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

今天刚听了老师的讲话,我好像又有信心了,对!要学好英语,这很重要,所以我,每天都要决定听力。

还要好好利用这个电脑。

这可是我妈妈爸爸的心血啊,我不能辜负了他们,我的数学要重修啊,也没什么的,不过那个前好像太贵了啊,我爸爸妈妈好不容易。

我怎么就不争气呢?现在也没办法了,要240啊!!!我只好把它当成是过去不努力的惩罚了。

明天还是好的,我要有信心,辉哥也相信我啊,我还有什么好害怕的呢?重在行动!!那个什么实践表格我也交了。

现在就看我的运气了。

俗话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心骨,饿其体肤。

我就一边学数学一边学英语,一边上网咯。

相信自己,什么都好说。

特殊时期也要过去了,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

我还要注意身体,体型。

呵呵。

这可是我的秘密哦。

辉哥。

到时候我就去看你咯。

关于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调查及对策来源:作者惠寄作者:赵丽霞[字体:大中小 ]实现农村税费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规范农村税费制度,从根本上治理农村各种乱收费,保护和调动农民积极性而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这项重大改革,使农村教育投入体制发生了一次巨大变革,使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既面临机遇同时也接受着挑战。

随着国务院正式批准天津市农村税费改革实施方案,天津市农村税费改革试点自2003年6月份开始。

为了解税费改革后,我市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现状,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的深入发展,于2004年4月20日-23日,课题组成员分别对蓟县罗庄子镇和宝坻区大口屯镇进行专题调研。

此次调研,我们向13所学校发放了调查问卷,实地考察了2所初中、2所小学,召开了各县(区)教育局长、教研室主任、十几所学校校长和教师的座谈会2个。

通过交流和实地考察我们发现当前我市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农村基层学校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一、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与问题蓟县罗庄子镇所辖行政村数量为25个,人口1.3万,其中农业人口为1.27万,小学共7所,初中2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完成于1994年;宝坻区大口屯镇所辖行政村数量为58个,人口5.5万,其中农业人口为5.3万,小学有10所,初中3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完成于1993年。

(一)师资力量薄弱师资水平是直接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两镇教师结构性不合理,教师教育培训不足,师资力量薄弱。

1.教师结构不合理(1)不同学段教师结构不合理总体上,两镇的小学教师人数略有赢余,初中教师人数基本持平,高中教师人数不足。

因此,为了满足高中教学需要,在引进高中教师存在困难的前提下,高中学校常常从初中学校抽调教师。

大屯口镇某初中学校一年被调往高中学校的教师就有5名,而且能够被调到高中工作的初中教师往往是本校优秀的学科骨干教师。

由此,造成农村初中阶段师资力量薄弱,极大地影响了初中教学的质量,不利于农村高水平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因此,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的薄弱点是在初中。

(2)不同学科教师结构不合理当前,在两镇的农村中小学,音乐、体育、美术教师严重缺编,外语、物理、化学教师多是半路出家。

因此,农村音、体、美课面临着难以开齐科目、开足课时的困难;而农村中学的物理、化学、外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高,这些将严重制约着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教师课时负担重,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大屯口镇的某一中心小学,学生 442名,13个教学班,音乐、体育、美术、外语教师就各缺1名;某一初中学校,学生1200名,24个教学班,英语、音乐、美术教师就各缺2名。

(3)不同年龄教师结构不合理由于许多农村教师是民办教师转正,同时受编制所限,缺乏年轻教师的补充,整体上,两镇教师年龄老化严重,缺乏中青年骨干教师。

在大屯口镇某一中心小学,教师共35名,其中50岁以上的教师占60%。

2.教师教育培训不足由于缺乏专项经费,教师教育培训机会不足,许多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落后,严重制约我市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农村学校的推行。

以蓟县为例,2003年全县小学教师共4253人、中学教师共4143人,当年参加市级以上(含市级)培训的教师人数分别为53、44,所占人数比例只有1%。

由于,县(区)教研室的教学指导人员的培训和进修机会也很缺乏,因此,难以发挥各县(区)教研室的在本县(区)教师培训方面的优势。

(二)公用经费严重不足农村税费改革前,两镇农村中小学的正常经费投入主要有四个渠道:一是县乡财政拨款,二是农村教育费附加,三是社会集资、捐资,四是学校所收取的学杂费。

农村税费改革后,教育费附加和社会集资被取消了,县财政保证教师正常工资发放都十分困难,农村中小学的公用经费更是无法保障。

当前两镇农村中小学的办公经费的唯一来源是向学生收取的学杂费。

因此,农村义务教育的公用经费投入就十不足,造成学校正常运转困难,基层学校承受巨大压力。

1.硬件设施不足由于经费短缺,学校硬件设施不足,“普九”水平低。

在问卷调查的9所小学和4所中学中,就有2所中学没有语音室。

在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装备上,《天津市规范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装备配置标准》规定小学和中学的计算机与学生人数比都符合的初中不低于1:20和1:15。

4所中学都有计算机机房,其中3所达标;而在小学,9所小学中有3所学校没有计算机机房,小学达标情况令人堪忧。

可见,农村信息技术发展的薄弱处在小学。

4所中学都设立了理、化生实验室,但实验仪器和实验药品短缺,一些正常的教学实验受到影响。

另外,农村中小学校的音乐、美术和体育器材也十分缺乏。

2.学校修护困难税费改革前,农村中学和小学的校舍修缮等一些学校维修费用分别是由镇和村负责筹集的。

税费改革之后,这笔款项就没了来源,公用经费缺口很大。

据调查,当前农村学校现在面临着主要的学校修护项目是校舍屋顶漏水和课桌板凳的维修,光学校校舍屋顶补漏一项费用就至少在1.5-2万元之间,而一所初中学校的全年的杂费收入约8万。

这对于只有依靠杂费作为唯一公用经费来源的农村学校来说,高昂的校舍修缮费用是难以承受的。

一些学校为了节省开支,不得不由校长带领教师利用休息时间来自己修理学校的桌椅板凳。

某一中学自盖起教学大楼已经2年,学校至今没有围墙,学生的自行车都停在外边,这给学校和学生的财物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

虽然修建围墙的全部费用只有3千元,但是学校仍然无力解决。

3.教师办公条件差由于公用经费极度缺乏,一些农村学校的办公条件十分简陋。

在我们考察的一所小学的办公住房是一批70年代盖的平房,屋顶漏水,墙壁裂缝,已经成为危房,教师的办公安全让人担忧。

有些学校为了节约办公经费,学校中只有校长办公室的一台电话是可以打外线的,所有需要打出的办公电话都得经过这一部电话。

(三)拖欠教师工资问题税费改革以后,教师工资主要由县财政统一发放,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障教师工资的足额发放。

如果县经济落后,财政困难,教师工资的足额发放就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我们所调查的十几所学校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拖欠教师工资的问题,教师工资难以足额发放。

拖欠教师工资的数额、年限和部分各校都不尽相同。

在所调查的学校中,2003年拖欠教师工资最多的学校达到14万(教师32人),最少的学校是0.8万(教师9人)。

所拖欠的教师工资比较集中的年限是2001-2003年。

拖欠工资最多的部分是目标奖(每月16元)、滚动工资和2003年我市连续两次所涨的工资。

在工资仍难以足额发放的情况下,教师的其他福利待遇更是难以落实。

(四)山区学生的交通安全问题1994年天津市推行全市性的教育布局调整。

在一定程度上,学校布局调整可以有效地利用农村现有的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然而,在山区,学生的上学交通安全问题也由此凸现出来。

在山区,有的小学生每日要走16里才能到学校,再加上山区地势险要,交通不便,安全问题尤为严重。

二、对策与建议(一)贫困农村地区义务教育投入主体的重心仍需上移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明确提出了农村义务教育由过去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走向“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了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主要在县级政府。

虽然,这一管理体制是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主体的重心由乡镇上移到县,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

但是,由于县财政实力有限,义务教育的投入依然不足,教师工资足额发放、学校办公经费没有稳定来源。

2000年-2002年,蓟县的预算内财政收入分布为18179万元、20220万元、20563万元,同年该地区的教育经费支出为11761万元、14510万元、15472万元,教育经费支出占当年预算内财政收入的比例分别为64.70%、71.76%、75.24%;宝坻区的预算内财政收入分布为17615万元、18651万元、19316万元,同年该地区的教育经费支出为11129万元、12851万元、16434万元,当年教育经费支出所占预算内财政收入的比例分别为63.18%、68.90%、85.08%。

[1]显然,教育经费支出占预算内财政收入比例较高,教育经费支出给各县(区)财政压力较大。

这样一来,在税费改革之前,几乎近三分之二的预算财政收入就用在教育发展上。

税费改革后,贫困地区县级财政压力有增无减。

因此,以县为主,在贫困地区,不仅难以真正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而且还会使当地经济和其他方面的建设受到冲击和影响,不利于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

在西方,虽然各国财政体制差异很大,但是大部分国家在义务教育公共投资体制上选择了集中模式或相对集中模式,投资主体或是中央政府,或是高层地方政府。

完全采取以基层地方政府作为投资主体的分散模式的国家为数较少。

根据经济合作组织1994年对世界24个国家的统计,采取集中模式、相对集中模式和分散模式的国家分别为12个、9个、3个[2]。

可见,义务教育投入主体上移是国际义务教育发展的普遍趋势。

而且在贫困农村地区实行义务教育投入的倾斜和优惠政策也是国际义务教育发展的一条宝贵经验。

如韩国,政府实施义务教育时,采取的办法是城市收费,农村完全由国家负担,等到国家有财政能力以后,再把城市义务教育经费包下来。

税费改革后,在经济发达地区,以当地的县乡级财政为主,保证义务教育的投入;在经济欠发达的贫困地区,省,甚至中央财政可以作为贫困农村地区义务教育投入的主体。

虽然目前中央和省多采取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以确保义务教育的正常运行。

但由于在贫困农村地区转移制度往往难以真正到位,而且中央对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倾斜政策(主要是对口扶贫,办希望小学和专项投资如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等)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问题。

因此,在贫困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投入主体仍需上移,“以县为主”不能一刀切。

(二)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党的十六大报告把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之一,并要求今后20年,我国城镇人口的比重有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