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处方——儿童营养型缺铁性贫血的防治知识
一、什么是营养型缺铁性贫血
营养型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所致。
临床上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蛋白减少和铁剂治疗有效为特点。
缺铁性贫血是小儿最常见的一种贫血,以婴幼儿发病率最高,严重危害小儿健康,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小儿常见病之一。
二、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病因
1、先天储铁不足:胎儿从母体获得的铁以妊娠最后三个月最多,故早产、双胎或多胎、胎儿失血和孕母严重缺铁等均可使胎儿储铁减少。
2、铁摄入量不足:长期以乳类喂养不添加辅食或者辅食添加种类不足,饮食习惯不好,如挑食、吃零食等,导致铁摄入量不足。
3、铁的吸收障碍:食物搭配不合理可影响铁的吸收。
长期呕吐、腹泻等慢性消化道疾病不仅铁的吸收不良,而且铁的排泄也增加。
三、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6个月至2岁最多见。
发病缓慢,其临床表现随病情轻重而有不同。
1、一般表现:皮肤黏膜逐渐苍白,以唇、口腔黏膜及甲床较明显。
毛发稀疏、易批发,不爱活动。
年长儿可诉头晕、眼前发黑、耳鸣等。
2、髓外造血表现:由于髓外造血,肝、脾可轻度肿大;年龄愈小、病程愈久、贫血愈重,肝脾肿大愈明显。
3、消化系统症状:食欲减退,少数有异食癖(如嗜食泥土、墙皮、煤渣等);可有呕吐、腹泻;可出现口腔炎、舌炎或舌乳头猥琐;重者可出现萎缩性胃炎或吸收不良综合症。
4、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烦躁不安或萎靡不振,精神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智力多数低于同龄儿。
5、心血管系统症状:明显喷血时心率快,严重者心脏扩大甚至发生心力衰竭。
6、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常合并感染。
四、营养型缺铁性贫血的治疗
血红蛋白在110g/L以下者可用铁剂治疗,对贫血合并锌缺乏症的小儿,在补铁纠正贫血,之后再补锌纠正锌缺乏症。
1、药物治疗:
选用铁剂治疗,剂量按元素铁1-2mg/kg/d,同时服维生素 C,服用一个月进行血红蛋白检查,正常以后,应继续服药1-2个月,以补充体内的储存铁。
2、饮食治疗:药物治疗同时,对喂养不当或饮食习惯不良者,应积极采取措施,矫正不良饮食习惯,事物力求多样化,包括矢量的含铁、蛋白质多的食物(如精肉、血、内脏、鱼等)
五、主要预防措施
1、提倡母乳未央,因为母乳中铁的吸收利用率较高。
2、无论是母乳或是人工喂养的婴儿,均应及时添加含铁丰富切铁吸收率高的辅食,如精肉、血、内脏、鱼等,并注意膳食合理搭配,供给足够的动物蛋白,豆制品与绿色蔬菜。
3、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挑食、不偏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