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第六章 清热药
来源: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的干燥 根入药。 特征:主根粗状略呈圆锥状,外皮棕褐色, 片状脱落,折断面由鲜黄色渐变黄绿色。 采集与炮制:春、秋二季采挖。晒干。生用 或炒用、酒炙用。 生用—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炒用—清热安胎(下焦有热,胎动不安) 酒炒—清上焦湿热 炒炭—凉血止血(用以血热妄行之出血及胎 动胎漏)
药材鲜地黄
药材生地黄
生地黄Shengdihuang《神农本草经》 要点:为凉血滋阴要药,实热、虚热均可应用 命名:原名干地黄。本品色黄,生者以水浸验 之,浮者名天黄,半浮半沉者名人黄,沉下者 名地黄,此用阴干者,故名干地黄。因有生熟 之分而又名生地黄。 别名:生地、地黄、生黄根 来源:为玄参科多年生草本地黄的新鲜或干燥 块根入药。 产地:生于山坡及平原沙质地。主产于河南 (为河南“四大怀药”之一)、河北、辽宁。
用法:生用—泻火力强; 盐水炙—滋补肾阴,退骨蒸潮热。 性味:苦、甘,寒。 归经:肺、胃、肾。 一般苦寒药如黄连、黄芩、栀子都有化燥伤阴 之弊,知母无此缺点,并有滋阴降火之作用。 功效: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其质地柔润,为清润之品。
临床应用: 1.气分实热证。 病因病理:温热病邪热亢盛,灼伤津液。 本品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之效。治邪在气 分之壮热、烦渴、脉洪大,常与石膏相须配 伍,如白虎汤。 2.肺热咳嗽,阴虚燥咳。 本品既清肺热,又润肺燥。治肺热咳嗽,咯 痰色黄,常与贝母、黄芩、桑白皮等同用, 如二母宁嗽丸;治肺热伤阴,燥咳无痰,常 配贝母,即二母散(《证治准绳》)。
清热药的药性都属寒凉,按“热者寒之”的治病法 则,本类药物主要用于各种热证。所谓热证是一个很广 泛的概念,它不仅指体温升高的发热,而且也泛指体温 虽正常或接近正常,患者常具有某些热证症状,如口干、 咽燥、面红、目赤、大便于结、小便短赤、五心烦热、 舌红苔黄、脉数等,都属于热证的范畴。 热证根据其发病的部位、性质和病情的轻重可分为 表热证和里热证两型。表热证的特点是虽有发热,但时 有恶寒。有表证者当用解表药治之。里热证则不同,它 是由于外邪内传入里化热,或因内郁化热所致的一类症 候群,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不恶寒反恶热,口渴,心 烦口苦,呼吸迫促,小便短赤,大便于结或兼有便秘, 腹胀,苔黄脉洪,甚至神昏 谵语,发狂等。
性能特点 性味:苦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 功效:清热燥湿,兼泻火解毒。 适应范围:主要用于湿热证。 湿温或暑温夹湿—身热不扬、胸膈痞闷、小便 短赤 脾胃湿热内蕴所致—恶心、呕吐、痞满 肝胆湿热—黄疸、耳肿流脓、胁肋疼痛
湿热下注—带下腥臭 湿热蕴结膀胱—热淋涩痛, 湿热滞于大肠—泻痢里急后重 湿热浸淫肌肤—湿疹、湿疮
采集炮制:野生者春秋季采挖。种植者秋分到霜降采 挖,去净泥土,须根,晒干,生用或炒焦、炒炭
三、清热躁湿药
因湿邪侵犯人体所引起的发热称为湿热,临床 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身重而痛、腹满食少、 小便短赤、大便溏泄、舌苔黄腻等。 因本类药物既能清热又能燥湿,部分药物还兼 有解毒的作用,故主要来治疗湿热证。 常用药物:黄芩、黄连、黄柏等,治肠胃湿热 以香连丸为代表,治湿热黄疽以栀子柏皮汤为 代表。
3、血热妄行造成的各种出血证。
4、热毒壅盛造成的疮痈肿毒、目赤肿痛、咽 喉肿痛。 5、阴虚发热等。
注意事项:
1.首先应辨证准确。
因里热病证既有气分、血分之别,湿热、热毒 之异,又有实热、虚热之分。故应辨别里热症属 气分、还是血分;是实热还是虚热;是一般的火 热,还是湿热以及里热所在的部位(肝热、肺热、 胃热)
寒凉伤阳—寒凉药物易损伤阳气
甘寒助湿—甘寒药物易助湿邪
苦寒败胃—苦寒药物易损伤脾胃
副作用
苦燥伤津—苦燥药物易损伤津液
诸药性能,均能清热 或善泻火,或善凉血 或善解毒,用各有别 夏月剂量宜强,冬月剂量宜弱 脾胃虚寒者慎用,真寒假热者应戒。
一、清热泻火药: 本类药物因有“寒凉折火”的性能,故主要用于 清气分实热。 常用药物: 石膏、知母、栀子等,白虎汤为其代表方。 性能特点: 性味:苦寒或甘寒。归经: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清泄气分邪热
2.根据病情适当配伍。 里热兼表证—与解表药同用,以表里双解。
热在气分兼血热(气血两燔)—清热泻火药 与清热凉血药同用(气血两清)。 里热兼有积滞—当清热、泻下同用
3.本类药药性大多寒凉,易伤脾胃,故脾 胃虚弱、食少便溏者慎用;阴盛格阳、真寒假 热者忌用。
苦燥容易伤阴,阴虚者慎用,或与养阴生 津药同用 4.中病即止,避免克伐太过,以伤正气。 5.夏天用量宜大,冬天用量应少。
适应范围: (1)热病邪入气分证。见高热、口渴、汗出、 烦躁,甚则神昏谵语,脉洪大等气分实热证。 (2)脏腑火热证。如肺热咳嗽、胃火牙痛、 心火烦躁、肝火目赤等。
注意事项:
(1)体虚有里热证时,应注意顾护正气, 当配伍补虚药同用。 (2)根据各药作用部位的不同,有针对 性地选择使用。
重点药物:石膏、知母、栀子、夏枯草
处方用名:黄芩、炒黄芩、酒黄芩、黄芩炭、子芩、 条芩、枯芩、片芩。
寒凉伤阳—寒凉药物易损伤阳气
甘寒助湿—甘寒药物易助湿邪
苦寒败胃—苦寒药物易损伤脾胃
副作用
苦燥伤津—苦燥药物易损伤津液
诸药性能,均能清热 或善泻火,或善凉血 或善解毒,用各有别 夏月剂量宜强,冬月剂量宜弱 脾胃虚寒者慎用,真寒假热者应戒。
适应症:
里热证
1.热病高热、口渴、小便黄、大便干、舌红、 苔黄、脉数等。 2.湿热所致的痢疾、黄疸。
概
述 1.清热药的功效、主治及分类 概念 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功效 清热、泻火、解毒、凉血。 主治 各种里热证,也用于其他热证。 分类
针对其不同类型和药物性能的差异,将清热药分为以下六类:
清热泻火 清热凉血 清热燥湿 清热解毒 清虚热
石膏、知母、栀子等。 犀角、生地黄、玄参等。 黄芩、黄连、黄柏等。 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等。 地骨皮、银柴胡等。
药理作用
本品内服对内毒素引起发热的动物有解热作用,并可 减轻其口渴状态。能增强家兔肺泡巨噬细胞对白色葡 萄球菌及胶体金的吞噬能力,并能促进吞噬细胞成熟。 能缩短凝血时间,促进胆汁排泄,并有利尿及降血糖 作用。能抑制神经应激能力,减轻骨骼肌兴奋性。小 剂量可使心率加快,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大剂量则 呈抑制状态,血流量反而减少。此外,还能加速
1.热病高热、口渴、小便黄、大便干、舌红、 苔黄、脉数等。 2.湿热所致的痢疾、黄疸。
3、血热妄行造成的各种出血证。
4、热毒壅盛造成的疮痈肿毒、目赤肿痛、咽 喉肿痛。 5、阴虚发热等。
注意事项:
1.首先应辨证准确。
因里热病证既有气分、血分之别,湿热、热毒 之异,又有实热、虚热之分。故应辨别里热症属 气分、还是血分;是实热还是虚热;是一般的火 热,还是湿热以及里热所在的部位(肝热、肺热、 胃热)
临床报道
现代以本品研粉内服,治大骨接病;以生石膏配桐油 外用,治单纯性阑尾炎;石膏配知母煎服,治急性肺 炎、支气管炎等有良效。用竹叶石膏汤治疗流行性出 血热有效。
知母
药
知母
药材知母
(知母肉)
药材知母 (毛知母)
知母Zhimu《神农本草经》 要点:清热泻火,滋阴润燥,为清润之品. 别名:肥知母、知母肉、妈妈草、蒜瓣子草 来源: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知母的干燥根茎 入药。 产地:主产于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等 地。 采集与炮制: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 泥土,晒干,习称“毛知母”;趁新鲜剥去 外皮,晒干,习称“知母肉”。切厚片,生 用或盐水炙用。
第六章 清热药
教学目的
掌握清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掌握黄芩、黄连、金银花、大青叶及板蓝根的有效成分、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了解鱼腥草、北豆根、生地黄、栀子、苦参、知母、青 蒿等的药理作用。 教学内容 清热药的功效、主治及分类。 清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黄芩、黄连、金银花、大青叶及板蓝根的有效成分、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其他清热药的药理作用。 教学重点 清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黄芩、黄连、金银花、鱼腥 草、大青叶及板蓝根的有效成分、药理作用
二、清热凉血药: 主要用于清解血分实热。
所谓”血热”是指在温热病(相当于感染性疾病的 极期和晚期或败血症期)出现的发热、烦躁、神昏 谵语、皮肤发斑发疹(皮下出血)、衄、吐血、便 血等并发症,以及由“血热妄行”所致的其他出血 症,本类药物可通过其清热作用而达到凉血的目的。 常用药物: 生地黄、犀角、玄参等,犀角地黄汤为其代表方。
熟悉药:芦根、天花粉、竹叶、决明子
石膏
药材石膏
煅石膏
石膏Shigao《神农本草经》 要点: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临床证明石 膏在用于治疗“乙脑”“流脑”等热性传染病方面取 得良好效果。 命名:本品为矿石入药,其煅研醋调,固密甚于脂膏, 故名。 来源:为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主含含水硫酸钙 (CaSO4.2H20)。 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多用于热病气分证 煅用—清热力逊,收敛生肌力专。(多外用) 处方用名:石膏、生石膏、煅石膏(熟石膏) 性味:辛、甘,大寒。 归经:肺、胃。 功效: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煅用)。
湿热流注关节—关节红肿疼痛。 本类亦可用于火盛热毒之证。
注意事项:本类药物苦寒伐胃,性燥伤阴,凡 脾胃虚寒或津伤阴亏者当慎用,或酌情配合健 脾益胃、养阴生津药同用。
黄芩
黄芩
药材黄芩
黄芩Huangqin《神农本草经》 要点:清上焦实火(肺火),清上焦湿热。止 血,安胎。 命名:芩者黔(黑色)也。本品乃黄黑之色也。 故名。(外皮棕褐色,断面鲜黄或黄绿色) 别名:黄金菜、烂心草、枯芩、腐肠(腹中皆 空)、子芩、条芩 条芩、子芩(生长年少的子根)—嫩根,体重 坚实,性沉,偏泻大肠火,清下焦湿热。常用 清热安胎。 枯芩、片芩(生长年久的宿根)—根心空腹, 中空体轻,性浮,偏清肺火,清上焦湿热。
知母甘寒入肾经,善滋肾阴退虚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