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应用汇总
二磷酸腺苷P2Y12受体抑制剂
ADP P2Y12受体抑制剂
二磷酸腺苷(ADP)存在于血小板细胞的高密度颗粒内,当血小板发生聚 集反应时ADP被释放,并与血小板膜上的ADP受体对血小板的形状及动力学 产生影响,最终结果为加速血小板的聚集。 血小板含有三种ADP受体:P2Y1、P2Y12和P2X1。 ADP与P2Y1 受体结合后,P2Y1受体与Gq蛋白藕连,激活磷酯酶C导致 Ca2+从细胞外流入细胞内,细胞内Ca2+浓度的升高激活了蛋白激酶C引起血 小板变形和聚集。
环氧酶抑制剂
阿司匹林的药代动力学: ➢口服后经胃肠道完全吸收,之后迅速降解为主要代谢产物水杨酸。 ➢阿司匹林和水杨酸血药浓度的达峰时间分别为10-20分钟和0.3-2小时。二 者均能与血浆蛋白紧密结合并分布于全身,起到全面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水杨酸主要经肝脏代谢,由于肝酶代谢能力有限,水杨酸的清除为剂量依 赖性,因此清除半衰期可从低剂量的2-3小时到高剂量的15小时。 ➢水杨酸及其代谢产物主要从肾脏排泄。
环氧酶抑制剂
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 ➢常见胃肠道反应,如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 ➢可加剧出血风险,如牙龈出血、鼻出血、皮下瘀点、瘀斑及消化道出血如 便血、黑便。 ➢小剂量阿司匹林长期应用能减少尿酸排泄,增加血尿酸水平,对易感者可 引起痛风发作。 ➢少见特异体质患者出现荨麻疹、黏膜充血、哮喘等过敏反应,严重者可危 及生命。
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应用汇总
前言
血小板在血液循环中主要参与止血过程,同时血小板还贮存和分泌血 管活性胺类,吞噬异性颗粒、病毒和细菌等,还可能参与炎症反应及血管 通透性或张力的改变及免疫过程。
正常血液循环中的血小板不黏附在血管内皮上,而当血管壁损伤时血 小板可与内皮破损后暴露的胶原纤维等物质接触,血小板互相聚集(第一 相聚集),并释放出二磷酸腺苷(ADP),它使更多的血小板发生更致密 的聚集(第二相聚集),形成牢固而不能解聚的团块,即血栓。
环氧酶抑制剂
禁忌症: ➢有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抗炎药过敏史,尤其出现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 或休克者; ➢活动性溃疡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消化道出血,血友病或血小板减少症; ➢严重心、肝、肾功能衰竭; ➢禁止与甲氨蝶呤(剂量15mg/周或更多)合用; ➢妊娠后三个月禁用。
环氧酶抑制剂
药物相互作用: ➢阿司匹林可增加以下药物的作用:抗凝血药、甲氨蝶呤、胰岛素、磺酰脲类 降糖药、地高辛、巴比妥类、抗炎和抗风湿药等。 ➢阿司匹林可减弱以下药物的作用:降压药、促尿酸排泄药等。 ➢阿司匹林与糖皮质激素合用,阿司匹林消除加快。
ADP P2Y12受体抑制剂
氯吡格雷: ➢氯吡格雷是前体药物,经CPY450酶代谢,生成 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活性代谢物。 ➢在治疗剂量下,氯吡格雷从给药当天即开始明显 抑制ADP 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之后其抑制血小板 作用逐步增强并在3-7天达到稳态。
目录
环氧酶抑制剂 二磷酸腺苷P2Y12受体抑制剂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抑制剂
环氧酶抑制剂
环氧酶抑制剂
环氧酶(COX)是一种双功能酶,具有环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COX 是催化花生四烯酸(AA)转化为前列腺素(PG)的关键酶,而PG具有调节 血小板的聚集和释放的作用。 血管内皮损伤后可刺激血小板释放大量AA,AA在COX的作用下生成的PG 中包含PGG2和PGH2,二者的代谢产物血栓素A2(TXA2)具有强烈的诱导 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环氧酶抑制剂可通过抑制COX活性的途径来减少AA合成PG,最终能够减 少TXA2的生成,达到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代表药物为阿司匹林。
环氧酶抑制剂
临床用药监护要点: ➢用药期间注意监护患者各部位的出血情况,发现有出血及时停药,服用期 间若患者受伤且有致继发性出血的危险时,也应暂停服药; ➢阿司匹林可加剧消化道黏膜损伤的危险,对高危人群可联合PPI治疗; ➢用药期间应定期监测血常规,最初3个月内每2周监测1次; ➢乙醇可使阿司匹林所致的出血时间延长,服药期间患者应戒酒; ➢12岁以下的儿童服用阿司匹林有发生瑞氏综合征的危险,尤其是儿童在水 痘或流感病毒感染时间更易诱发。
前言
前言
除直接参与生成血栓外,血小板还能释放5-羟色胺、肾上腺素、组胺等 物质,这些物质对血小板的聚集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加快了血栓形成的速 度和程度。
因此,抗血小板治疗对于动脉血栓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是确保缺血性 心脑血管疾病治疗有效性的基石。临床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有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替格瑞洛和替罗非班等,这些药物根据药理作用机制的不同可 分为以下四类:
ADP P2Y12受体抑制剂
ADP与P2Y12受体结合后,P2Y12受体与Gi蛋白藕连,抑制血小板的腺苷 酸环化酶的活化,降低了血小板中环磷酸腺苷(cAMP)的水平,使游离 Ca2+增多,激活血小板,诱发血小板的聚集。 氯吡格雷、噻氯匹定和替格瑞洛能通过与P2Y12受体结合,抑制血小板膜 ADP受体的表达、结合及活性,升高cAMP水平,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达 到抗血小床应用: ➢降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其继发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及疑似心肌梗死、稳 定性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及心脑血管危险因素者的发病风险。 ➢动脉外科手术或介入手术如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冠状动脉旁路术、颈动脉 内膜剥离术、动静脉分流术后抗血小板治疗。 ➢预防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
环氧酶抑制剂
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 ➢阿司匹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药物,具有解热镇痛、 消炎抗风湿、抗血小板聚集等功效,至今仍在临床上 广泛应用。 ➢是最早被应用于抗栓治疗的抗血小板药物,是缺血 性心脑血管疾病一、二级预防的经典用药。
环氧酶抑制剂
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 ➢在抗血小板治疗剂量下,阿司匹林可使血小板COX乙酰化,减少TXA2的生 成,对TXA2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不可逆的抑制作用,可抑制血小板的释放 反应和第二相聚集。 ➢阿司匹林还可使血小板膜蛋白乙酰化,并抑制血小板膜酶,通过上述作用 抑制血小板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