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第五章意识和注意1.意识的概念和性质2.意识的不同状态3.注意的概念和性质4.注意的生理机制5.注意的认知理论第一节意识概述一什么是意识(consciousness)美国心理学家克拉茨基(Klatzky,1984)曾将意识分为三种类型:1.当时当地的体验2.认识性意识3.个人的记忆模式法伯(Farber,1995)等从三个方面区分了不同的意识概念及其特征:1.觉知2.高级的心理官能3.一种心理状态二意识的特性和局限三什么是无意识(unconsciousness)将意识和无意识过程加以区别可以追溯到笛卡尔(Descarts,1596-1650)。
无意识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常见的无意识现象有以下几种:1.无意识知觉2.无意识行为3.由脑损伤造成的无意识现象四生物节律与意识状态第二节睡眠与梦一睡眠(一)睡眠及其特征(二)睡眠过程对睡眠进行科学研究,始于德国神经生理学家伯格(Hans Berger)对脑电波(brain wave)的研究。
(三)失眠情景性失眠(situation insomnia )假性失眠(benign insomnia)失律性失眠(arrhythmic insomnia) 药物性失眠(medicinal insomnia)窒息性失眠(sleep apnea)二梦(一)梦的概念和事实(二)梦的理论1.梦的精神分析的观点:梦的实质就是被压抑的无意识欲望的一种变形的满足方式。
2.梦的实验心理学观点⑴连续性假说(continuity hypothesis)。
⑵大脑的随机活动体验说。
⑶认知功能说。
专栏5-5并非与梦有关的睡眠现象1、梦游(sleep walking)——梦游被称为睡中行走显得更为合适。
梦游者多为儿童。
2、梦话(sleep talking)——是指睡眠中说话的现象。
梦话也与做梦无关。
因为几乎所有的梦话也都是在沉睡阶段发生的,而沉睡阶段不会做梦。
因此,“梦话”称为“睡话”才名符其实。
3、夜惊(night terror)——常见于儿童。
主要表现为:在睡眠中突然惊醒,面露痛苦的表情,两眼无神,向前直视,呼吸急促,出汗,甚至尖叫。
数分钟后,自行恢复睡眠,醒后对此无所记忆。
第三节催眠一什么是催眠催眠(hypnosis)是一种似睡眠而非睡眠的意识状态,它既与清醒有异,也与睡眠不同。
这种意识状态是在特殊情境下,由催眠师的诱导而形成的。
催眠师所设计的特殊情境,以及所采用的诱导方法,合称为催眠术(hypnotism)。
二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一)主动性反应减低●(二)注意窄化●(三)旧记忆还原●(四)错觉与幻觉●(五)暗示接受性增高●(六)角色扮演●(七)催眠中经验失忆三催眠感受性和催眠过程催眠感受性也即人的受暗示性。
它包含两个因素,其一是对催眠的态度以及对催眠师的信任感;其二是个体的身心条件与个性特征。
四催眠理论●(一)角色扮演说( social role theory )●(二)意识分离说( split consciousness theory )第四节注意概述一什么是注意注意是和意识紧密联系的一种心理现象,但它既不同于意识,也不同于对某一事物反映的感知、思维等认知过程。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具有两个最明显的特性: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性。
二注意与意识注意不等同于意识。
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
注意又和意识密不可分。
在注意条件下,意识与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特定对象,从而使意识内容或对象清晰明确,意识过程紧张有序,并使个体的行为活动得到意识控制。
三注意的功能●(一)选择功能●(二)维持功能●(三)整合功能●(四)调节功能四注意的外部表现第一,适应性运动。
第二,生理变化。
第三,无关动作停止。
五.注意的种类(一)注意的种类根据注意产生有无目的性及维持时所需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二)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和分配性注意第五节注意的生理机制和认知理论一注意的生理机制(一)朝向反射(orientating reflex)是由情境的新异性所引起的一种复杂的反射。
(二)脑干的网状结构网状结构的激活作用,为注意提供必要的基础和前提。
(三)边缘系统和大脑皮层ERP、MEG、PET和FMRI等技术的研究表明,当注意指向一定的认知活动时,可改变相应的大脑功能区或神经功能单元环路的激活水平,从而对当前的认知活动产生影响。
拉贝奇(LaBerge,1997)提出对某一对象的注意需要三个脑区的协同活动,这三个脑区分别是:⑴认知对象或活动的大脑功能区;⑵能提高脑激活水平的丘脑神经元;⑶可以选择某些脑区,提高其激活水平,使激活维持一定的程度和时间的大脑前额叶的控制区。
二注意的认知理论(一)侧重于选择性注意的理论1.过滤器理论(selective filter theory,瓶颈理论或单通道理论)●彻里(Cherry1,953)双耳分听的实验●布罗德本特(Broadbent,1958)提出了一种解释注意的选择作用的理论——过滤器理论(selective filter theory)。
过滤器相当于一个“开关”,它按“全或无”(all or none)的原则工作。
2.衰减理论( Attenuation Model.Treisman,1960 )她假定长时记忆中储存的项目具有不同的激活阈限值。
当输入信息通过过滤器未被衰减时,就能容易地激活长时记忆中的有关项目而得到识别。
3.后期选择理论4.多阶段选择理论(Johnson&Heiz,1978)(二)侧重于分配性注意的理论1.认知资源理论(cognitive capacity theory,或能量分配模型。
Kahneman,1973)注意是人能用于执行任务的数量有限的能量或资源。
决定注意的关键是所谓的资源分配方案,它本身又受到几个因素制约。
2.双加工理论(Shiffrin & Schneider等人,1977)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类:自动加工(automatic processing)和控制加工(controlled processing)。
自动加工是自动地进行的,不需要注意,因而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
3.交替反应说(Rogers&Monsell,1993)假设存在着一种独立的心理机制,它会对刺激做出选择和应答。
这种应答将用于较大范围的任务。
这种机制每次运作只对一个刺激进行反应,被试只能在完成一项任务后才能进行第二项任务。
第八章记忆第一节记忆的一般概念一什么是记忆记忆(memory)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二记忆的作用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中说:“在有智慧的生物中,记忆之为必要,仅次于知觉。
它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因此,我们如果缺少了它,则我们其余的官能便大部分失去了效用。
因此,我们如果没有记忆的帮助,则我们在思想中、推论中和知识中,便完全不能超过眼前的对象。
”三记忆的基本过程记忆包括三个基本过程:识记、保持和再现。
识记就是信息的输入和编码过程。
编码是对信息的认知加工和操作,使之转变为易存储的形式,并同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广泛联系。
保持就是信息的储存。
再现就是信息的提取。
四记忆的分类(一)记忆的内容分类按照记忆的内容,可将记忆分为形象记忆、语词-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
(二)记忆的目的性分类根据记忆的目的性如何,可以将记忆分成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三)记忆的意识性分类根据个体能否意识到自己的记忆,可将记忆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四)记忆的时间分类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可以将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五)记忆的信息性质的分类特尔文(Tulving,1972)根据长时记忆中储存的记忆信息的性质,将长时记忆分为两类: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六)记忆的知识表征类型的分类安德森(Anderson,1980)根据长时记忆中所储存的知识表征的类型,将长时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第二节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一记忆的脑学说(一)暂时神经联系的学说记忆是在大脑皮质上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巩固和恢复。
(二)均势说美国心理学家拉什利认为,记忆是整个大脑皮层活动的结果,它和脑的各个部分都有关系。
赫伯(Hebb,1949)提出的“细胞集合”理论均势说也得到全息理论支持。
(三)定位说(四)多重记忆系统的理论二记忆的脑细胞机制(一)反响回路说赫伯(Hebb)认为脑部的神经元彼此连接,互通信息。
这些连续的神经元可构成神经环(neuronal loop),或称为神经回路。
(二)突触联系说神经生理学家认为,神经突触所产生的持久性改变,是长时记忆的生理基础。
(三)记忆的生化说1958年,Hyden首先提出了记忆的分子内假设,认为RNA是记忆分子。
由刺激而产生的冲动频率的变化,可以改变与之有关的神经元内部核糖核酸的化学结构,从而完成对记忆信息的特殊化编码。
另外,机体内部的一些激素分泌也与记忆的保持有关。
第三节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一感觉记忆(一)感觉记忆的种类图像记忆(iconic memory)声像记忆(echoic memory)Sperling(1960)实验Moray等1965年的实验(二)感觉记忆的编码和保持二短时记忆(一)短时记忆的编码1.短时记忆编码的种类(1)听觉编码。
Conrad,1964(2)视觉编码。
Posner,1969(3)语义编码。
短时记忆的编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2.影响短时记忆编码的因素(1)大脑皮层的觉醒状态。
(2)组块。
Miller,1956)《神奇的数字7±2:我们信息加工的限制》(3)加工深度。
(4)主体因素。
(二)短时记忆的信息存储1.复述maintenance rehearsal 和elaborative rehearsal2.短时记忆的遗忘4.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Sternberg(1969)最早对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进行研究。
(1)平行扫描(parallel processing scanning):即同时对短时记忆中的所有项目进行检索。
(2)自动停止系列扫描(serial self-terminating scanning):即对项目逐个进行检索,一旦找到目标就停止检索。
(3)完全系列扫描(serial exhaustive scanning):对全部项目进行完全的检索,然后再做出判断。
第四节长时记忆一长时记忆的编码(一)长时记忆的编码形式1.视觉意象的编码2.以语言的特点为中介的编码3.语义类别的编码4.数字的和缩略语的编码5.联想群集6.主观组织(二)影响长时记忆编码效率的因素1.编码时的目的性2.材料的性质、难度和形式3.一次编码时材料的数量4.加工深度5.识记者的主体因素二长时记忆的信息储存(一)长时记忆的信息储存形式1.完全表象说情节记忆的信息储存形式可能有空间组织和时间组织两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