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育原理檀传宝第六章德育内容与德育课程

德育原理檀传宝第六章德育内容与德育课程

程计划》试行 课程有学科和活动两类)
结论
课程是教育内容或教育影响的形式方面。或 者学校教育内容与学习经验的组织形式。
关于课程的主要结构(《课程学》廖哲勋) (1)教育目标和对教育目标的反映; (2)教育内容和教育内容的计划和安排 (3)教育活动,尤其是学习活动的方式。
二、德育课程的问题与特点
(三)现代社会学校德育内容的特点:
1、自由、同等、博爱等道德观念进入学校德育 内容。
2、由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需要,道德教育中 出现了对自强、诚心、效率开放与宽容等价值观念的 强调。
3、德育内容的呈现形式出现尊重道德学习主体 性的努力。
除了历史因素外,各国文化的不同也影响德育内容的 不同:
一是价值取向的不同(东方民族崇尚集体主义的 态度,西方民族强调个人的权利与自由);
一)原始社会道德教育内容的特点是:
1、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原始的集体主义是道德 教育内容的核心,维护氏族、部落存在所需要的忠诚、 勇敢、勤劳、复仇等等道德法则成为德育内容的重点。
2、原始的集体主义、平等、民主等道德原则局 限于一定的氏族、部落之内。
3、在学校德育产生之前,德育与生活、劳动融 为一体,德育属于生活教育、民俗教育的范畴。德育 内容在显示形式上具有非专门性、不自觉的特点。
(二)古代社会学校德育内容的特点 是
1、道德法则本身具有浓厚的等级色彩。(商鞅的
杀死老百姓的例子。)
2、古代德育内容具有鄙视体力劳动的倾向。 (上流社会看为温文尔雅,下层社会价值观念,我们 这个《论语》中间孔子:小人,樊迟问孔子如何种田? 孔子说,我不会。)
3、在内容呈现形式上具有绝对灌输的色彩。 (强调教条)
(一)对道德可教性的理解
哪些道德教育内容是可教授的,哪些不 是,是德育内容必须考虑的问题。道德 教育不等同于道德认知的教育,应加强 道德情感和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德育目的、目标及其序列化
德育内容的选择与安排必须直接服务于 德育目的、目标的实现。德育目标有一 个层次化、序列化的过程,德育内容的 安排也有相应的层次化、序列化过程。
2、对综合道德能力培养的共识 特别是对道德判断能力的重视
3、道德教育内容结构上的共同理解 现代德育内容的基本层次可回纳为以下四个层面:文 明习惯、基本道德、公民道德、信仰道德。
二、学校德育内容的决定因素
学校德育内容的最终决定因素应当回到 社会发展等宏观因素上去,如生产力、 生产关系、科技发展、人口流动等。但 社会因素对德育内容的影响实际上通过 教育自身的因素为中介作用的,影响学 校德育内容的教育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方面:
二、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内容 及其重点课题的思考
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应当包括四个主要 的层次:一是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 的教育,二是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三 是公民道德或政治道德品质的教育,四 是较高层次的道德理想教育(即信仰教 育)。
我国学校德育的重点在哪些方面
(一)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教育 (二)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 (三)家庭美德教育 (四)集体主义教育 (五)爱国主义教育 (六)民主与法制教育 (七)信仰道德教育
❖ 道德教育可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去开设
观点一:肯定 “白板说” 观点二:否定 价值相对
观点三:折衷(理论上合理,实践上必要)
反对开设的理由
1、将道德教育作为专门课程开设容易导 致道德灌输,忽视道德情感、行为能力 等的培养。
第六章 德育内容
第一节 学校德育内容及其决定因素 第二节 我国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学校德育内容及其决定 因素
一、学校德育的内容 德育内容是指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具体 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及其体系。
由于历史和文化条件不同,不同历史时 期和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德育内容是 各不相同的。
原始社会、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德育内容有不 同的特点:
二是存在方式的差别(许多西方国家道德教育与 宗教密切联系(缅甸的人毕业之后就必须到佛教待一 段时间));
三是呈示形式不同(中国的是直接的,正面的。 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东方国家采取直接道德教育模 式,西方采取间接模式较多,如在家庭和教堂进行)。
但德育内容在发展上仍然有一些趋同:
1、对“全球伦理”的确认。 道德教育的全球性与民族性问题,加强对民族性的强 调。
第二节 我国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
我国政府对中小学的德育内容有统一的规定, 这一规定目前主要体现在于1993年和1995年由 原国家教委正式颁布的《小学德育大纲》和 《中学德育大纲上》。 目前我国对中学德育内容的规定也存在一些不 足之处:第一,意识形态教育比重过高;第二, 对教育对象的批判和反思能力的培养没有引起 足够重视。
德育课程是道德教育内容或教育影响的 形式方面,是学校道德教育内容与学习 经验的组织形式。
近代意义的德育课程设置应以1882年法 国以道德教育取代宗教教育课程为起点。
世界范围内对道德教育课程的集中和广 泛的探讨是在20世纪60-70年代,20世 纪80年代以来又形成一个空前活跃的阶 段。
德育课程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德育过程观
德育过程观对德育内容的影响主要表现 在德育内容的处理方式上。假如把德育 过程当作价值的灌输则导致德育教条的 呈现形式,假如把德育过程当作价值引 导的过程,德育内容就是价值学习的材 料、是价值环境的规的德育内容外,在学校德 育中还可能有一些偶发因素制约着道德 教育内容的安排,如社会巨变、家庭破 裂、父母离异、个人变故等,学校德育 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别教育。
第六章 德育课程
第一节 课程与德育课程 第二节 德育的学科课程 第三节 德育的活动课程 第四节 德育与隐性课程
第一节 课程与德育课程
一、课程概念 二、德育课程的问题与特点 三、当代德育课程案例介绍
一、课程概念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称:课程即课业 及其进程。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9种定义 课程论代表人物: 夸美纽斯(百科全书式) 斯宾塞(实用的科学知识) 杜威(活动课程) (1993《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