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第四章法与正义
第二种形式正义实际上主要是指平等问题
第三种,程序正义的标准
中立
公开
效率
1
2 平等
3
4 科学
5
实质正义
与法治这种形式正义相对应的实质正义,即社会 正义;
与抽象正义相对应的称为具体正义的实质正义;
与程序正义相对应的实体法上的实体正义,其标 准就是实体法所规定的规则或原则,也就是“根 据法律权利对待”
个人正义与社会正义
个人正义:个人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中应公平地对待 他人。 社会正义: 适用于社会及其基本的经济制度、政治制 度和法律制度。
社会制度的正义:“正义的主要问题是社会的基本结构, 或更准确地说,是社会主要制度分配基本权利和义务,决 定由社会合作产生的利益之划分的方式。”(罗尔斯)
根本性的影响
分配正义与矫正正义(亚里士多德)
分配正义:在共同体成员之间分配社会公有的财富、 职位、荣誉或其他可分之物。 矫正正义:矫正人们之间的相互伤害,对受害者进 行补偿、恢复。
实体正义与形式正义
实体正义:关于制定什么样的规则来公正地分配社会 资源的问题。 形式正义: 如何实施实体正义所确立的规则以及在规 则被违反后如何处置。
(二)法对实现社会正义的作用
1、促进和保障分配的正义
2、促进和保障诉讼的正义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公平正义的首要内涵。关于它的 具体内容,下列哪一选项是不准确的?(2011年单选 题) A.社会成员享有相同的立法表决权 B.法律以同样的标准对待所有社会成员 C.反对任何在宪法和法律之外的特殊权利 D.禁止歧视任何在社会关系中处于弱势的社会成 员 答案:A
第二节 法对正义的实现
1 正义在法律生活中的作用
内容
2 法律对正义的实现作用
一、正义在法律生活中的作用
1、正义对法律有积极的评价和推动作用。正 义作为社会的道德价值,对法律具有评价作 用。 2、正义对法律的进化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
(1)正义推动了法律精神的进化
特权 压制 国家本位 平等 自由 个人本位
某高校司法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处于大城市 “陌生人社会”的人群会更多地强调程序公正,选择诉诸 法律解决纠纷;处于乡村“熟人社会”的人群则会更看重 实体公正,倾向以调解、和解等中国传统方式解决纠纷。 据此,关于人们对“公平正义”的理解与接受方式,下列 哪一说法是不准确的?(2011年单选题) A.对公平正义的理解具有一定的文化相对性、社会 差异性 B.实现公平正义的方式既应符合法律规定,又要合 于情理 C.程序公正只适用于“陌生人社会”,实体公正只 适用于“熟人社会” D.程序公正以实体公正为目标,实体公正以程序公 正为基础 答案:C
(4)正义提高了法律的实效
法律的正义
法律的信仰
法律的实效
二、法律对正义的实现作用
(一)法对正义实现的一般作用
第一,分配权利以确立正义。 通过立法分配权利以确立正 义,使正义要求规范化、明确化,从而促进和保障权利分 配的正义。
第二,惩罚罪恶以伸张正义。 通过法律实施,发挥法律的
特殊强制性,惩罚非正义行为,以促进和保障正义的实现。 第三,补偿损失以恢复正义。通过公正地解决冲突,裁决纠 纷,补偿损失以恢复正义。
正 义
(2)正义促进了法律地位的提高
法治型 :法大于权
人治型 :权大于法
(3)正义推动了法律内部结构的完善
这里最突出的表现是控权立法的产生与完善
首先,正义观推动了宪法的产生。 其次,正义推动了控权行政法的产生与完善。 再次,正义推动了程序法量与质的提高。 最后,正义催生了专门针对国家机关的诉讼形式: 宪法诉讼和行政诉讼,用正义之剑纠正不良立法 和不良行政。
参考答案
(1)尽管本案中王斌余的遭遇让人同情,但我们仍 可以肯定地说,法律与正义并没有冲突,毕竟在我 国不存在严重缺乏“正当性”的恶法去阻碍正义的 实现。只不过在涉及王斌余的分配正义的实现受阻 时,王斌余采取了自力救济,而未拿起法律的武器 予以抗争。而他自力救济的结果是又破坏了关涉他 人的分配的正义,从而唤起了矫正正义的实现。这 种矫正正义的实现也就意味着他将承受法律的制裁, 从而为自己的不理智付出代价,尽管他可能深藏着 很多苦衷。
(2)在法律生活中正义有积极的评价和推动作用,而法又 是实现正义的手段,法的价值之一就在于实现正义。但徒法 不足以自行,法律需要人去执行,也许这个执行过程并未创 建一个通畅便捷的运行正义之路。这虽然是一个个案,却仍 然不能不说是一个严重的教训,是社会治理在某一方面机能 失调、制度调节失效的一个表征,也见证出世道人心,值得 引起我们高度的警醒。王斌余并不是完全缺乏法律意识,他 在“自白”中谈到,他找过劳动部门,也找过法院,但却都 没有为他解决难题,最后导致他在非理智念头下自行正义。 如果我们能够建立人们对法律的信任,如果行政机关和 司法机关能高效的履行它们的职能,也许王斌余案这样的悲 剧完全可以避免。
第四章 法与正义
1
正义释义
法与正义
2
法对正义的实现
教学重点
正义的种类 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
法对正义的实现
第一节 正义释义
1 正义的概念 2 正义的种类
内容
3 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
一、正义释义
正义是一张普罗透斯似的脸,变化无常、 随时可以呈现不同形态,并具有极不相同的 面貌。(博登海默)
二、正义的种类
“无差别对待”是对每个人同样对待。 “按照优点对待”是来自每个人根据其天资或德行 进行分配。
“按照劳动对待”是对每个人根据其劳动时间或 对社会(集体)的贡献、工作表现和劳动成果进 行分配,即按劳分配。
“按照需要对待”是根据每个人及其家庭必须得 到的最低限度或一定限度的需要进行分配。
“按照身份对待”是根据每个人在社会中所处的 地位,及其种族、民族、宗教状况、家庭出身、 政治面貌、财产状况进行分配。
(3)可见,国家一定要努力通过法治的轨道来解 决问题,通过法律来关怀和救济“穷民而无告者”, 通过法律来援助和支持弱势群体、通过法律来运行 和实现正义。只有通过法律运行正义,方能真正帮 助千百万个“王斌余”,使他们不再出现他那样的 悲剧;也只有通过法律运行正义,方能为建设一个 真正合作与和谐的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质性
母体性
三、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
形式正义
① 法律正义(制度正义):与社会正义相对应的 形式正义。在这里,社会正义主要是指社会基本 结构的正义,它是实质正义。法律正义或制度正 义是指受社会正义决定并反映社会正义的法律上 的正义。
② 抽象正义:与具体正义或特殊正义相对应的形 式正义。 具体正义或特殊正义是指个案中的实质正义,它 是存在于具体的人、行为或事件之中的具有实际 的、具体内容的正义。 抽象正义,是指舍弃了具体内容和特殊情况的一 般正义,也就是“对每个人同样地对待”。
③ 程序正义(诉讼正义):在法律体系中,与实 体正义相对应的形式正义,这是以立法和执法为 标准所作的划分。 实体正义相当于立法正义,即实体权利义务在立 法上进行分配的正义,与此相对应的形式正义, 即程序正义、诉讼正义是指法律适用或执法阶段 的正义。
上述三种形态的形式正义均有各自的标准。
第一种形式正义(法律正义)的标准实际上就是 法治的基本要求
材料分析
28岁的甘肃打工者王某余,因急需钱给父亲治病,并且自己 因身体原因不想继续打工,和弟弟一起准备向包工头吴某国 处要回当年的工钱。2005年5月11日晚,兄弟俩到吴某国住 处讨要工资时,吴某国一直没有开门。住在旁边的苏某才、 苏某刚、苏某兰、吴某还有吴某国的老婆过来让他俩走。吴 某骂哥俩像条狗,用拳头打王某余,还用脚踢他。苏氏父子 也对兄弟二人连踢带打。“为什么我活着总是让人欺负?!” 愤怒的王某余拿出随身携带的折叠刀,将苏某刚、苏某才、 吴某、苏某兰相继捅倒在地,又见吴某国之妻汤某琴扶着被 捅伤的苏某刚蹲在墙根处,王某余持刀又将汤某琴捅伤,最 终酿成四死一伤的惨案。王某余杀了人后没有逃跑,而是投 案自首。“他们这样欺压民工,却受不到法律的制裁,我就 是要杀了他们。我杀了他们,并不是我想的,这是命运的安 排吧。”对于自己的所为,王某余没有后悔,“反正我也不 想活了,我这样活着太累了!” 问题:民工王某余只是想要讨回工钱,找回属于自己的“正 义”,但却酿成了重大血案,等待他的必然是法律的制裁。 在这起案件中,法律和正义冲突了吗?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