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一、基础知识部分(40分)(一)选择题部分(15分)1、《论语》第一章检测题。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请从下列四项中选择一项补全填空。
()(3分)A、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B、慎终追远C、弟子入则孝,出则悌D、敏于事而慎于言2、主题丛书精彩语句积累检测。
“冬,如韬光养晦的才子,含而不露;冬,如穿着素服的天使,,承接着秋的盈盈豪情,把晶莹剔透的‘六角诗歌’洒向空旷的大地,展示出冬的意蕴。
”请从下列四项中选择一项补全填空。
()(3分)A、冷寂默然B、宁静淡雅C、深沉丰厚D、优雅恬静圣洁3、下列各组词语中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宛(wán)转栖(qī)息发髻(jì)B、栅(shān)栏寥(liáo)阔应和(hé)C、酝酿(yàng) 看(kàn)护镶(xiāng)嵌D、憔悴(cuì) 梦寐(mèi) 黄晕(yùn)4、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A、痴想隐秘铁青盘虬卧龙B、一瞬间耸立迂回瘦骨嶙峋C、糟蹋凝成伫立头晕目眩D、迸溅笼罩小心翼翼忍峻不禁5、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3分)A、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B、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
C、忽然下起了雷阵雨,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
D、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二)填空部分(10分)1、,思而不学则殆。
2、万籁此都寂,。
3、,却话巴山夜雨时。
4、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5、我们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时,常引用《观书有感》中的句子是:?。
6、《钱塘湖春行》中诗人通过描写动物表现春天勃勃生机的景象的诗句是:,。
7、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诗句是:,。
(三)默写(15分)1、朱自清《春》从“吹面不寒杨柳风”到“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8分)2、曹操的《观沧海》全诗。
(7分)二、阅读理解部分(50分)(一)阅读《虽有佳肴》,完成1——4题。
(12分)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加粗的字。
(6分)(1)虽有嘉.肴(2)不知其旨.也(3)学.学半(4)教然后知困.(5)然后能自强.也(6)虽有至.道2、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3、学完本课后,对你的学习生活有哪些启发呢?请结合自身实际具体谈一谈。
(2分)(二)阅读《紫藤萝瀑布》(节选)完成1——3题。
(8分)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时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
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放似的。
那里装的什么仙露琼(qióng)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1、开篇独句成段,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作用?(3分)2、“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这句话妙在它是套接的一个比喻句,“大条幅”与前文的“”相应,“迸溅的水花”比喻。
(2分)3、文中加点的字“挑逗”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三)阅读《打》,完成1——5题。
(18分)(1)我每每想起我父亲,都是从他对我的痛打开始的。
(2)我记得的第一次痛打是我七八岁的当儿。
那时候,每年的春节之前,父亲都会千方百计存下几块钱,换成一沓儿簇新的一角的毛票,放在他的苇席下,待到了初一那天,发给他的儿女和正月来走亲戚的孩娃们。
可是那一年,父亲要给大家发钱时,那几十上百张一毛的票儿却没有几张了。
那一年,我很早就发现那苇席下藏有新的毛票儿。
每天上学时,我总是从那席下偷偷地抽走一张,在路上买一个烧饼吃。
(3)从初一到初五,父亲没有给我脸色看,更没有打我和骂我,他待我如往年无二,让我高高兴兴过完了一个春节。
可到了初六,父亲问我偷钱没有。
我说没有,父亲便厉声让我跪下了。
反复问我偷没有,我都说没有,父亲便狠力地朝我脸上掴起耳光来。
我的脸又热又痛,到了实在不能忍了,我才说那钱确是我偷的,全都买了烧饼吃掉了。
然后,父亲就不再说啥儿,把他的头扭到一边去。
不看我,可等他再扭头回来时,我看见他眼里含着的泪。
【批注:一个“扭”,是父亲下意识的掩饰,但“眼里含着的泪”让我们窥见他严厉外表下的内心世界,那时对儿子的心疼,也有一个父亲无奈的辛酸。
】(4)第二次,仍是在我十岁之前,我和几个同学到人家地里偷黄瓜。
仅仅因为偷黄瓜,父亲也许不会打我的。
主要是因为我们其中还有人偷了人家那一季卖黄瓜的钱。
那钱是人家一年的口粮,不把钱还给人家,人家一家就无法度过那年的日子。
(5)父亲知道后,也许认定那钱是我偷的,毕竟我有前科。
他让我跪在院落的一块石板地上,先噼里啪啦把我痛打一顿后,才问我偷了人家的钱没有。
我说没有,父亲就又噼里啪啦地朝我脸上打,直打得他没有力气了,才坐下直盯盯地望着我。
那一次,我的脸肿了。
因为心里委屈,夜饭没吃,我便早早地上了床去。
睡到半夜父亲却把我摇醒,好像求我一样问:“你真的没拿人家的钱?”我朝父亲点了一下头。
然后然后父亲就拿手去我脸上轻轻摸了摸,又把他的脸扭到一边,看着窗外的夜色和月光。
一会儿他就出去了,坐在院落里,孤零零地坐在我跪过的石板地上的一张凳子上。
望着天空,让夜露潮润着,直到我又睡了一觉起床小解,父亲还在那儿静静地坐着没有动。
(6)第三次,父亲是最最应该打我的,应该把我打得鼻青脸肿、头破血流的,可是父亲没打我。
那时我已经十几岁。
到乡公所里去玩耍,看见一个乡干部屋里的窗台上,放着一个精美铝盒的刮脸刀,我便把手从窗缝伸进去,把那刮脸刀盒偷出来,回去对我父亲说,我在路上拾了一个刮脸刀。
(7)父亲不是一个刨根问底的人,我也不再是一个单纯素洁的乡村孩子了。
到后来,那个刮脸刀,父亲就长长久久地用将下来了。
每隔三朝两日,我看见父亲对着刮脸刀里的小镜刮脸时,心里就特别温暖和舒展,好像那是我买给父亲的礼物一样。
多年后,我当兵回家休假时,看见病中的父亲还在用着那个刮脸刀架在刮脸,心里才有一丝说不清的酸楚升上来。
我对父亲说:“这刮脸刀你用了十多年,下次回来我给你捎一个新的吧。
”父亲说:“不用,还好哩,结实呢,我死了这刀架也还用不坏。
”(8)听到这儿,我有些想掉泪,也和当年打我的父亲样,把脸扭到了一边去。
【批注:】(9)两年后,我的父亲病故了。
回家安葬完了父亲,收拾他用过的东西时,我看见那个铝盒刮脸刀静静地放在我家的窗台上,黄漆脱得一点都没了,铝盒的白色在锃光发亮地闪耀着。
(10)算到现在,父亲已经离开我二十四五年了。
我不停地想念他。
而每次想念父亲,又似乎都是从他对我的痛打开始的。
我没想到,活到今天,父亲对我的痛打,竟使我那样感到安慰和幸福。
可惜的是,父亲最最该痛打、暴打我的那一次,却被我遮掩过去了。
而且是时至今日,我都还没有为那次正本真切的偷盗而懊悔。
只是觉得,父亲要是在那次我真正的偷盗之后,能再对我有一次痛打就好了。
在父亲的一生中,要能再对我痛打十次八次就好了。
觉得父亲如果今天还能如往日一样打我骂我,我该有何样的安慰、幸福啊。
(节选自《我与父辈》,有删改)1、简要概括文中三次“打”。
为什么作者说第三次是“最最该打我的”?(4分)2、参考第(3)段的批注示例,对第(8)段的画线句加以品析,完成批注。
(3分)3、结合语境,说说第(9)段画线句详细描写刮脸刀的作用。
(34、第五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5、读书交流时,同学们对父亲的“打”有以下不同的认识。
请你也发表看法,并结合文章内容作适当的阐述。
(4分)同学A:这个父亲有些粗暴,他教育孩子主要靠“打”。
同学B:“打是亲,骂是爱”,父亲的“打”,其实就是爱的表现。
同学C:只有经过多年,作者才能明白父亲的“打”是一种安慰和幸福。
我的看法和阐述:(四)、阅读《每一棵草都会开花》,完成1——4题。
(12分)①回乡下,跟母亲一起到地里去,惊奇地发现,一种叫牛耳朵的草,开了细小的黄花。
那些小小的花,羞涩地藏在叶间,不细看,还真看不出。
②我问:“怎么草也开花?”③母亲笑着扫过一眼来,淡淡说:“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
”④我愣住了,细想,还真是这样。
蒲公英开花是众所周知的,开成白白的绒球球,轻轻一吹,满天飞花。
狗尾巴草开的花,就像一条狗尾巴,若成片,是再美不过的风景。
蒿子开花,是大团大团的……就没见过不开花的草。
⑤曾教过一个学生,很不出众的一个孩子,皮肤黑黑的,还有些耳聋。
因不怎么听见声音,他总是竭力张着他的耳朵,微向前伸了头,作出努力倾听的样子。
这样的孩子,成绩自然好不了,所有的学科竞赛,譬如物理竞赛,化学竞赛,他都是被忽略的一个。
甚至,学期大考时,他的分数,也不被计入班级总分。
所有人都把他当残疾,可有,可无。
⑥他的父亲,一个皮肤同样幽黑的中年人,常到学校来看他,站在教室外。
他回头看看窗外的父亲,也不出去,只送出一个笑容。
A 那笑容真是灿烂,盛开的野菊花般的,有大把阳光的气息在里头。
我很好奇他绽放出那样的笑,问他:“为什么不出去跟父亲说话?”他回我:“爸爸知道我很努力的。
”我轻轻叹一口气,在心里。
有些感动,又有些感伤。
并不认为他,可以改变自己什么。
⑦学期要结束的时候,学校组织学生手工竞赛,是要到省里夺奖的,这关系到学校的声誉。
平素的劳技课,都被充公上了语文、数学,学生们的手工水平,实在有限,收上去的作品,很令人失望。
这时,却爆出冷门,有孩子送去手工泥娃娃一组,十个。
每个泥娃娃,都各具情态,或嬉笑,或遐想。
活泼、纯真、美好,让人惊叹。
作品报上省里去,顺利夺得特等奖。
全省的特等奖,只设了一名,其轰动效应,可想而知。
⑧学校开大会表彰这个做出泥娃娃的孩子。
热烈的掌声中,走上台的,竟是黑黑的他——那个耳聋的孩子。
或许是第一次站到这样的台上,他神情很是局促不安,只是低了头,羞涩地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