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儿童文学翻译
摘要:翻译目的论,也就是目的决定方法,是将翻译目的作为所有翻译行为所应遵循的首要法则。
本文将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出发,结合儿童文学这一特殊文学形式,对英国女作家 j.k 罗琳所著小说《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译本中存在的不足进行细节分析,探讨在目的论的指导下如何更好翻译出不失源语言原意又有目标
语言广泛接受程度的儿童文学作品。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儿童文学;哈利波特;源语言;目标语言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6-00-01
一、翻译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也就是我们所谈到的目的决定方法的主旨是,行动由目的指导。
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
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从原文所提供的多源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的翻译,以实现翻译的目的。
该理论在等值翻译论进行了突破,译作的发动者、翻译者和接受者得到了相应的重视,赋予了翻译更多新的涵义,对翻译有很大的实用意义和指导意义。
然而,翻译目的论在我国似乎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目的论在翻译方面的研究有着巨大的潜力,而用此理论分析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的则更少。
二、《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文翻译的不足之处
(一)对语言文字理解的不到位
同样,鉴于故事中霍克沃兹魔法学校的学生来自全世界各个国家(比如中国学生张秋),所以其中使用的语言也不仅仅简单地局限于英语语体,这也就给译者有意无意地设置了障碍,要求很高的语言掌控力。
否则,很容易在翻译过程中出现错误纰漏。
例如大家公认的中译版最严重的错误在于这一处:
原文:there was an inscription carved around the top: erised stra ehru oyt ube cafru oyt on wohsi.
译文:顶部刻着一行字:厄里斯斯特拉厄赫鲁阿伊特乌比卡弗鲁阿伊特昂沃赫斯。
(脚注:这行字是厄里斯魔镜上的符箓) 乍读起来,不知所云。
若仔细推敲,不难发现其中的奥妙。
如果将原文“erised stra ehru oyt ube cafru oyt on wohsi”倒过来加以整理,就成了“i show not your face, but your heart’s desire”。
这句话是原作者给读者的直接提示:厄里斯魔镜能够使人看到自己内心深处最迫切,最强烈的渴望(所以作者罗琳才会将desire欲望一词镜像翻转变为erised厄里斯)。
而译者完全没有理解,把这段内容彻底译丢了,想当然地认为是符箓。
按照源语言转换为目标语言的理论,比较好的翻译方法为意译法:“愿心汝乃面颜汝非现所之吾”。
如果倒过来阅读,则变成“吾之所现,非汝颜面,乃汝心愿”,与原文倒过来的意思完全吻合。
这样处理既可以体现原文的韵味也可以传达原文的风格。
(二)对双关的不重视
双关语是英语和汉语中都十分常见的修辞格。
它利用词语的同音
异义,言此及彼,或彼此兼得,产生形象生动或诙谐滑稽的语言效果,为听众(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词语的双关意义由是各民族语言内部因素决定的,因此,双关语的翻译处理是译者不可回避的最大难题之一。
比如第六部第二章,spinner’s end,《蜘蛛尾巷》:从文中可以看出,这个小区是一个老旧的英国早期工业区,附近有废弃的厂房,高耸的烟筒,还是鹅卵石铺设的路。
spinner 显然是“纺织工人”;spinner’s end 直译是“纺织工人巷”,可略称“织工巷”。
但这一街名也语带双关,强烈暗示阴谋正在策划中,一如蜘蛛正在结网。
end本身是一个普通的英国街道用语,但却有另一个意思为“结束”或“终结”,暗示阴谋不会得逞,阴谋者必将败亡。
译者的译法过于简单,没有表现出语言的深层涵义。
(三)对人物语言风格的不努力
人物语言要有鲜明的特点,这样给读者才容易深刻印象。
比如《星球大战》里的尤达大师说话的特点就是爱说倒装句。
当然,这给译者的翻译水平提出了不小的挑战,但还是希望尽可能得去表现人物语言的原汁原味。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众多的人物都有着自己的语言特点,都带有明显的方言或者是口音特征。
在这一点上,很遗憾译者未能给予原文风格以足够的注意,在中译本中没有看到任何的体现。
比如邓布利多校长的睿智和意味深长,弗农姨父的尖酸刻薄不近人情,小精灵的插科打诨,芙蓉的法国腔调与口音,斯内普教授的偏
袒讽刺等等,除了海格经常用“俺”来自称之外,并没有对其典型的非标准英语涉及到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进行特别的翻译。
当然还有众多的魔法咒语及生物名词均是结合古拉丁语或其他语种创造
而成,甚至预言的语言也是有其特点的,但可惜在译文中在这方面的努力明显不足。
三、结论
通过以上对《哈利波特》系列小说译作的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译者基本上能够将原文的语言风格准确地传达出来,为儿童读者服务。
目的论为儿童文学的翻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儿童文学的目标读者是儿童,这个读者群体决定了儿童文学的特殊性。
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应该关注意义的三个方面,即指称意义、语用意义和言内意义。
一部译作存在些瑕疵是在所难免的,造成这些瑕疵的原因也是各种各样的,如专业知识缺乏、原文理解偏差,粗心大意不仔细等等。
不过,译者应该尽可能地减少明显的误译。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以“目的法则”为首要原则,心中时刻牢记儿童读者,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以形象具体、生动风趣的语言与读者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译作与原文的“功能对等”,这样才能更好地翻译儿童文学,使孩子们读到好的儿童文学作品。
参考文献:
[1]clifford nders.literary translation:a practical guide[m].shang 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8.
[2]苏农译.哈利波特与魔法石[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3]马爱农,马爱新译.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