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财政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摘要: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于国家及地区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一些缺陷,中小企业很难迅速健康地发展。
财政政策作为一国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有必要也有能力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支持。
本文通过对中小企业现状进行分析,提出财政政策应在扩大财政资金支持规模、增加财政补贴种类、建立信贷担保体系等方面对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政政策科技创新一、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具有突出的地位和作用世界上许多国家,无论是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在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作为各国经济发展中一支重要且活跃的力量,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和增加就业的主要渠道,在各国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经济学家阿科斯和奥德斯1990年对美国1982年15个创新最多的行业和企业规模进行研究,并在相应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在传统行业如办公设备、制药、工业机械等行业中,大型企业创新成果较多,但在先进的、技术进步较快的行业如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仪器、塑料制品等行业中小企业的创新具有绝对优势。
美国商务部提供的一个基本数据是:近些年美国有55%以上的创新成果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
世界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在对1965—1984年间美国的就业结构进行分析后发现,就业机会几乎都是中小企业创造的。
在我国,中小企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以山东省为例,据统计,2010年山东省的中小企业已经发展到63万户,规模以上的工业中小企业增加值就完成了16000亿元。
一个大体的比例就是,全山东省50%的GDP、60%以上的税收、70%以上的创新成果、80%以上的就业、90%以上的企业个数,都来自于中小企业。
目前,全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占全部注册企业总数的99%。
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分别占总量的60%、57%和40%;流通领域中小企业占全国零售网点的90%以上。
近年来的出口总额中,有60%以上是中小企业提供的。
中小企业已成为拉动经济的新增长点,在90年代以来的经济快速增长中,工业新增产值的76.7%来自中小企业。
1978~1996年,从农村转移出的2.3亿劳动力绝大多数在中小企业特别是乡镇中就业。
全国工业就业职工1.5亿中,有1.1亿人分布在中小企业,约占总数的73%。
可以说,中小企业已经占据我国经济的半壁江山,中小企业的发展在保证国家就业目标的实现、促进技术创新、维持市场活力、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
二、中小企业自身的弱点与不足1、技术创新受到制约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载体,其发展的最主要动力源于科技发展牵引下的“技术推动”,也在于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拉动”。
但是,资金来源不足和技术创新人才缺乏却成为制约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直接原因。
一方面,中小企业市场融资困难,银行往往担心风险太高而产生对中小企业的惜贷现象,即使能够得到贷款支持,其融资成本也往往比大企业高,所以,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很难从金融机构或资本市场获得支撑技术创新的所需资金,更难以很快进入技术创新相关领域。
并且,中小企业从政府获得技术创新活动所需资金的可能性也相对较小。
另一方面,目前大部分科技人才更愿意选择相对比较稳定且有经济实力的大型企业就职,这使得中小企业缺少推动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不利于新技术的研究、推广和应用,也不利于在中小企业内部形成创新所需的文化氛围;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构成了我国中小企业从业人员的主要力量,其文化程度普遍较低,这大大制约了企业科技水平和劳动效率的提高,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
2、企业融资遭遇困境企业融资应该是一个随着经济发展从内源融资到外源融资再到内源融资的交替循环过程。
而当前我国中小企业所遭遇的融资困境则表现为内外交困,致使从内源融资到外源融资再到内源融资的交替循环过程无法顺利实现。
一方面,内源缺乏资本供给。
中小企业的内源融资主要来自于企业主要所有者的资本投入和企业自身利润的积累。
与外部融资相比,对中小企业来说内部融资可以节约企业的交易费用,降低融资成本。
因此,内源性融资是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
但由于中小企业的整体自筹能力低,资本积累速度缓慢,难以支持企业快速扩张的要求。
另一方面,外源遭遇金融市场体系不足。
我国尚无专门为中小企业贷款的金融机构。
加之商业银行体制改革后权利上收,以中小企业为放贷对象的基层银行有责无权,有心无力;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后,逐级下达“存贷比例”,使本来就少的贷款数量更为可怜,贷款供应缺口加大。
二是保证缺乏。
银行只认可土地房产等不动产作抵押,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少,担保品种单一,寻保难。
三是辅导薄弱。
中小企业贷款难、寻保难与其资信等级不够有关。
建立以企业资信档案为基础的信用制度已迫在眉捷。
此外,中小企业借贷成本高,也影响了其融资能力。
就外部环境而言,我国尚未建立一个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相对独立的金融市场体系,也即缺乏一个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和多层次的金融机构体系,是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
总的来说,中小企业的发展是国家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微观基础和切实保障,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
但是,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资金缺乏,与大企业相比较存在着许多明显的弱点和不足,这就决定了政府在确定经济政策时,应该将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摆在重要位置,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在众多政策措施中,财政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必然要为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三、财政支持对策剖析财政政策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作用主要体现在它的政策导向性, 即通过政策引导, 使社会资金流向政府期待发展的部门、产业和企业。
政府用财政手段扶持中小企业, 不能只采用单一政策,而是综合运用多种财政政策,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1、加大投入扩大财政资金规模资金短缺是中小企业发展所面临的最大难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有必要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扶持力量。
逐步扩大中央财政预算资金中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规模, 重点支持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相关领域,例如投资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开拓市场、扩大就业等;加快设立政府中小企业发展基金, 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 带动社会资金投资于中小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地方财政也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鼓励金融机构扩大中小企业贷款规模, 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等。
2、增加财政补贴种类和数额财政补贴作为财政政策的重要扶持手段,可以更直接地为中小企业提供财政支持,主要包括:(1) 研发补贴。
在技术创新方面政府补贴要有一定的倾斜, 各级地方政府应根据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战略发展方向, 确定予以扶持的重点创新领域, 对创新领域内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财政补贴;鼓励高级科研、技术人员到中小企业工作, 并由政府负担一定的研发费用。
(2) 就业补贴。
给予提供就业机会的中小企业更多的财政补贴, 提高就业率;给予失业者补贴,支付岗前培训费、学徒津贴等, 提供再就业资本。
( 3) 出口补贴。
加大对生产出口产品的中小企业以及所出口产品的财政补贴, 鼓励中小企业出口, 降低企业成本。
( 4) 创业投资补贴。
对于创业阶段中小企业的投资者, 政府可配发一定的股金比例进行创业补助,增加企业的资本金, 激发投资者的投资热情。
( 5)贷款贴息。
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息, 对满足一定条件的可在一定年限内由政府承担部分或全部。
对中小企业贷款高出市场平均利率的部分给予利息补贴, 使其能享受市场平均利率;对长期低息贷款提供贴息, 使其获得最难取得的长期信贷资金。
3、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1)强化观念,为中小企业创造较为平等的融资环境。
正确认识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国家及地方政策应从宏观政策,特别是融资政策上,将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同等对待,利用相关政策积极疏通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2)树立新的融资理念,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引导中小企业转变融资观念,逐步降低对间接融资的依赖,加大直接融资的比重。
对发展前景好、有潜力、效益高的中小企业,地方财政可以提供担保帮助企业发行债券进行融资,为中小企业提供上市融资的广阔空间。
要逐步健全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为它们直接融资搭建更多平台。
4、建立健全的信贷担保体系健全的信贷担保体系,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是获得贷款最为有效的途径和方式。
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完善的信贷担保体系,信用担保体系的建立是中小企业利用率最高且效果最佳的一种支持制度,并且很多贷款担保是以政策性为主。
借鉴相关经验,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也适合以建立政策性担保机构为主。
担保机构以国家产业政策、货币政策为导向, 引导社会资金的流向, 推进有前途的中小企业的发展。
或者由政策牵头组建专门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 由该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进行担保, 该机构也可以由中小企业组建联合担保共同体, 实行股份制, 按担保比例和额度收取一定的手续费。
另外,可设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 由政府为担保基金的建立和运行提供相关法规和部分资金支持, 并对担保体系进行监督。
在实行财政预算分级管理体制下, 国家安排财政支出时, 可按一定比例提取中小企业发展基金, 或由国家财政和银行共同出资组建, 也可以通过社会集资、发行债券等形式扩充基金。
5、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准备金制度准备金初始资金的来源, 可由三个方面来筹集:一是政府的财政拨款, 二是出售国有中小企业所得收入, 三是对目前规模虽小,但确实有发展前景的中小科技企业,允许其按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在税前提取创新发展准备金。
中小企业发展准备金由财政统一管理,专款专用,在中小企业技术升级换代、高新技术孵化等方面有偿使用、滚动发展。
重点用于支持中小企业与高科技企业的发展。
在中小企业发展准备金制度建立之前, 先由财政拨款承担, 对特定中小企业实行优惠融资政策。
参考文献:[1]白景明.充分运用财税手段支持中小企业发展.[J].中国金融,2009(21)[2]杜焱.中小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思考.[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8(4).[3]杨林,彭彦彦.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选择.[J].工业技术经济,2010(11). [4]王蕴捷.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思考.[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