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善意取得制度案例分析报告

善意取得制度案例分析报告

善意取得制度案例分析报告
一、案例概述
(一)案例一
1990年4月,廉某与赵某按照当地习俗举行了婚礼,未领取结婚证,婚后生育一子。

2003年8月,双方共同出资47880.78元在廉某单位购买了带有福利性质的住房一套,并由廉某单位统一办理了房产证,房产证办理在廉某名下,未载明共有人。

2007年11月,廉某在网上发布了售房信息,随后与赵某发生矛盾,两人分居。

2008年4月,杨某夫妇从网上看到廉某的售房信息后便与廉某联系协商购房事宜。

缔约前,杨某夫妇查看了廉某的房产证,询问了廉某的家庭状况,廉称自己单身,该房屋为其个人所有。

2008年4月15日,杨某夫妇以15.5万元的价格与廉某订立了房屋买卖合同。

合同订立后,杨某夫妇将现金6.5万元及金额为8万元的定期存单交付给廉某;廉某将房屋产权证和购房原始发票交付给杨某夫妇。

同年4月底,杨某夫妇收到廉某交付的房屋钥匙,并占有该房屋。

合同签订后,杨某夫妇与廉某一起到房管部门办理房屋过户手续,由于相关证明文件不齐备,房管部门未予办理。

在此情况下,杨某夫妇将已交付的8万元存单挂失,并到所购买的房屋周围进一步打听、询问该房屋的相关情况。

经了解,廉某有丈夫赵某,在某单位工作。

2008年5月4日,杨某夫妇到赵某单位找到赵某,并向其核实其与廉某的身份关系。

赵某表示其与廉某系夫妻关系,未办理结婚证,并表示其不同意出售房屋。

同年5月23日,杨某夫妇以其与廉某订立的房屋买卖合同为依据向襄阳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令廉某交付房屋并办理过户手续。

该院受理了该案,审理中,廉某陈述其单身,隐瞒了其已婚事实;同时杨某夫妇亦未将其曾找过赵某的情节告知法庭。

审理中杨某夫妇与廉某自愿达成调解协议:被告廉某于2008年5月30日将诉争房屋交付给原告杨某夫妇,并协助原告办理房屋过户手续。

案件受理费由原告负担。

该调解协议经双方当事人签字生效后,廉某并未自动履行协议中约定的协助过户义务。

于是,杨某夫妇于2008年6月3日向该院申请执行。

通过执行,同年7月21日讼争房屋过户完毕。

之后杨某夫妇按照15.5万元的总价款向廉某付清了余款。

2008年10月,赵某在得知其与廉某共有的房屋被廉某独自售出,并已过户到他人名下后,提出异议,
要求该院依法再审,撤销原审调解书,并判令杨某夫妇返还房屋。

针对第三人的异议,原审原告杨某夫妇认为,讼争的房屋登记在廉某名下,未载明共有人,其购买时不知晓廉某为无权处分,该房屋实际付款15.5万元,为合理价格,且办理过户,其依据善意取得制度应取得该房屋所有权。

(二)案例二
甲从国外带回一架照相机。

好友乙看望甲时,见到该照相机爱不释手,便向甲提出:“给我吧。

”甲说:“先拿去用吧。

”乙走时将照相机带走。

后因乙急需用钱,以2000元将照相机卖给丙(丙不知情)。

三个月后,甲问乙:“你何时将照相机还我?”乙说:“你不是送给我了?”双方为此发生纠纷,诉至法院。

二、案例分析
(一)基本理论
这两个案例都涉及的是善意取得制度。

善意取得制度在法律上的逻辑依据系法律上承认占有公信力的逻辑结果,其实践依据是保护交易安全。

善意取得是物权法上的一项重要制度,是指无处分他人动产权利的动产占有人,以移转所有权或设定他物权为目的,将其占有的动产交付于善意第三人后,善意受让人即取得该动产权利的法律制度。

(二)案例一分析
第1页
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化成一座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