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西方哲学史第十二、十三讲 康德
西方哲学史第十二、十三讲 康德
总问题: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
康德在这本书中所提出的认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所谓“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在他看来,一切认识都基于判断,因为单个的表象或概念是无所谓真假的,只有把两个表象或概念联结起来形成一个判断(如“这朵花是红的”),才有真假问题,才构成知识。但判断本身有三种类型:(1)先天分析判断,如“物体是有广延的”,这种判断的谓词已经包含在主词中,只是在判断中被明确说出来、分析出来了而已;(2)后天综合判断,如“物体是有重量的”,这种判断的谓词并不包含在主词中(因物体在太空中可以无重量),是在判断中被加到主词上去的,一切偶然经验性的判断都属于此列;(3)先天综合判断,如“一切发生的事都是有原因的”,谓词“有原因的”并没有包含在主词“一切发生的事”中,但这一判断却不是偶然的,而是具有先天的必然性。在上述三种判断中,先天分析判断虽然有必然性,因而理性派最喜欢把知识的可靠根据建立在它之上,但它却不能够扩展我们的知识或获得新知,而只能将已有的知识作更为清晰的表述;后天综合判断虽然能够扩展我们的知识,因而经验派最喜欢由它去获取知识,但它却不能够保证我们的知识有普遍必然性,而只能获得一定程度上的或然性;惟有先天综合判断,既能够扩展我们的知识,又具有普遍必然性,它才是最终使我们能够不断地获得新的可靠的科学知识的根据。康德认为,我们在数学和自然科学中实际上到处都是以这种先天综合判断作为基础的。如数学中的7+5=12,在康德看来就并不如人们所说的那样是先天分析命题,而是一个先天综合命题,因为12的概念并没有包含在“7与5的和”这一概念中。又如自然科学中的物质不灭定理:“在物质的一切变化中物质的量保持不变”,也是先天综合命题,因为“不变”的概念并不包含在“物质的量”的概念里。再看形而上学。过去的形而上学虽然都失败了,但凡有形而上学的“自然倾向”之处,也都在致力于先天综合命题的寻求,如证明“世界有一个开端”等等;显然,未来有可能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也必然要以某种先天综合判断为基础。
现在的问题是,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既然先天综合判断是一切可能的科学的基础,所以这个问题按照上面的层次就被分解为四个问题:(1)纯粹数学如何可能?(2)纯粹自然科学如何可能?(3)形而上学作为自然倾向如何可能?(4)形而上学作为科学如何可能?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第一个问题是由“先验感性论”来回答的;第二个问题是由“先验逻辑”中的“先验分析论”来回答的;第三个问题是由“先验逻辑”中的“先验辩证论”来回答的(以上三论构成了《纯粹理性批判》中的“先验要素论”部分);第四个问题是由“先验方法论”来回答的。而这也是《纯粹理性批判》一书的总体结构。这种总体安排与康德对人类知识结构的看法也是相适应的。人的知识在康德看来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层次,其中理性又分为消极的辩证论和积极的方法论,后者构成了向实践理性的过渡。我们现在来依次考察这四个层次。
西方哲学史课程讲稿
授课题目第三章德国思想家
第十二、十三讲康德
授课方式(请打√)
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习题课□其他□
课时安排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
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掌握康德的道德哲学;熟悉康德的认识论;了解康德的美学和目的论。
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知识点:
重点是康德的道德哲学;难点是自由概念;关键知识点是感性、知性、理性、道德律、自由。
康德生于普鲁士哥尼斯堡(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一个马鞍匠家庭,家里经济境况拮据。他1740年入哥尼斯堡大学哲学系,毕业后一直当家庭教师,直到1755年才谋取到母校的一个编外讲师的职位,同时兼任哥尼斯堡王家图书馆管理员的工作,以补贴家用。1770年他已46岁,才成为哥尼斯堡大学教授。他生平未婚,除在周边乡下当家庭教师和一次短途旅行外从未离开过哥尼斯堡。他不图名利,甘于清贫,曾多次拒绝其他大学高薪聘请的教授职位,过着一种平静而有规律的生活。他学识渊博,不出户而知天下事,精通当时的自然科学,曾创造性地用物理原因解释天文、地理、气象等现象,并为哥尼斯堡大教堂设计过避雷针。他成年以后从未进过教堂,骨子里并不相信上帝,而是力图把宗教道德化。直到晚年,他还因宗教问题上的激进观点而受到国王的申斥,但却并不服罪。
先天与先验
必须注意的是,康德这里所说的“先天”并非指“天生”的,也没有“时间上在先”的意思,而是指“逻辑上在先”,即在认识过程中源于主体本身的那些要素,它们是逻辑层次上先于经验性的东西而不依赖于后天经验的知识。而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这些要素与“后天”的要素是同时起作用的,并没有时间上的先后。而康德所谓“先验的”与“先天的”也有区别。虽然一切“先验的”都是“先天的”,但并非一切“先天的”都是“先验的”,因为“先验的”特指这样一种知识,它们虽然逻辑上先于一切经验性的东西,但它们正是有关经验知识得以可能的条件的知识。或者可以说,“先天”与“经验”(“后天”)的划分是逻辑上的层次划分,“先验”与“经验”的划分则是认识论上的层次划分;“先天”的东西不一定涉及有关对象的经验知识(如形式逻辑,只管形式的正确,不管真假问题),“先验”的东西则一定要涉及有关对象的经验知识(涉及内容,即知识的真假)。所以“先验感性论”就是在感性的层面上讨论有关对象的知识的可能性条件的学说。
方法及手段
结合课堂交互式讨论,教师进行理论讲授。
教学基本内容(教学过程)
改进设想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Kant,1724-1804)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其“批判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的起点。康德著作的文字晦涩艰深,但内涵极其丰富,直到今天还是全世界的哲学家们努力挖掘的一个巨大的思想宝库,需要我们花大力气对它作一个总体的把握。
康德的哲学思想有一个形成过程,一般分为“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以1770年为界。在前批判时期,康德在哲学上信奉莱布尼茨-沃尔夫派的唯理论,但主要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科学,崇尚牛顿的物理学,主张用唯物主义的眼光来看待自然界。同时他也在牛顿物理学的基础上突破了机械论的僵化性,把自然界看作是自行发展起来的,提出了著名的“星云学说”。在批判时期,康德的研究重点开始转向了哲学,集中于对人性的探讨。他看出,像法国唯物论那样用机械力学的眼光看待自然界固然可以做得精密完备,但它排除了人,无法解释人的各种现象和活动;休谟则为了维护人的核心地位而提出了怀疑论和不可知论,从而中断了康德的“独断论的迷梦”,使他得以按照卢梭的教导,去建立一门对人有用的、可以确立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的科学。于是,批判时期康德的主要理论成果有三个方面。一是在人的认识能力方面的探讨,特别表现在为科学知识奠基的巨著《纯粹理性批判》上;二是在人的欲望能力方面的探讨,代表作为研究人类道德原理及其基础自由意志的《实践理性批判》;三是在人的情感能力方面的探讨,体现为美学和目的论的《判断力批判》。康德曾说,他的一切哲学研究最终是为了解决“人是什么?”的问题,上述“三大批判”正是围绕着这一总问题而展开的哲学视野的全景。
2.知性
知性与感性的关系
在感性直观的基础上,人的认识能力还必须往高处提升,才能形成真正的科学知识。所以和感性相比,知性和后面要讲的理性都属于“高级认识能力”,它们一起构成了“先验逻辑”。先验感性论和先验逻辑组成了“先验要素论”的两个部分或两个阶段(相当于通常所讲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但并非毫不相干的两部分,而是后面的部分从更高的层次上容纳和重释了前面的部分。知性是“先验分析论”中用来解释“纯粹自然科学如何可能”的最高原理,但它绝不是单独来回答这一问题,而是和感性联手来回答问题。因为知性的认识功能就在于把感性所提供出来的直观对象在思维中综合统一起来,以构成具有客观普遍性的自然科学知识,所以知性是不能离开感性经验的运用的。感性提供对象,知性思维对象,“思维无内容是空的,直观无概念是盲的”。知性本身不可能直观。康德把只要知性思维不要感性直观的理性派哲学家比作一只飞翔的鸽子,它自以为如果没有空气的阻碍它就会飞得更快些,殊不知没有空气它是根本飞不起来的。但知性本身也有一整套结构和作用方式,是必须分析出来单独加以考察的。这就是“先验分析论”所要做的。
一、认识论
对认识能力本身的检查就进入了认识论的领域,因为这种检查本身已经是一种认识。换言之,对纯粹理性进行批判本身已经运用了纯粹理性的能力。所以《纯粹理性批判》既被康德看作他将要建立的“自然形而上学”的导言(如他作为《纯粹理性批判》的通俗本和缩写本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所表明的),又被看作其第一部分。
范畴
什么是“知性”?康德认为知性和感性不同,感性只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能力,知性则是一种主动地产生概念并运用概念来进行思维的能力,所以知性的特点就在于自发性和能动性。但这种自发性并不是乱来的,而是体现为一系列的知性纯粹概念,即“范畴”,这些范畴构成一个从低到高的层次井然的严密系统,即“先验逻辑”的系统;这个系统康德也不是偶然碰上和通过经验的搜索获得的,而是从传统已有的形式逻辑的判断分类规则中引出来的。所以康德首先列出了一个“知性的逻辑判断机能表”,这就是:(1)量的判断:全称的、特称的、单称的;(2)质的判断:肯定的、否定的、无限的;(3)关系判断:定言的、假言的、选言的;(4)模态判断:或然的、实然的、必然的。然后,他根据这个判断表列出了一个“范畴表”,这就是:(1)量的范畴:单一性、多数性、全体性;(2)质的范畴:实在性、否定性、限制性;(3)关系范畴:依存性与自存性(实体与偶性)、原因性与从属性(原因和结果)、协同性(主动与受动之间的交互作用);(4)模态范畴:可能性-不可能性、存有-非有、必然性-偶然性。这两个表中的各项是一一对应的。康德认为,形式逻辑只管判断的形式不出错,对于判断的内容却不关心,所以它只是判断的真理性的“消极条件”;先验逻辑却能指导判断的内容走向通往真理之路,所列十二种范畴都是科学知识如要获得积极的成果就必须努力去寻求满足的条件,它们各自都体现了知性能动的“综合”作用的某一方面,因而是人的认识主体为自然界所立的“法”。但既然两种逻辑(形式的和内容上的)都出自于同一个知性,所以可以借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从一个引出另一个。但各种范畴所表明的不再是空洞的形式,而是形成一个客观对象及其经验知识所必须的条件,因而它们构成一切经验知识本身内部的不可或缺的层次。人的知性和直观只能这样外在地结合,没有什么“知性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