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诊疗常规月经病一、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8~9天以上,甚至一月两次来潮者称为月经先期。
也称“经行先期”、“经期超前”。
多以血热、气虚为主要病因,以气虚统摄无权或热邪迫血下行为主要病机。
【诊断与鉴别】(一)诊断要点1.月经周期提前8~g天以上,连续2个周期以上。
2.月经量多、色鲜、质稠或量多、色淡、质稀。
3.妇科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
(二)类证鉴别经问期出血其特点为在两次正常月经周期之间出血,量少,持续时间不超过2~3天。
【辨证论治】(一)常见证治1.气虚证候经期提前,量多,色淡质稀,神疲体倦,心悸气短,或小腹空坠,纳少便溏,舌淡苔薄,脉细弱。
治法补气摄血调经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药用人参lOg(另煎),黄芪15g,甘草l0g,当归l0g,陈皮l0g,升麻l0g,柴胡l0g,白术15g。
2.阳盛血热证候经期提前,量多,色深红或紫,质稠粘,伴心烦胸闷,面红口干,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清热凉血调经方药清经散加减。
药用丹皮l5g,地骨皮20g,白芍15g,熟地黄20g,青蒿15g,黄柏15g,茯苓l0g3.肝郁血热证候经期提前,量或多或少,色紫红有块。
或心烦易怒,口苦咽干,或胸胁胀闷,乳房胀痛,或少腹胀痛,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解郁调经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药用丹皮l0g,炒栀子10g,当归12g,白芍12g,柴胡10g,白术10g,茯苓10g,炙甘草6g。
4.虚热证候经期提前,量少,色红质稠,伴两颧潮红,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调经方药两地汤加减。
药用生地黄30g,地骨皮l0g,玄参30g,麦门冬l5g,阿胶10g(烊化),白芍15g。
(二)针灸疗法以关元、气海、三阴交为主穴。
血热加太冲、太溪;气虚加脾俞、足三里。
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三)常用中成药归脾丸,用于气虚型月经先期。
加味逍遥丸,用于肝郁血热型月经先期。
益母八珍丸,用于气血两虚型月经先期。
知柏地黄丸,用于虚热型月经先期。
(四)其他疗法花旗参15g,大枣15g,粳米100g,上三味温火同熬l~2小时,每日1剂,连服5 日,用于气虚型月经先期。
【预防与护理】(一)预防注意随气候改变及时增减衣被,勿使过热。
饮食应清淡,不过食辛辣香燥食物。
要保持情志舒畅,避免七情过极,化火生热。
(二)护理经行期间要劳逸结合,不宜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避免经期或产后房事,注意节欲。
二、月经后期月经周期延后8~9天以上,甚或40~50天一至的,称月经后期。
亦称“经行后期”、“经期错后”或“经迟”。
多以血虚、血寒、气滞或痰邪为主要病因,以气血虚弱,气滞寒凝,冲任受阻为主要病机。
【诊断与鉴别】(一)诊断要点1.月经周期延后超过8~9天以上,并连续出现两个周期以上。
2.多数表现为月经量少。
(二)类证鉴别妊娠育龄妇女月经周期延后,且妊娠实验阳性。
【辨证论治】(一)常见证治1.血寒证候经期错后,量少,色暗有块,小腹冷痛,得热则减,畏寒肢冷,苔白,脉沉紧。
治法温经散寒调经方药温经汤加减。
药用人参lOg(另煎),当归l0g,川芎9g,白芍l0g,肉桂9g,莪术9g,丹皮l0g,川牛膝9g,甘草9g。
2.虚寒证候经期错后,量少色淡红,质清稀,无血块,小腹隐痛,喜温喜按,腰酸无力,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沉迟或细弱。
治法温阳祛寒调经方药艾附暖宫丸加减。
药用艾叶l0g,香附l0g,当归l0g,续断9g,吴茱萸9g,川芎9g,白芍9g,黄芪20g,生地黄20g,肉桂9g。
3.血虚证候经期错后,量少色淡红,无块,或少腹隐痛,或头晕眼花,心悸少眠,面色苍白或萎黄,舌质淡红,脉细弱。
治法补血调经方药大补元煎加减。
药用人参lOg(另煎),山药l0g,熟地黄l0g,杜仲9g,当归9g,山茱萸l0g,枸杞子l0g,甘草6g。
4.气滞证候经期错后,量少色暗红,或有块,或胸腹、两胁、乳房胀痛,舌苔正常,脉弦。
治法理气调经方药疏肝解郁汤加减。
香附l0g,青皮l0g,柴胡l0g,郁金15g,丹参15g,川芎9g,泽泻9g,延胡索9g,川楝子9g。
(二)针灸疗法以关元、气海、三阴交为主穴。
血寒加灸天枢;血虚加脾俞、足三里;小腹冷痛加灸关元。
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三)常用中成药当归丸、乌鸡白风丸,用于血虚之月经后期。
香附丸,用于气滞之月经后期。
艾附暖宫丸,用于虚寒之月经后期。
(四)其他疗法1.干姜30g,大枣30g(去核),红糖30g,先煎姜、枣,与红糖共服,用于血寒型月经后期。
2.当归30g,生姜15g,羊肉200g,前两味洗净,与羊肉共炖至肉烂熟,食肉饮汤,用于虚寒型月经后期。
【预防与护理】经期及前后当避免风寒、水湿,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七情过度。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周期时或提前时或延后8~9天以上者,称为月经先后无定期。
多以肝气郁滞或肾气虚衰为主要病因,以气血失调为主要病机。
【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1.月经周期不固定,时或提前时或延后8~9天以上,并连续出现三个月经周期以上。
2.一般经量不多,经期不长,如出现经量过多或经期延长者,可发展成为崩漏。
【辨证论治】(一)常见证治1.肝郁证候月经周期不定,经量或多或少,色紫红有块,经行不畅,或胸胁、乳房、少腹胀痛,脘闷不舒,时叹息,嗳气食少,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调经方药逍遥散加减。
药用柴胡l0g,白术l0g,茯苓9g,当归12g,白芍l0g,薄荷3g(后下),煨姜5g,甘草6g。
2.肾虚证候经来先后无定期,量少色暗质清,或腰骶酸痛,或头晕耳鸣,舌淡苔少,脉细尺弱。
治法补虚固肾调经方药固阴煎加减。
药用党参l2g,熟地黄l5g,山药9g,山茱萸9g,菟丝子9g,远志3g,五味子l8g,炙甘草3g。
(二)针灸疗法以关元、气海、三阴交为主穴。
肝郁加肝俞、太冲;肾虚加肾俞、太溪。
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四、月经过多凡经量较以往明显增多,周期基本正常者,称为月经过多。
多以气虚、血热、瘀血为主要病因,以气虚不能摄血、热邪迫血妄行、血不归经为主要病机。
西医学中的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与鉴别】-(一)诊断要点月经周期正常,行经期间经量明显增多,在一定时间内能自然停止。
(二)类证鉴别崩漏崩漏是指月经不按周期而出血或量多如注,或淋漓不断,多发生于青春至,期和更年期。
【辨证论治】(一)常见证治1.气虚证候经来量多,色淡红,质清稀,兼见面色咣白,气短懒言,肢软无力,或小腹空坠,或心悸怔忡,舌淡,脉细弱。
治法补气摄血固冲方药举元煎加减。
药用党参30g,黄芪30g,白术15g,升麻15g,炙甘草l0g。
2.血热证候经来量多,色鲜红或深红,质稠粘,或有小血块,常伴心烦口渴,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凉血清热止血方药保阴煎加减。
药用生地20g,黄芩l0g,白芍l0g,续断20g,熟地黄20g,黄柏l0g,甘草6g。
3.血瘀证候经行量多,或持续不净,色紫黑有块,或伴小腹疼痛拒按,舌质紫暗有瘀点,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止血方药丹参泽兰饮加减。
丹参20g,炒黑豆20g,香附l0g,延胡索l0g,艾叶l0g,泽兰l0g,赤芍l0g,山楂炭l0g。
(二)针灸疗法以关元、气海、三阴交为主穴。
气虚加脾俞、足三里;血热加太冲、曲池。
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三)常用中成药知柏地黄丸,用于阴虚内热之月经过多。
乌鸡白凤丸,用于气血虚弱之月经过多。
补中益气丸,用于气虚下陷之月经过多。
云南白药,用于血瘀之月经过多。
五、月经过少月经周期正常,经量明显减少,甚或点滴即净,或经期缩短不足两天,经量亦少者,称为月经过少。
多以血虚、肾虚、瘀血、痰湿为常见病因,以血海不充、血不畅行为基本病机。
【诊断与鉴别】(一)诊断要点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量很少,甚或点滴即净。
(二)类证鉴别激经也称盛胎,多见于妊娠初期(孕三个月之前)阴道少量出血,是孕后按月行经而致阴道有规律的下血现象,多无其他不适,胎儿发育不受影响,一般不需治疗,常随胎儿增大而出血自止。
【辨证论治】(一)常见证治1.血虚证候经来量少,或点滴即净,色淡无块,伴头晕目眩,心悸,面色萎黄,小腹空坠,舌淡红,脉细。
治法补血益气调经方药自血汤加减。
药用人参10g(另煎),山药10g,黄芪20g,茯苓10g,川芎l0g,当归20g,白芍20g,熟地黄20g。
2.肾虚证候经来量少,色淡红或暗红,质清,腰酸足跟痛,头晕耳鸣,或小腹冷,或夜尿多,舌淡,脉沉弱或沉迟。
治法补‘肾养血调经方药归肾丸加减。
药用菟丝子l0g,杜仲l0g,枸杞子l0g,山茱萸15g,当归15g,熟地黄l5g,山药l0g,茯苓9g。
3.血瘀证候经来量少,色紫黑有血块,小腹胀痛拒按,血块排出后胀痛减轻,舌质紫暗有瘀点,脉细涩或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调经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药用桃仁l2g,红花12g,川芎l0g,当归l0g,白芍l0g,熟地黄l0g。
4.痰湿证候经来量少,色淡红,质粘腻,或胸闷呕恶,或带多粘腻,舌淡,苔白腻,脉滑。
治法化痰燥湿调经方药苍附导痰丸加减。
药用茯苓20g,半夏l0g,陈皮l0g,苍术15g,香附9g,胆南星l0g,枳壳l0g,生姜5g,神曲9g,甘草6g。
(二)针灸疗法以关元、气海、三阴交为主穴。
血虚加脾俞、足三里;血瘀加中极。
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三)常用中成药益母草冲剂,用于血虚之月经过少。
大黄廑虫丸,用于赢瘀之月经过少。
肾气丸,用于肾虚之月经过少。
六、痛经凡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昏厥者,称为痛经,亦称“经行腹痛”。
以肝郁、寒凝、湿热、气血及肝肾虚损为主要病因,以气血不通或不荣为主要病机,临床多见于青春期和更年期妇女。
西医学中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等出现痛经者,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与鉴别】(一)诊断要点1.本病的临床特征是经行小腹疼痛,伴随月经周期而发作,疼痛可引及全腹或腰骶部,或外阴、肛门坠痛。
2.一般疼痛多发生于行经第l~2天或经期前1~2天,随后即逐渐减轻或消失,偶有延续至经净或于经净后始发病的,但亦在1~2天内疼痛自止。
3.疼痛程度轻重不一,经血排出时,疼痛常可缓解。
(二)类证鉴别1.异位妊娠多为停经后突然发生下腹一侧撕裂样剧痛,伴面色苍白,汗出肢冷,严重者可致休克,或伴少量阴道出血,下腹有压痛或反跳痛,妇科检查:子宫颈举痛,子宫胀软,宫旁有界限不清质软而触痛的包块。
2.肠痛多为转移性右下腹疼痛,伴发热恶寒,恶心呕吐,右下腹有压痛及反跳痛,妇科检查正常。
【辨证论治】(一)常见证治1.气滞血瘀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按则痛甚,伴胸胁乳房作胀,或经量少,或经行不畅,经色紫暗有块,血块排出后痛减,经去疼痛消失,舌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滑。
治法理气化瘀止痛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减。
药用当归l5g,川芎l0g,白芍15g,桃仁l0g,红花l0g,枳壳l0g,延胡索l0g,五灵脂l0g,丹皮l0g,乌药9g,香附9g,甘草9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