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一节语文课的是非成败,与教师能否胜利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所以,教师的课堂提问制约着学生思维训练的发展。
有用的课堂提问应从教材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
另外,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
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使提问真正问在点子上,问到学生的心“窍”上。
下面结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谈谈提问艺术:
一、抓住题眼设置疑问激活学生初读课文的兴趣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从文题题眼入手,有意设置疑问,从而激活学生阅读全篇课文的兴趣。
当学生急于解开心中的疑团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自然水到渠成。
所谓题眼就是题目中的关键性词语,它往往显示题目的特殊性,有时还能反映出文章的中心和写作时应该重点叙述的部分。
抓住了题眼,也就抓住了题目和文章的核心。
如教学《大禹治水》一文,教者一出示课题后即刻启发学生寻找题眼,抓住题眼“治”字设置疑问:大禹为什么治水?大禹怎样治水?大禹治水的结果如何?由于一下子抓住题眼发问,学生想读书的欲望油然而生。
二、利用矛盾设置疑问吸引学生精读课文的注意力
课堂的提问如果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学生思维的正常发展。
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如果不设置疑问,学生便会束手无策,因读不懂,而分散精读理解课文、解决问题的注意力。
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中写道:“肖邦得知这一消息,悲愤欲绝。
他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写下了出名的《革命练习曲》。
那催人奋进的旋律,表现了波兰人民的呐喊与抗争。
”旋律由音符构成,音符是作曲家用笔写成,肖邦的一腔热血怎么会化成音符?在看似矛盾不可能的地方发问,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吸引学生精读课文,寻找答案。
答案就在下文:“肖邦日夜思念祖国。
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这种问法不仅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能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
三、变换角度设置疑问拓展学生理解课文的空间
又如:在教学《负荆请罪》一文时,只要你分别站在蔺相如、廉颇的角度上提出问题,学生就很简易理解文章中两个严重人物的个性特征。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延展提问的角度,把课本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
如学习了《落花生》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花生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学习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诗句后,你要是能站在实际运用的角度上就能引导学生体会它耐人寻味的哲理。
从例外的角度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有用地促进学生能力纵横发展。
总之,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把握有用的提问策略,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大多数学生的提问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