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年级备课组主题:新版教材解读主备人:郑敏2017年5月9日一、教材修订的依据二、《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册修订情况简介三、新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修订情况及结构分析四、贯穿《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册的相关理论问题说明(一)、教材修订的依据(一)、《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二)、现阶段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精神(三)、近年来学术界的新研究成果,本版教科书在十多年使用过程中所得各方面专家、老师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一、(一)201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解读课程总目标明确提出“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
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四大性质: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
强调历史课程对于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重要意义。
这里需强调的是有两点,一是人文性,即要以人类历史的优秀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感悟中华文化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养成爱国主义情感,认识世界历史的总体发展趋势,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综合性,即要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这样才能形成历史思维、提高历史素养,才能对历史和现实社会进行全面正确的认识。
倡导教师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方式的革新,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强调“点——线”结合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
“点”即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即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以线穿点,以点连线,突出历史发展的时序性。
课程目标更加完整明确:在基本知识上,提出“知道基本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历史现象,知道人类文明的主要成果,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用历史线索和文明成果来贯串初中历史学习的过程,更为完整准确;在学科方法上,层次更为分明,提出了历史学科思维方法、学习表述方法和研究方法。
如历史学科思维方法,既包括分析、综合、概括比较等一般的逻辑思维方法,也包括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等历史思维。
一.(二)现阶段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精神2012年,中共十八大,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4年,教育部据此颁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对基础教育提出了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任务。
所谓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是建立在学科学习基础上的所谓学科核心素养,是以学科知识技能为基础,整合情感、态度或价值观在内的,能够满足特定现实需求的思维、能力与品质。
也就是学生学习该学科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获知的关键能力和个人修养品质,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是历史课程的总目标。
以上构成了我们修订教科书的基本依据,此外还吸收了历史学学术界和学科教育界的最新研究成果等。
二、《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册修订总体情况简介1、坚持师大版教科书以单元及其主题划分和统领教学内容,学习主题突出与历史时序性相统一的特色。
同时,本教材文献、文物材料丰富,并展开适度深入的论述,凸显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特点,为学生高中阶段以及以后研习历史打下坚实基础。
2、依据新版课标要求,通过增删知识点位、调整单元课目的标题和顺序等,更加强调和完善历史发展的时序性。
如,增加文景之治、东汉的兴亡、西晋的兴亡与南北朝对峙、东晋南朝政局、安史之乱等点位,使中国历史发展的时空线索更加明确。
如上册第一单元,单元题目由“中华文明的起源”改为“史前时代”,更为鲜明地标示史前时期与历史时期的区别和联系。
第三单元,由原来先概述秦亡汉兴、再展开讲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国家基业,调整为先讲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国家基业、再讲秦亡汉兴,更合乎历史的时序性。
国历史》七年级上下册修订总体3、更加突出教科书内在结构的整体性、有机性,强化知识点位之间的过渡和勾连,乃至跨单元、跨课之间的衔接,以体现历史发展的时序性、综合性。
3、更加突出教科书内在结构的整体性、有机性,强化知识点位之间的过渡和勾连,乃至跨单元、跨课之间的衔接,以体现历史发展的时序性、综合性。
4、遵循新版课标突出主干、精简内容的原则,删减、化解部分“繁”、“难”、“偏”、“旧”的点位,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如删除编钟、郦道元和《水经注》等点位和“成语历史故事竞赛”活动课、“设计奥运圣火传递路线”探究课。
5、更加突出历史学科的人文性和树德育人观念的渗透,自觉落实课标关于中国古代史“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的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6、更加突出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与基本技能、历史思维方式及能力的培养,通过启发式、对话式行文和多样化的栏目设计等,倡导学生探究性、自主性学习。
7、呈现方式上,文字叙述追求简洁生动流畅,遴选典型性史例展开描述,体现历史的鲜活性;选用精美的历史文物照片、图表和地图等,作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拉近历史与学生的时空距离,增强教材的可读性。
三、《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内容修订及结构分析第一单本单元标题,依据课标提法,由“中华文明的起源”改为“史前时代”。
史前时代是指文字产生以前的人类历史,区别与有文字记载以来即有史记载以来的人类历史。
这样,历史的时序性更明确,同时也能涵盖原标题中华文明起源的意义。
第2课课题,由“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改为“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突出原始农业之于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性,落实课标“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
中国是世界上原始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之一”的提法。
第1课,增加“早期直立人”、“晚期直立人”、山顶洞人“迈入人类进化的新阶段”即晚期智人的概念和描述,突出了古人类进化的时序性。
保留“元谋人”的内容,也是为了人类进化过程的完整。
“旧石器时代”的概念改为正文,一则使得人类进化的进程更完整,二则与下一课的新石器时代形成对比。
增加“化石”的概念,落实课标“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的提法,突出历史学习的方法。
第四,“每课一得”由“考古测年方法”替换为“为什么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直接落实课标“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的提法,也突出了历史学习研究的方法。
第2课,除课题之外,在内容上,其一,新增“新石器时代”的概念,并将“聚落”、“氏族”的概念由导言位移至正文,新增一段解释原始农业与氏族聚落关系的内容。
其二,保留“大汶口原始居民”这一目并改为大字正文,新增“阶级已经萌芽,原始氏族社会开始向早期文明时代过渡”,说明剩余产品、私有财产、社会阶层分化、文明起源的逻辑关系。
同时与后面的第3课、第4课的内容进行铺垫和勾连,突出了历史发展的时序性第3课,第一、第一目新增第一段“文字出现以前的人类历史通常称为史前史。
远古时代世代口耳相传的神话与传说,间接反映了史前时期那段没有文字记载的时代的历史”,落实课标“史前时期”的提法,总领全课内容。
新增“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一句话,落实课标的提法。
第二、保留第二目“尧舜禅让与大禹治水”的内容,以体现历史的时序性。
同时,又新增和强调了大禹治水导致“国家管理机构发育成长”和大禹“树立起号令天下的权威”的表述,承上启下,为下一单元“国家的产生”做铺垫。
三、《中国历史本单元三课内容,依据时间顺序讲述了中国史前时期的历史,即远古人类的漫长进化历程、从旧石器时代攫取性经济到新石器时代生产性经济的飞跃,从共同生产、平等生活的氏族聚落到私有财产和阶层分化形成,中华文明萌芽的历史。
第一课:旧石器时代,远古人类的体质进化过程和人类生产技术的缓慢进步。
第二课: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起源导致人类旧石器时代攫取性经济到新石器时代生产性经济的飞跃(从狩猎采集到农耕畜牧为主的营生方式,从居住在天然洞穴或岩厦到营建房屋、形成聚落),并因为生产进步而出现剩余产品和私有财产,进而导致贫富分化、社会分层,阶级萌芽。
第三课:新石器时代末期,中华先民向文明时代的跃进,在神话传说中的积淀和反映。
》七年级上册内容修订及结构分析三、《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内容修订及结构分析第二单元第6课,第一、合并老版“齐桓公称霸”“问鼎中原”两目而为第一目“诸侯争霸”,将老版第三目“合纵连横”改为“战国七雄”,分别对应课题“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历史的时序性更明确。
第二、第一目,新增周王室东迁而日趋衰弱、宗法分封制秩序被破坏的内容,既承上又启下,扩展解释春秋争霸的原因。
第三,第二目,新增“战国初年,宗法分封制进一步遭到破坏,权力下移,一些因实施改革而强大的卿大夫逐渐瓜分、取代原诸侯权位,执掌国政”,既承上又自然过渡到战国七雄的出现。
新增本课最后一段,一方面强调东周时期政治和社会的变革,回应单元标题;一方面启下,勾连后面第7课的内容。
第7课,第一目,增加一小段解释性文字,“凭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大量荒地得到开垦,这些私田的主人把土地租给农民,收取田租,形成新的生产管理方式极大地激发起个体农户的生产积极性。
”补充解释了生产力发展导致生产方式的变革,个体小农成为社会生产基本单位,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随之产生,登上历史舞台。
第二目,第一段新增“地主阶级强烈要求打破由旧贵族世代控制军政大权的传统体制”一句,承上而来。
新增最后一段“战国七雄的变法革新,进一步推动东周社会向建立在个体农耕基础上的地主经济经济转型”,则是经济基础导致上层建筑变革,上层建筑革新则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即战国各国的变法革新反过来促进了新兴地主经济的发展。
第8课,新组成一课,导言新增“文字与金属铸造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大型水利工程则是以农立国的古代文明灿烂辉煌的象征。
”,统领全课内容,并将都江堰从原来单纯讲述反映先民智慧的定位提升到关乎文明起源发展和中华文明特色的高度。
第二,“每课一得”新换“你知道古代汉字的造字特征吗?”,密切配合和扩展正文首次提到文字和甲骨文已具备六种构字原则、奠立了汉字象形、表意的基本特征。
第9课,第一,依据课标,将老子的点位独立成目,新增扩展内容。
第二,第二目,新增孔子的一个生动事例,反映其政治思想。
第三,百家争鸣,各家主张变成宋体正文,并大加扩展内容,表述更生动。
三、《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内容修订及结构分析第二单元正如单元标题所示,“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本单元六课内容可分为前后相继的两大部分,一是“国家的产生”,包括第4、5、8课,讲述夏商西周的早期国家、社会和青铜文明(都江堰尽管是战国晚期的工程,但是作为水利工程的代表而言的,其实大禹治水也反映了水利工程,也可划入早期文明);一是“社会变革”,包括第6、7、9课,讲述在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生产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巨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