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血液系统疾病
重点
二、血象特点
儿童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变化
年龄
红细胞
血红蛋白 变化原因
初生
(5~7)×10 /L
生后6~12h 生后10天左右
稍高 减少20%
150~230g/L
稍高 同前
进食少
浓缩 不显性失水 生理性溶血
2~3月
3×10 /L
110g/L
生理性贫血
3月后
逐渐上升
1岁以内 维持在4×10 /L左右
(一)胚胎期造血 1. 中胚叶造血期 胚胎第3周起: 卵黄囊造血: 中胚叶组织:原始造血成分,其中 主要是原始的有核红细胞。 胚胎第6周后:中胚叶造血开始减退
中胚叶与造血细胞的来源
2. 肝脾造血期
胚胎第6~8周期始
胎儿期4~5月达高峰,6个月逐渐减退
肝脏 6~8周出现,主要为有核RBC、 少量粒细胞、巨核细胞,6月后逐渐减弱
日数
岁数
儿童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两次交叉曲线
血小板和血容量
一、血小板 与成人相似 :(150~300) ×109/L
二、血容量 新生儿约占体重10%,儿童8 %~10%,成人6%~8%
血红蛋白的结构
不同时期血红蛋白的种类与比例
不同时期血红蛋白的种类与比例
小 结 Summary
本节学习了小儿造血及血液特点。需要 掌握小儿血象特点。利用小儿最基本特点生 长发育来梳理血液系统生后的动态变化,认 识到血液系统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重点难点
重点:小儿血象特点,小儿贫血特点 难点:临床诊断各种小儿贫血
第一节
儿童造血和血象特点
场景
➢ 新生儿生后1d,足月顺产,Apgar评分9分, 体重3.2 kg,外周血象示白细胞20×109/L, 分类中性粒细胞0.65,淋巴细胞0.30,幼 稚中性粒细胞0.01,该新生儿是否正常?
一、造血特点
复习思考题
➢ 名词解释:髓外造血 生理性贫血 白细胞的双五交叉
➢ 简答:小儿造血的基本分期? 小儿血象有那些特点?
(二)生后造血 1.骨髓造血 婴儿期 : 红骨髓 5~7岁: 开始出现黄骨髓 年长儿与成人: 红髓见于扁平骨、不规则骨
和长骨近端 ( 黄骨髓仍具有造血潜能)
2.骨髓外造血 在婴幼儿期,当发生感染、营养性
贫血、溶血性贫血等需要增加造血时, 超过骨髓代偿能力,可恢复到胎儿时的 造血状态,出现肝脾淋巴结肿大,外周 血中可出现有核红细胞或(和)幼稚中 性粒细胞,称为骨髓外造血。其为小儿 造血器官的一种特殊反应
造血系统疾病
教学目标
了解:了解小儿贫血的分类及小儿贫血 的实验室的诊断步骤
理解: 1. 熟悉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发病机制, 能简述缺铁与生长发育的关系 2. 熟悉营养性贫血的治疗原则,阐述去 除病因、补充铁剂的具体方法,同时加 强护理、预防感染的措施
教学目标
掌握或运用: 1. 掌握小儿血象特点,能说出不同年 龄小儿血象正常范围 2. 掌握小儿贫血的定义和分度指标, 能正确描述贫血的临床特点,简述缺铁 性贫血的临床特征 3. 学会对不同年龄小儿血常规报告的 分析
脾脏 8周出现,RBC为主,稍后粒系、 淋巴、单 核、终生造淋巴细胞
胸腺 6~7周产生淋巴细(前Tcell,成熟T-cell),少量红细胞、粒 细胞
淋巴结 11周开始生成淋巴细胞, 终生造淋巴细胞、浆细胞
3.骨髓造血期:胚胎第6周出现骨髓,但至胎 儿4个月始有造血并维持终身(各系血细胞)
胚胎期造血:胎龄与造血部位的关系
白细胞总数的变化
年龄
出生时 6~12小时
1周 <1岁 >8岁
WBC总数
15~20?0 /L 21~28?0 /L
12?0 /L 10?0 /L 达成人水平4?0 /L
生后白细胞计数的变化
70%
淋巴细胞
60%
50%
40% 30%
5天 中性粒细胞 5岁
20%
10%
2 4 6 8 10
1 2 3 4 8 10 14
12岁
达成人水平
红细胞扫描电镜形态
生理性贫血
自限性
生后2~3个月婴儿,RBC降至 3.0×1012/L,HB降至100g/L左 右,出现轻度贫血
原因: 1.生后呼吸建立,血氧含量增加,EPO↓, 骨髓造血功能暂时↓,网织红细胞↓ 2.红细胞寿命短,破坏较多(生理性溶血) 3.生长发育迅速,循环血量迅速增加
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
➢ A.8×09 /L
0.50
➢ B.10 ×109/L ➢ C.18 ×109/L
0.35 0.65
➢ D.20 ×109/L 0.65
➢ E.20 × 109 /L 0.80
淋巴细胞 0.50 0.60 0.30
0.30 0.20
➢ 新生儿第1天 ➢ 1岁婴儿 ➢ 5岁儿童 ➢ 10岁儿童细菌感染
生后红细胞计数变化
网织红、MCV和MCHC、Hb变 化
网织红:生后3d内达4%~6%;生理性贫血 阶段<1%;婴儿期达成人0.5%~1.5%
MCV和MCHC:出生时113mm3,2~3个 月达最低值,1岁时约77mm3,4~5岁后 逐渐达80~94mm3(成人)
Hb:初生时HbF占70~75%, 6~12个月 占5%以下, 2岁时不超过2%,而主要被 HbA1取代,逐渐达成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