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感伤诗心态再探:理智与矛盾
从命名和定义上来看,感伤诗都是偏重于抒发情感的。
不过作为学贯儒家、佛家和道家的白居易,还是在诗中处处流露出哲理的思考。
白居易清醒地认识到生老病死、春去秋来、月缺花落……这些自然世事的规律,知道这些都是不可违逆的。
然而与此同时,他又为之忧伤、感慨,这样两种看似矛盾的心态一直伴随着他。
一、理智
1.儒家影响
早在贞元年间,年轻的诗人就认识到一些自然世事的朴素道理,如:
安得长少壮?盛衰迫天时。
(《秋怀》)
古今不相待,朝市无常居。
……废兴相催迫,日月互居诸。
(《冀城北原作》)
盛极而衰,废兴交替,日往月来,这些自然规律是不可阻挡的。
浸染儒家典籍多年的白居易是不可能不懂得这些自然之理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①(《论语?子罕》)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
天何言哉?②(《论语? 阳货》)
这是对宇宙、天地、时间的理解和敬畏。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③(《论语?颜渊》)这是对所谓“天
命”的无奈和敬畏。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⑤(《荀子?天论》)
无论是积极的理解,还是消极的接受,儒家思想中对于宇宙人生,都是一种不强求、不抱怨,敬而任之的态度。
入仕以后,诗人阅历渐增,对人生宇宙的体会和思考也更多,如:
前日巢中卵,化作雏飞去。
昨日穴中虫,蜕为蝉上树。
四时未尝歇,一物不暂住。
(《村居卧病二首》)
插柳作高林,种桃成老树。
因惊成人者,尽是旧童孺。
试问旧老人,半为绕村墓。
浮生同过客,前后递来去。
白日如弄珠,出没光不住。
(《重到渭上旧居》)
2.老庄影响
无论自然还是人世,都是一刻也不停地变化发展的,这也是无法阻挡的自然规律。
与儒家思想相比,更为科学通脱的老庄思想认为: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⑥(《周易?系辞下》)
天也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
矣,树木固有立矣。
⑦(《庄子?天道》)
春夏先,秋冬后,四时之序也。
万物化作,萌区有状,盛衰之杀,变化之流也。
⑧(《庄子?天道》)
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
⑨(《庄子?德充符》)
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⑩(《庄子?养生主》)
总之,对于天地日月、四时运行都已认识到其固有的秩序,对人生也提倡一种自然无为、安时处顺的心态来看待得失存亡。
对于这样一些崇尚自然、安时处顺的观点,“《周易》在床
头”“时窥五千言”“身委逍遥篇”的白居易自然是深有体会的。
经历了贬官及人生的种种变故,诗人对人生世事看得更为豁达:形质属天地,推迁从不住。
(《渐老》)
岁功成者去,天数极则变。
潜知寒燠间,迁次如乘传。
(《苦热喜凉》)
流年似江水,奔注无昏昼。
志气与形骸,安得长依旧?(《不二门》)
从这些理智的诗句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白居易对天地自然的永恒和变化,以及人生时光的永不停留是非常理解的。
3.禅宗影响
处在禅宗思想风靡天下时代的白居易,是历代文人在禅宗历史上影响较大,也深受其影响的一个代表人物。
对此前辈专家学者已多有论述,在此不再赘述。
“他(白居易)对洪州禅的思想具有相当深刻的理解。
从禅宗发展看,洪州禅本是当时禅宗的主流,而白居易是积极追随这一潮流
的。
”“洪州禅在对待现实上主张任运随缘,不忮不求这实际上是以无作无为应万变,以保持个人心性不受外
扰。
” {11} 这里可以追寻到一些白居易科学心态的源流所在。
再如禅宗代表人物中的名言:平常心是道。
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
常,无凡圣……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
(马祖道一)
随立之处,尽得字门;语言啼笑,屈伸俯仰,各从性海所发。
(石头希迁)
更是提倡顺应自然,承认接受现实的一切,不作徒劳无益的反抗逆行。
对这些白居易是极为认同的:
赋命有厚薄,委心任穷通。
……苟知此道者,身穷心不穷。
(《我身》)
外累由心起,心宁累自息。
宜怀齐远近,委顺随南北。
(《委顺》)二、矛盾儒、释、道兼修的白居易,无论是哪一种思想更占主导,都
有一个共同的影响,那就是天命难违、任运随缘,这就使得白居
易思想中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对自然世事的清醒和理智心态。
然而奇怪的是同时他又伤感和感慨:
行人千载后,怀古空踌躇!(《冀城北原作》)已感岁倏忽,复伤物凋零。
孰能不潜凄?天时牵人情。
(《客路感秋寄明准上人》)
他伤春悲秋,难以释怀:
三月三十日,春归日复暮。
惆怅问春风,明朝应不住。
送春曲江上,眷眷东西顾。
但见扑水花,纷纷不知数。
今日送春心,心如别亲
故。
(《送春》)
惆怅送春,惋惜落花,送别春天的心情如同与亲人故友的离别。
这样的心态就与之前的理智大相径庭了。
一旦面临一些自己无法想通的问题时,他仍然表示怀疑、控诉,形成一种既理智又矛盾的心态:
哭君仰问天,天意安在哉?(《哭李三》)
无论是老庄思想、儒家思想还是释教思想都对白居易心态有一定
的影响,使他对于自然世事有着理智的认识和体会。
然而白居易一直
摆脱不了情与理的冲突,这是他一直都有无法排解的痛苦和矛盾。
《楞枷经》指出:“如来藏是善不善因,如来藏自性清静,如来藏即真如佛性,一切善恶只要流露自性,便是或性全体的体现。
” {12} 宗密在他的《圆觉大疏抄》卷三下讲到禅宗“七家”之四:
“江西一以触类是道,任心为修,所作所为,贪嗔烦恼并是佛性。
扬
眉动睛,笑欠声咳,或动摇拂子,皆是佛事。
不断不修,任运自在,名
为解脱,无法可拘,无佛可作。
” {13}
综上可知,“贪嗔烦恼”这些人的本性流露都是佛性的流露,只要是人本来面目的便是佛性。
所以人生的种种烦恼:聚散离合,生老病死……带给人的痛苦也都是佛性的显现,只要自然
流露就行。
或许从这个角度可以解释白居易为何一面任运随缘,一面纠
缠烦恼的矛盾心态了:
不学空门法,老病何由了。
(《早梳头》)
借问空门子,何法易修行?使我忘得心,不教烦恼生。
(《客路感秋寄明准上人》)
正如华兹华斯所说:“诗人……比一般人具有更敏锐的感受性,具有更多的热忱和温情。
” {1 4}从他的诗中,字里行间,我们就能感受到这位“不能忘情”的诗人,他的明显的诗人气质:
手栽两树松,聊已当嘉宾。
……尽日不寂寞,意中如三
人。
……闲来一惆怅,长似别交亲。
(《寄题周至厅前双松》)秋凉卷朝簟,春暖撤夜裘。
虽是无情物,欲别尚沉吟。
(《留别》)
闻有涧底花,携得村中酒。
(《同友人寻涧花》)无论是花、树,乃至无生命的朝簟夜裘,他都视作有生命、有感情的对象与之对话,多情的气质跃然纸上。
再如:
已讶裘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夜雪》)
落叶声策策,惊鸟影翩翩。
禽尚不稳,愁人安可眠!(《秋月》)童饶欢乐,老大多忧悲。
静念彼与此,不知谁是痴?(《观儿戏》)
我本偶然来,景物如相待。
(《同韩侍郎游郑家小池》)对自然界的声音、色彩如此的敏感,身边的事、物都能引起他的思考。
这样敏锐的感受力和观察力,注定了白居易是诗人而不是哲学家。
对于这样一
位极为敏感多情的诗人,花开花落尚且惹他无限怜惜,更不用说人世的悲欢离合和生命的生老病死带给他的冲击和触动了。
所以尽管有儒释道多种思想的影响和淡化,最终他仍然没能真正完全解脱。
①②③④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
92 页,第188 页,第125 页,第157 页。
⑤ 荀况著,王天海校释:《荀子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676 页。
⑥ 唐明邦主编:《周易评注》,中华书局1995 年版,第236 页。
⑦⑧⑨⑩ 郭庆藩辑:《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 年版,第604 页,第479 页,第469 页,第212 页。
{11} 孙昌武:《禅思与诗情》,中华书局1997 年版,第
190 页。
{12}{13} 潘桂明:《中国禅宗思想历程》,今日中国出版
社1992 年版,第138 页,第231 页。
{14}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一八OO年版序言》,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下),上海译文出版社1 979年版,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