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讲隋唐时期的传统音乐文化

第五讲隋唐时期的传统音乐文化

二十八调是唐代宫廷燕乐所用的宫调体系,也称为“燕乐二十八 调”。此调式理论对于俗乐的影响也非常大,因此又称为“俗乐二十八 调”。用现在的概念解释,是由四个调、每个调由七种调式组成。唐燕 乐二十八调与隋代的八十四调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隋唐时期的传统音乐文化发展
3、同曲的犯调和移调理论
犯调
旋宫:音高的变换 转调:调式的转换
《 秦 王 破 阵 乐 》 曲 谱
隋唐时期的传统音乐文化特点
《秦王破阵乐》片断:
欣赏
隋唐时期的传统音乐文化特点
(三)歌舞大曲与法曲
隋唐歌舞大曲又称大曲或燕乐大曲,是一种综合器乐、歌唱和舞蹈, 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歌舞音乐,在隋唐宫廷燕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代 表着隋唐音乐文化的最高水平。
172

敦西
第五讲 隋唐时期的传统音乐文化
公元581年——公元937年
一、隋唐时期的传统音乐文化特点
(一)宫廷燕乐
燕乐又称为宴乐,指在宫廷中,除了仪典之外,招待宾 客、宴享与娱乐中所应用的一切音乐。
隋唐以后的燕乐概念更加广义,除宫廷雅乐以外,凡是 宫中所用的各种民间音乐都属于燕乐的范畴,是汉族俗乐与 境内各民族外来音乐的总称,
❖ 大乐署职能主要有两个:管理雅乐和燕乐和培养乐工。
❖ 鼓吹署由过去的“清商署”和“鼓吹署”合并而成。其职 能是管理仪仗音乐,即卤薄乐和军乐。
❖ 宫廷管辖——“教坊”和“梨园”。 ❖ 教坊负责管理领导歌舞、散乐
❖ 梨园是唐玄宗在内廷设立的以教习法曲为主的音乐机构。
隋唐时期的传统音乐文化特点
(五)曲子的兴起
旋宫转调
移调:改变音阶的绝对音高而调式不变
(二)古琴减字谱和燕乐半字谱
1、古琴减字谱 曹柔创造用减字笔画拼成某种符号作为左、右两手在 古琴音位上弹奏手法的标记,是一种只记弹奏音位与方法而不记音名的 记谱法。一直沿用至今。
▲ 为 多 部 伎 中 较 为 重 要 的 乐 部
隋唐时期的传统音乐文化特点
(二)“立部伎”和“坐部伎”
以演出形式为划分的坐、立部伎是继九、十部乐后出现的,是民族 音乐真正融合的产物。他们演奏的大多为唐代的创作乐舞,一共有14曲。
坐部伎:3—12人;演奏6曲;幽雅抒情,表现细腻,更为注重个人技巧
立部伎:64—180人;演奏8曲;场面宏伟,伴以擂鼓,气势磅礴
变文则是指这种把佛经内容变成俗讲说唱的底本,是一种散文和韵 文夹杂的文体,常由散文叙述一遍故事内容,而后以韵文演唱一遍。内 容多为讲说佛经故事,宣扬因果报应、轮回思想等等。
(七)隋唐散乐
隋唐时期的“散乐”便是“百戏”的代名词。包括了杂技、歌舞戏, 以及参军戏、杂剧等民间新兴的艺术形式。其中参军戏已经包含了中国 戏曲的最初形式。
《霓裳羽衣曲》演出场面
隋唐时期的传统音乐文化特点
《霓裳中序第一》片断:
欣赏
隋唐时期的传统音乐文化特点
(四)宫廷音乐机构的兴盛
唐代的音乐机构可以说是中国古代音乐历史上空前庞 大和系统的,建立了由政府管辖和宫廷直接管辖两个不同 的系统。
❖ 政府管辖——太常寺—— “大乐署”和“鼓吹署”,均由太 常卿主管
隋唐时期的传统音乐文化特点
《秦王破阵乐》 《秦王破阵乐》是创作于初唐时期的宫廷燕乐中的一部著名乐舞,是
一首在汉族音调基础上又“杂有龟兹之声”的著名作品。其内容以歌颂 唐太宗李世民统一中国、以武功定天下为宗旨。全舞共分三折,每折为 四阵,以往来击刺动作为主,歌者相和。舞队摆出各种阵势,“发扬蹈 厉,声韵慷慨”,伴奏音乐“声震百里,动荡山谷”。舞蹈不仅具有浓 厚的战阵气息,还有一种威慑力,令观者“凛然震竦”。
曲子是隋唐时期流行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它是在民歌 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和规范化,使其更加艺术化的声乐 艺术形式。形式自由,节奏活泼,歌词较为口语化。因此常 被用于说唱、歌舞等其他更高艺术形式中,成为市民音乐中 的重要构成因素,也成为文人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曲子的创作方式: 1、“由乐定词”又称为“填词” 2、 “依词配乐”又称为“自度曲”。
具体组织形式:隋朝的“七部乐”、“九部乐”,唐朝 的“九部乐”、“十部乐”、“立部伎”、“坐部伎”等隋 唐时代的各类宫廷歌舞艺术形式。
隋文帝颁布七部乐。《隋书·音乐志》载:“始,开皇初 定令,置七部乐:一曰国伎,二曰清商伎,三曰高丽伎,四 曰天竺伎,五曰安国伎,六曰龟兹伎,七曰文康伎”。
隋代“七部乐”“九部乐”与唐代“九部乐”“十部乐”对 照图示
三、隋唐时期的传统音乐文化发展
(一)乐律学的发展
新音阶的确立 中国古代的音阶,其半音位置是在四度与五度之间。新音阶的半音
位置与现在运用的音阶一样,是在三度与四度之间。 1、隋代八十四调理论
隋代万宝常提出的八十四调理论是以“七声”与“十二律”旋相为 宫。十二律构成十二均,每均都可以构成七种调式,从而得到八十四调。 但是实际上,八十四调只是一个理论体系,在非平均律制中很难解决旋 宫实践问题。 2、唐代二十八调理论
煌方

窟 壁 画 乐 舞 图
土 变 》 统音乐文化特点
法曲是歌舞大曲中的一 部分,也是隋唐宫廷燕乐中 的一种重要形式。法曲又名 法乐,始见于东晋《法显 传》,因用于佛教法会而得 名,至隋称为法曲。
《霓裳羽衣曲》
《霓裳羽衣曲》是唐代 最为著名的法曲,由唐玄宗 李隆基创作,约成于公元 718~720年间,是一部极 富浪漫主义色彩的佳作。全 曲共三十六段,分散序(六 段)、中序(十八段)和曲 破(十二段)三部分,融歌、 舞、器乐演奏为一体。
2、《阳关三叠》
根据唐代著名诗人兼音乐家王维的诗歌名篇《送元二 使安西》谱曲而成。此诗表达了深切的惜别之情,影响颇大。 因为诗中有渭城、阳关等地名,因此又名《渭城曲》、《阳 关曲》。
隋唐时期的传统音乐文化特点
(六)俗讲与变文
俗讲是唐代佛教寺院里的一种通俗讲唱,将讲与唱的方式相结合, 以宣传佛教经义。
曲调固定下来之后便成为后来的“曲牌”,成为唐诗宋 词的先河。
隋唐时期流传至今的著名曲子有《望江南》和《阳关三 叠》。
隋唐时期的传统音乐文化特点
1、《望江南》 《望江南》表现了一个被抛弃的女子的怨恨,歌词有口语化特点:
“天上月,遥望似一团银。夜久更阑风渐紧,为奴吹散月边云,照见负 心人。”
隋唐时期的传统音乐文化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