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江北核心区(JB01)控制性详细规划█法定文件01、总则1.1规划目的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深化《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进一步协调、整合江北核心区现有的各类规划,进而指导下阶段的规划和管理,使本区的建设更为切合“中提升”发展战略的有关要求,达到完善城市核心区功能,改善城市环境,加强城市中心集聚力,提升城市建设品位的目的。
1.2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01;(2)建设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年版)GB50180-93;(4)《宁波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7.10;(5)《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6)《宁波市江北核心区及甬江东岸详细规划》;(7)各类专项(专业)规划;(8)涉及城市规划建设的其它法律法规;(9)其他相关的标准规范及规划文件等。
1.3规划范围宁波市江北核心区位于城市中心,东、南、西以甬江、余姚江为界,北至通途路,规划面积约为2.7平方公里。
1.4规划期限本规划确定的规划期限与《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保持一致,规划基准年为2006年。
1.5规划成果本规划成果包括文本、说明书、图纸、图则四部分。
经批准后的文本、图则,应作为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实施管理和指导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依据。
1.6法律效力本规划经宁波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生效,并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本规划由宁波市规划局负责解释。
1.7其他规定技术管理文件中相关规划内容的实施应遵守《宁波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规定》。
02、功能定位、控制规模和规划结构2.1功能定位通过对现状、区位、历史、城市CBD功能组成和原有规划的分析,规划将本区定位为宁波城市核心滨水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充分展现东方商埠历史韵味和创新特色的标志地段。
具体功能策略:以总部办公辐射带动,以历史文化凸现特色,以商业娱乐彰显活力,以宜居环境集聚人气,以生态绿化提升品质。
2.2控制规模本区规划人口 3.0万人。
规划城市建设用地215.91公顷(不包括水域面积51.62公顷),占总用地的81%,人均城市建设用地约71.8平方米。
2..3规划结构规划构思主要从充分利用V型的水域空间,形成两江不同的岸线功能,再通过构建高效合理的交通网络,将本区划分为可创造不同特色的区块,其中注重加强历史地段的保护与利用,并通过可满足多样生活体验的开放空间系统,将各个区块与滨江空间进行串接。
形成本区“一心、一轴、一带、四片区”规划结构模式。
一心即商务文化核心,汇集总部办公、商业金融、创意文化、休闲娱乐等功能。
一轴是以大庆南路为串接的公建带,是核心区的交通主轴和都市生活动脉。
一带为滨江休闲带,是展现核心区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的景观带。
四片区即历史风貌保护更新区、滨江居住生活区、时尚居住生活区、特殊用地区。
03、用地规划3.1居住用地规划居住用地42.01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19.46%,其中二类居住用地38.23公顷,小学用地3.78公顷,规划结合现状街道和社区划分,以规划城市道路及河道围合,形成7个社区。
3.2公共设施用地规划公共设施用地25.96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12.02%。
主要为市级公建,包括商业金融、商务办公、文化娱乐、文物古迹用地等。
行政办公用地面积为0.6公顷,商业金融用地面积为17.82公顷,文化娱乐用地面积为3.34公顷,医疗卫生用地面积为2.04公顷,文物古迹用地面积为1.48公顷,其他公共设施用地面积为0.68公顷。
3.3混合用地为规划实施的灵活性,规划混合用地26.87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12.45%。
本次规划按照主导功能商业、文化、商务办公与居住混合比例的差异将混合用地分为三类:商业商务混合用地、商业居住混合用地、综合用地。
3.4绿地规划绿地29.18公顷,由公园绿地和防护绿地组成,占总建设用地的13.51%。
主要是为市民提供休闲游憩、娱乐和庆典活动场所。
04、公共服务设施规划4.1配套原则公共服务设施,或称配套公建,根据城市社区管理和空间布局体系,城市社区配套设施遵循“分级配套,共建共享;分类实施,公益优先;因地制宜,弹性指导”的原则。
4.2配套要求本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按配套类别进行市区级、街道级和社区级三级进行分级配置,主要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贸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以及市政公用七项设施。
街道级必须配建小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体育建设场地、菜场、超市、社区服务中心各项设施。
社区级必须配建幼儿园、社区卫生服务站、文体活动站、可再生资源回收站、社区服务站、社区居委会、社区警务室各项设施,有条件可以集中建设形成社区中心。
05、绿地及公共开放空间规划5.1绿地系统规划绿地29.18公顷,由公园绿地和防护绿地组成,占总建设用地的13.51%。
主要是为市民提供休闲游憩、娱乐和庆典活动场所。
5.1.1 公园绿地市级综合公园: 主要是甬江、余姚江的滨江绿带,除作为城市景观带外,还可依据相邻用地性质,布置相应的功能。
余姚江段以生态绿地为主,适当布置为居民服务的休闲、锻炼设施。
甬江段可结合历史建筑或小型建筑.开发沿江的文化娱乐设施、咖啡厅、餐厅、书吧。
为在商务中心的上班族和游客提供新的休闲就餐环境,提升人们对甬江历史环境的公共认同感,丰富都市生活。
区级综合公园: 现状已建成了江北公园、人民路中心广场、白沙公园。
结合城市道路建设改造,新增4处街头公园,主要布置为周边居民,游客、购物者休憩的设施。
将现状汽车北站地块规划为公园广场用地,与江北公园、人民路中心广场共同组成江北核心区的绿心,并对其地下空间的进行充分利用。
街头绿地: 为扩展核心区的开放空间,规划在大庆南路西侧,西草马路南侧各布置一条宽15米健康游憩绿道,从而形成贯穿江北核心区内部的绿化休闲景观带。
5.1.2防护绿地沿通途路南侧规划宽为25米防护绿地。
5.2公共开放空间系统为使江北核心区的滨水空间、街道空间充满活力、生动有趣,对本区的开放空间进行了系统的规划,形成三个层级。
由滨水开放空间组成的区域开放空间连结;由特色商业街、健康游憩绿道组成的开放空间廊道;由区级综合公园、特色商业街区组成的重点开放空间。
5.3游览景点和线路引导江北核心区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良好的空间格局。
较为合理的游览景点(外滩历史街区、江北天主教堂、新马路商业街区、戴祠巷建筑群、德记巷建筑群、标志性的现代建筑)和线路引导(车行、步行、水上游览),将向外来旅游者充分展现宁波城市魅力。
5.4步行系统在交通繁忙的核心区,构筑完善的人行系统是创造本区活力的重要手段。
核心区人行系统由步行系统和人行过街系统组成。
06、历史文化保护6.1外滩历史街区已基本改造完成,形成了成熟的商业街区。
以中高档餐饮、娱乐为主,建筑群体内部保留原有的街巷空间,外部拼贴融入现代的建筑元素。
6.2新马路历史地段通过调整街区功能性质和居住人口及居住方式,完善基础设施与配套公建,保护街道格局,控制建筑高度与尺度,转化为具有居住、零售、休闲文化功能,保有历史原真性的特色片区,形成与外滩历史街区差异化的竞争。
07、道路交通规划7.1路网等级本区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级。
通途路为快速路;惊驾路、大庆南路、人民路为主干路;民安路、槐树路、西草马路、桃渡路、新马路为次干路。
7.2轨道交通根据《宁波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轨道2号线、6号线从本区通过,最终方案以轨道部门实施方案为准。
7.3交通设施规划公共停车场(库)9个,主要结合地下空间布置,共规划公共停车位1245个。
规划加油站3个、公交首末站3个。
08、防灾规划8.1消防(1)消防站设置按每座消防站责任区面积4~7平方公里,接警后在5分钟内到达责任区最远点的要求设置消防站点。
现状人民路小型普通消防站,符合上述要求,予以保留。
(2)消防车通道及配套设施规划应重视消防通道建设,保证畅通。
加强消防通信、消防供水、消防供电建设。
(3)建筑防火要求高层建筑、大型民用建筑等场地,属于消防重点保护单位的,其规划建筑中必须严格按照消防技术规范的规定,保证城市消防的要求。
8.2 防洪排涝防洪(潮)标准近期按一百年一遇进行设防,远期适当提高防洪堤标高按二百年一遇进行设防。
区域排涝标准为20年一遇24小时降雨当天排出不受淹。
本区沿余姚江、甬江建设堤防工程,目前已基本按一百年一遇建成,防洪堤标高为4.13米。
8.3抗震新建的各类建筑应按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进行设计和施工,由市建设行政管理部门监督管理。
交通、通讯、供电、供水、燃气供应、医疗卫生、消防等城市生命线工程,必须进行专门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按评估结果进行抗震设防。
本规划区域为地面沉降重点防护区。
对于地面沉降重点防护区,应控制地下水开采量,增加回灌量,达到采灌平衡。
加强地下水位,地面沉降监测,强化工程地面沉降监测和防治工作,进一步加强地面沉降发展趋势及防治对策措施研究。
891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