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育原理檀传宝德育的对象

德育原理檀传宝德育的对象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感知也能算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二)对道德发展理论的解释 1、道德发展应当视为整体发展,作综合理 解; 2、对道德发展的理解应与对道德发展“年龄 歧视论”的批判相结合; 3、道德教育对象的道德发展阶段可以作更为 概括的说明。
作为学校德育的四个部分,正确的政治方 向教育、主旋律教育、道德品质教育、个性 心理健康教育,须以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为 前提,这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最 终实现学生个性结构的优化,使其个性健康 发展成为可能。
——从接受心理学角度看,强控制、强结 构的情境不利于学生接受德育的影响,结构 性较弱的情况有助于学生消除紧张感、“异
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 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 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 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 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 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 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 原则”。
星”、 “寿星”。它们是时刻提醒生意人:如果缺
斤 少两,那是要遭报应的:少一两损福,少二 两损禄,少三两折寿。
品德的结构
我国心理学界比较流行的是品德的四要 素说,即认为品德是以下成分构成: ——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
(二)如何理解“教”? 道德教育之“教”如果可以理解为:直 接
就必须建构和完善自己的主体性,使自己成 为热爱自由和创造自由的主体。
新时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内涵
——“学会关心” ——大胆追求效益 ——合作创造
(二)促使学生个性发展是学校德育的神圣 使命
学生不是“理想的模型”和“社会的 工 具”。学生首先是作为一个主体出现在教育 活 动中的,德育活动同样不能回避学生的主体 要求。
所谓道德发展的“自由”阶段实际上是 道德 人生的最高境界。道德主体对自我与世界、 绝对与相对、道德判断与决策等等的对立统 一的认识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道德情感具 有悲天悯人的特点,具有一种彻底的人道主 义情怀;道德行为达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的境界。
三、个性实际与道德教育
(一)现代社会呼唤人的个性发展 要积极适应和充分发展这个社会,青少年
前言
“传统型”德育往往只重视约束性的教育, 忽略学生在自身道德成长中的自主性和创造 性。要培养有中国魂和世界眼光的现代人, 必须从时代的高度,深入考察学生个性发展 的主题。
第四章(1) 德育的对象
一、 道德教育的可能性 二、关于道德发展的几种理论 三、个性实际与道德教育
一、道德教育的可能性 (一)品德的结构 思考:
化” 感乃至对立情绪,从而在身心愉悦的情况下 接受影响,个性特征得到强化。
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关注的主要是情感方面。这 一理论的突出之处在于强调父母对儿童的感 情影响,以父母为榜样意味着继承父母的道 德情感。所以幼时父母的行为方式、赏罚方 式会极大地制约儿童的人格和道德发展。
1、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是指原始的自己,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 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 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 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它的 主要观点是,儿童只需通过观察学习,就可 获得大部分的新行为,儿童可以通过替代强 化去习得道德行为。环境、社会文化、成人 榜样直接影响儿童的道德形成和发展。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这一理论以皮亚杰、科尔伯格为代表。 皮亚杰在认知发展理论上有两大贡献,一是 智力发展阶段论,二是道德发展阶段论。皮 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决定着儿童道德发 展的水平,智慧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有善的 灵 魂就不会做出不道德的事情。你同意他的观 点吗?
美德可教吗?
——美德是可教的知识; ——美德可教但无需专门教师; ——美德可以通过榜样示范和批判性指导下 的训练来教; ——美德可学不可教; ——美德可间接教不可直接教。
中华民族自古具有善良心性。生意人秤 杆上的三颗尾星分别叫做“福星”、“禄
的道德教育与间接的道德教育的统一,教 授、学习与实践的统一,道德之知、情、意 学习的统一,则道德是可以“教”的。
如果道德如苏格拉底所言是一种知识或 知识体系,那就是可以传授的。但道德不仅 仅是知识,还是情感、意志与行动,需要道 德主体的践行和觉悟。所以,单靠讲授与听 讲是不能完成道德学习的全部任务的。
(三)“新性善论”的探讨
是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解释的性善论。 许多心理学理论的证实:儿童具有先天 的道德禀赋。人类个体已经先天地拥有 社会性心理文化结构的遗传,这种社会 性遗传为道德教育提供了可能性,道德 教育要发掘、发扬光大这一禀赋。
二、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一)几种关于道德发展的理论 1、精神分析理论 2、社会学习理论 3、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道德发展上的“年龄歧视论”
主要是指这样一种假定:道德发展有一 个逐步上升的等级性的顺序,从一个水平向 另一个水平不断进步,每一个高一级的阶段 都代表一种较高的能力。这一假定实际上是 说,年长者可能高于或优越于年轻人,年长 者比年轻人道德水平更高级。
借鉴经典的解释,道德发展可以概括为 “无律——他律——自律——自由”的过程。
所谓“无律”阶段是指婴幼儿阶段儿童对 许 多道德规范尚无明确的认知和体验,所以其 行为不具有道德意义的阶段。 所谓“他律”阶段是指儿童借助成人的权 威 去体认道德规范的阶段。
所谓“自律”道德阶段是指儿童 (青 少年)能够借助自身的道德判断、情感 等因素自觉体认道德价值与规范,进行 道德行为的发展阶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