灭点的位置,在处理方形景物透视中极为 重要.
1、在写生和创作过程中,应将取景框置于正 常视域内,取景框是否置于正常视域内,决定 于视距的的远近.视距不应太近,否则取景就 会超出正常视域之外.
写生时,视距应不近于取景框高度(宽长于高 则取宽多)的一倍,尤以一倍半至两倍远最适 宜,这样视距的取景,都在正常视阈内.
然而人们在观看大型物体时(如高楼大 厦)时,为看清对象的细部,常采用大视角 近视距;在观看小型物体(如火柴盒和手表) 时,需将物体置于眼球焦距之外,则采用小 视角远视距。 这里所说的视距远近,是视距与视圈直径 比较的相对远近,不是用尺量的对距离。
视点(目点):即画者眼睛的位置,以一点表 示。 视线:视点和物体之间的连接线
视线
画面平行于画者颜面,垂直于中视线;平 视的画面垂直于地平面,俯仰时的画面倾斜 或平行于地平面。
平 视 的 画 面 垂 直 于 地 平 面
斜 仰 视 时 与 地 平 面 倾 斜
安 尼 巴 莱 卡 拉 齐 《圣 母 升 天 》
弗朗西斯科.博罗米尼 正仰视下的圣卡罗屋 顶
德 弗 拉 萨 皮 兹 教 堂 屋 顶 罗 马 圣 艾 沃 尼 罗 米 博 西 斯 . 朗
. . .
透 视 术 语 和 做 画 框 架
基面:放物体的平面称为基面.平视时放物体 的地面或其他平面(桌面或平台)统称为基面.
果蓝静物
塞尚
基线:画面和基面相接的线叫基线.即取景框 的底边。
B图 B图是透视图,表明变线的透视方向与原 状不同,指向各自的灭点方向;相互平行的 变线,向同一个灭点的方向聚拢、消失。
变线的等分段的比例:在一条线上作若干等分 段,原来是等长的分段,看去却不等长,而是渐 远渐短.
灭点:变线所集中消失的点,称为灭点 不同放置状态的变线,分别集中消失在不 同的灭点上.变线有五种,因而灭点也有五种, 即主点,距点,余点,天点,地点. , , , , . 自画者的眼睛引一条与被画的变线完全平 行的线,此线与画面相交的一点,即被画变线的 灭点位置.
透视学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透视图形成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透视的基本术语与名词概念 第三节 空间直线消失现象及其透视规律
达.芬奇曾叙述过如何描绘对象:“取一张对 开纸大小的玻璃板,将它稳固的树立于眼前,即在 你眼睛和你所要描绘的物体之间,然后站在使你的 眼睛离玻璃三分二臂尺(约76 厘米)的地方,用 器具夹住头部使之动弹不得,闭上或遮住一只眼, 用画笔或红粉笔在玻璃板上描下你透过玻璃板所见 之物,在将它转描到好纸上,如果你高兴还可以设 色,画时好好利用大气透视。”
余点:在地平线上,除了主,距点外,都是余 点的位置。 凡是与地面平行,与画面成(除了直角和四 十五度交外的)其他角度的变线,都向余点集中, 消失。 各种与画面之间放置角度不同的变线,都 有各自的余点位置.
要在画面上 寻得某变线的 灭点,自目点引一平 行于该变线的视线,线 与画面相交的一点,即该变 线的灭点。
主点(心点):画者的中视线(注视方向的视线) 与画面垂直相交与地平线正中的一点,即主 点的位置。在视平线中央,是直角平变线的 灭点。 凡是与地面平行与画面成直角变线的,都 向主点集中,消失.
距点:距点有两个,在主点左、右视平线 上,它们离心点的距离与视距相等,将视距 的长度移在主点左、右的视平线上,即左、右 距点的位置。 凡是与地面平行,与画面成四十五度角的 变线,都向距点集中,消失.
作为“透明平面”的玻璃板,在透视学中 称为“画面”,是透视图形产生的平面。显然 这个“画面”不是我们实际作画的画纸或画布 而是我们借以研究透视图形的假想平面。写生 就是将这个假想中的透明画面上显示的图形, 等样缩小画在画纸上。
静物 布雷沃 1990
克劳得.洛兰 《有舞蹈人物的风景》1648年
因此在研究透视规律时,必须在画者 和被画景物之间竖立一块假想的透视平 面,要研究的千变万化的景物透视图形,都 在这块透视的平面,离开了这块平面,透视 图形就失去了落脚场所.
电线杆,铁路的枕木,屋顶的斜边,他们与 地面之间原是成为水平,垂直和倾斜的关系放 置的,看上去仍然是水平,垂直和倾斜状,这些 线就是原线.
原线的放置状态:凡是与画面平行的直线 都是原线,原线与地面的放置关系,有垂直, 水平和倾斜三种.
原线的透视状态:在透视长度上是渐远, 渐短,在透视方向和分段比例上则不发生变化, 保持原状. A图中,AF是与画面不平行的变线,A端在画 面上,F端延伸至极远处。自目点由近及远依 次向A、1、2、3、4、……F点引视线,最终 引向F端的视线必与AF变线平行。视线与画 面交点A、1’、2’、3’、4’……F’的连线AF’就 是AF的透视;也是变线AF的透视AF’线的灭点。
近大远小与消失 景物的深度变化是近大远小的关键.
景物只要与视点有深度距离的变化,在视 觉中其形象就要从高度,宽度,深度上产生近 大远小的变化和消失. 例如,火车站的景物由近推远,等高的电杆 越远越矮小;等宽的站台地面以及枕木越远越 窄;等深的电杆间距,地面间距越远越短.特别 ; , . 是电杆上的标志牌明显地从高,宽.深上近大 远缩.这些有形景物无限远十,在天地相接处 汇集在一个点上消失了.
图中诸画者离开取景框和视圈的视距不等,视 角大小也都不同。 以视圈半径心F(心点至F点)为基准, 画者A视距为1心F,视角为90度; 画者B视距为1.5心F,视角为67度; 画者C视距为2心F,视角为28度。 将中央大图空间关系分别转为平面,就是上下 排列的五个小图,表示了目点、视距、视角、取景 框和视圈的平面作图关系。
光线照射物体,物体反射光线经眼球瞳孔 投射到视网膜上,并由此进入大脑产生视觉. 整个视网膜的内壁成凹球状,它的中央部分正 对瞳孔,处在光轴上,较为平坦,并且布满了对 色彩光线细节等信号很敏感的细胞,所以显现 于视域中央的图像清晰可辨;视网膜边缘偏离 ; 光轴,壁面凹曲焦距不准,分布的多为对夜间 运动对象较敏感的感官细胞,所以视域四周显 示的图象拗忸变形,模糊不清.
远 视 距 小 视 角
远 视 距 小 视 角
近视距大视角
近视距大视角
根据画框最远角定目点
在透视作图中,视距的远近决定于距点离 主点的远近上,距点离主点近,视距则近,反之 视距则远.距点离开主点最近的位置,应不近于 主点至景框最远角之间长度的一倍半,这样视 距的基本上是在正常视域内.取景作画时,也应 该将画幅经常保持在正常的视域内,不时地退 远看看,才能不至于画出别扭的图形.
A图视距近, B图视距远, 两图取景范围 相同,但两图 的景物透视图 象则有所不同
画者与景物位置不变,将画面推远拉近, 形成两图视距远近不同,A图视距近,B图视 距远,两图取景范围明显不同,但景物图形 完全相同。若将A图的远景放大,则与B图的 图像完全一样。
近视距的视角大,如同用广角镜头拍摄场 景,深度感强,远近物体大小悬殊,有动感; 远视距的视角小,如用长焦距镜头拍摄场景, 进深浅,远近物体大小相仿,感觉平稳。画 者应根据构图需要自行设定。
平视时,地平线和视平线重合,地平线就 是视平线,
俯视时,地平线在视平线的上方.
仰时时,地平线就是视平线的下方,
地平线与画者的眼睛等高.你蹲在地上往 前看,地平线在你眼睛的正前方;你等上高山 向前看,地平线仍然在你眼睛的正前方,与前 者不同的是,地面看的更为宽广深远.
写生时,明显的地平线若被景物遮阻,你可以 目光向前,平托画板再眼前上下移动,当你看 到画板变成一条线时,地平线就在这条线的位 置上. .
透视图
变线:凡是与画面不平行的直线都是变线. 变线与地面之间的关系有平行,有的不 平行。 变线的透视状态,看去和实际状态不同, 在透视方向和等分段比例上发生了变化. 变线的透视方向:许多实际上相互平 行的变线,都向同一个灭点集中。
图中AF是与画面不平行的变线,A端在画 面上,F端延伸至及远处。自目点由近及远依 次向A、1、2、3、4、5……F点引视线,最 终引向F端的视线必与AF变线平行。视线与 画面交点A、1’、2’、3’、4’、……F ’的连线 AF ’就是变线AF的透视;F ’点就是远端F点的 透视。也是变线AF的透视AF’线的灭点。 图中BF和AF平行,要寻得BF线在画面上的 灭点,由自目点引BF线的平行线,线交画面 的F’点即是。它和AF向同一灭点汇聚。
视角:人眼看物体,通过光线(即视线)向眼 睛集中所形成的角度为视角. 视域:头部不转动,目光向前看,所能见到的 范围称为可见视域. 在可见视域范围内,并非所有的物体都是清 晰可辩的,只有在视角大约六十度的范围内,所 见到的物体才是清晰正常的,而四周的景物形 象相对模糊.这大约六十度视角的视阈范围,称 为正常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