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2009-2010年度总结报告中德工程学院在中国教育部和德国联邦教科部共同倡议和资助下,同济大学和德国应用科技大学联合会(CDHAW-Hochschulkonsortium)合作协议的框架内,于2004年成立的。
学院设有1)汽车服务工程,2)建筑设施智能技术,3)机械电子工程,以及和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交通工程学院和机械工程学院共建的4)经济工程方向4.1)物流管理、4.2)物流工程和4.3)工业工程等4个专业方向,6个专业。
学院按同济大学入取标准招收一本学生和已在德国应用科技大学联合会25所成员高校入学的来华交流、双学位生。
2010年,学院招收中国学生165名,在学院就读学生共766,其中德国留学生33人,赴德攻读双学位中国学生128人。
毕业学生122名。
学院对德合作的宗旨是:发挥中德高校各自的优势,将工程师教育环节中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机密结合,采用3(年本国学习)+1(年出国学习)国际合作模式培养中德两国学生,为中德两国经济界、工业界输送卓越工程师。
同时,借鉴德国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有益经验,引进德国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其付诸于学院的教学实践,推动工程教育改革。
学院现有中国专业理论和实验室教学人员23人(博导、教授5人,硕导、副教授3人,博士、讲师8人,高工1人,工程师3人,高级技工、助理工程师3人),教务、学工、外事和行政人员9人,定期来华授课德国25所应用科技大学教授30人,企业兼职教师4人,在德国25所合作高校每年为学院赴德完成双学位中国学生授课教授100多名。
1、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计划实施学院的教学计划由中德方合作高校的专家、教授共同设计、制定。
教学计划中既考虑了现行同济大学本科教育的基本要求、框架,也考虑了德国高校本科教育的特色,尤其是工程教育中的工业、企业实践环节和国际化办学模式,并在课程设置上,尤其是专业特色课程设置和毕业实践环节上得以体现。
教学计划由中德两国教师结合学院中德两地办学模式共同实施,在第8学期企业实习和完成毕业设计、论文阶段,大量德国企业工程师也参与教学计划的实施。
以下表格分别列出了各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实施计划的教师/团队。
1.1 汽车服务工程1.2 建筑设施智能技术1.3 机械电子工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四年制教学安排一览表1.4 经济工程物流管理、物流工程和工业工程专业物流管理、物流工程和工业工程专业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交通工程学院和机械工程所属专业。
中德工程学院为上述三个学院提供中德合作平台,并支撑完成2、引进国外教育资源、教学质量监控和质量保证措施由于学院中德合作办学的特点,引进德国合作高校客座教授、引进德国特色专业课程是学院日常教学的常规工作之一。
协调好中德两国教师授课时间和内容上的的衔接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
采用教师评教、学生评教、第三方专家评教是教学质量监控的主要手段。
及时反馈通过评教、试卷分析和从用人企业对学院毕业生工作能力和态度的评价中发现的问题,以召开座谈会或进行个别交谈的形式商议改进教学手段和效果的办法,保证学院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以下对上述各点作逐一介绍。
2.1 引进国外教育资源引进国外教育资源的途径一是引进课程、尤其是结合工业实际讲授的课程;二是聘请德国合作高校教授来华授课。
来华授课的德国合作院校教授一般具有博士学历,且在企业有至少5年担任研发工程师的经验。
下表所列为按教学计划,在2010年应2.2 教学质量监控和质量保证措施为确保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学院制定了一系列教学质量监控和质量保证措施,并严格监督其执行。
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教学效果反馈座谈会按照自愿参加原则,学院每学期中组织各年级、各专业学生召开教学效果反馈座谈会,由学生对教师授课、学院教学组织管理和其他一些学生共同关心的学习问题发表意见、进行讨论。
通过面对面讨论,有些问题可以直接得到解决,解决办法由开会学生传达给其他同学。
而其他教学质量、效果问题和学院教学组织问题,则通过与相关教师或相关学院教学管理人员沟通予以及时解决。
- 学生评教每学期末,学院向各专业所有学生发放“评教表”。
评教内容包括:教学准备,教案质量,授课内容,授课方法,课堂互动,课后答疑,作业批改等。
由同学们自愿为授课教师综合打分。
打分结果一方面直接反馈授课教师,另一方面也在学期结束时作为评价教师工作质量的依据之一,按情况予以奖励或批评。
2010年学生评教的结果总体上令人满意,评价优良率达到85%以上。
- 本院教师互相听课每个专业根据本专业排课情况,选择不同主题,每学期组织资深教师选择重点内容、重点科目,尤其是选择年轻教师的课程听课,填写听课记录单。
若发现授课中存在不足,学院采用针对性个别交谈,或由专业召开小组讨论,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
必要时,采取对需整改课程进行跟踪听课,以确保教学质量问题得到解决。
- 院外专家听课学校每学期聘请院外专家,尤其针对授课技巧和方法对专业课程进行随机抽查、听课,并由专家提出存在问题和改进建议。
学院负责将专家批评和建议转达给当事教师,并教学改进措施的实施和实施效果进行跟踪。
3、收费、支出、财务盈亏与管理制度学院财务由同济大学财务处按同济财务规定统一管理。
学院就每学年的办学规模,师资队伍和实验室建设需要以及对外交流计划在每学年开始前制定预算,报学校批准后执行。
每学年末作财务结算。
迄今为止,学院的财务始终按计划执行。
学院办学不以盈利为目的。
从2004年成立至2010年底,同济大学给予学院的预算内办学补贴共800多万元。
2010年度,学院学费收入和办学支出规模约为1000万元,基本实现收支平衡。
2010/11年度,学院财务收支预计可以继续保持收支平衡,满足无大规模外部资金投入仍然可以健康、持续发展的要求。
4、招生,录取方式与颁发证书学院各专业招生纳入同济大学第一批本科招生计划,具体操作由同济大学招生办公室负责,录取标准为同济大学一本录取标准,招生对象为全国各地的高中毕业、参加高考、并达到同济大学录取分数线的学生。
相应地,学院不单独进行招生宣传和发布招生广告。
2010年学院各专业实际录取的人数分别为:-汽车服务工程专业:50人,-建筑设施智能技术专业:62人,-机械电子工程专业:53人,-经济工程方向物流管理、物流工程和工业工程专业(分别与校内经济与管理学院、交通工程学院和交通工程学院):18人。
此外,学院在2010年还接受德国合作高校来华交流生33名,双学位生20名。
同济大学按照本校和德国合作大学规定完成学业者办法同济大学本科毕业文凭和学士学位证书。
赴德国留学,并在德国25所合作高校完成学业者同时获得德方颁发的德国学士学位证书,平均成绩达到72分(按百分制计)以上者具备在德国高校继续攻读硕士的资格。
5、管理决策机构、2010年重大事项及2011年工作计划5.1 学院管理决策机构学院的决策机构是院务委员。
院务委员会由学院中方院长、德方总协调员、中方和德方各一名副院长,中方专业主任和德方专业协调员各一名组成。
院务委员会的重大决策经全院大会表决通过执行。
具体负责执行决策和学院日常管理的是中方院长、中德方各一名副院长。
专业管理事务由中方专业主任和德方专业协调员承担,其中德方协调员更多地是起到顾问作用。
学院下属的管理机构有:1)教学管理与学生指导办公室(4人),2)外事工作办公室(3人),3)学院(总务/内务)办公室(2人),4)公共通讯与实验设施办公室(由专业教师兼管)。
5.2 2010年重大事项2010年,学院第一次完成了对德国来华留学生的双学位培养,毕业生或继续留华、返回德国、赴第三国攻读硕士,或进入德国和中国的企业工作。
在先前汽车服务工程、建筑设施智能技术和机械电子工程三个专业通过按欧盟/德国标准的AQAS专业资质认证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和工业工程三个于2008年开始中德合作办学的专业也提出了AQAS专业资质认证的申请。
目前专业资质认证已进入第三方认证专家到实地考察阶段。
预计2011年夏可通过认证,获得证书。
经过前几年的准备,学院在2010年全面完成了第四学年的全外语专业课程建设任务,并培养出第一批德国毕业生。
在学院派出的留德学生中,2010年出现了获得德国对外学术交流中心优秀毕业生奖、德国工业Tichelmann奖和欧盟HVAC协会优秀毕业生论文第三名的出色毕业生。
从2004年到2010年,学院从几乎为0项目的基础上,经过6年努力,达到了各类纵向和横向科研经费1000万元/年的水平,科研活动有效地推动了学院教学水平的提高。
5.3 2011年工作打算在中外学生交流方面,学院计划在2011年进一步稳固学生交流规模,预计今年派出留德学生150名,接受德国来华留学生60到80名。
在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方面,学院计划一方面继续聘请德国合作高校教授来华授课,预计人数为30名,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拓展与中德企业的联合教学领域,聘请6到8名企业资深工程师来学院系统讲授专业特色课程和主持工程、管理项目研讨班。
在课程建设方面,学院计划在现有基础上增加20%的英语或德语专业课程,扩大学生的外语专业课程选课面。
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学院计划在2011年完成或基本完成“可再生能源利用实验室”以及“自动化、柔性生产与物流系统实验室”。
在科研工作方面,学院计划在2010年重点抓质量,在节能和新能源技术开发、应用方面取得突破。
在制度建设方面,学院计划进一步规范现有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尤其是对中外合作办学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常规化。
同时拓展和校内其他学院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的联动、协作平台,提高合作办学质量。
在财务管理方面,学院计划进一步精细教学和实验室建设及管理工作,提高效率,避免低效率、不必要开支。
持续实现收支平衡,在资金方面保证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在人事管理方面,学院将根据需要和办学特点,引进适当人才,充实师资队伍,提高师资质量。
同时加强对院内年轻教师的培养,包括各专业派送1名年轻教师出国培训、向青年教师提供科研启动资金等。
我校承诺办学报告内容真实无误,并同意将办学报告向社会公开。
同济大学二○一一年三月二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