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智能制造—中国制造业的未来——访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副院长陈明教授

智能制造—中国制造业的未来——访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副院长陈明教授

共同投资建立实验室,2014年l0月实验室建成揭牌。 

实验室现包含有智能工厂物理系统与虚拟系统。物理 系统具有加工区、传输区和成品区。虚拟系统包含实 

时仿真系统以及车问管理系统。 (本刊曾在实验室建 

成之初进行过专题报道,详见《制造技术与机床》 

2Ol4年第12期)实验室于近期完成了二期建设。建成 智能加工、智能装配、智能仓储、场内物流单元以及 

包含PLM、ERP、MES的智能工厂数字化平台,最终形成 

完整的离散制造智能工厂雏形。用于研究智能工厂架 

构以及关键技术。美国爱默生公司凭借在流程工业多 

年的经验,在工业4.O一智能工厂实验室建立流程工业 4.oG验室,这使得实验室既具有离散制造又具有流程 

制造系统。除此之外还具有美国国家仪器设立的预测 

性维护实验室,蔡司设立的智能测量实验室。 

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15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悄然开启,陆续由德国提 

出“工业4.0”概念,美国大力推进“工业互联网”理 念,中国推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方针,当前“智 

能制造”已然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股热潮。陈教授认 

为中国的发展需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制定相应规划,对 

比“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可以发现两者还 

是存在一些不同之处的。 首先,德国具有扎实且厚重的工业技术基础,在 

德国发布“工业4.0”计划时,德国工业已经具备了 

“工业2.0”和“工业3.0”的基础,其自动化水平已 

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各个工业领域的产业技术都已相 

对成熟,能够为工业4.0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同 

时,其丰富的工业发展经验也将为工业4.0的规划与发 展提供帮助。另一方面,在软件的应用层面,如嵌入 

式系统、工业软件、信息处理技术等方面,德国的制 

造业企业已经相对普及,即使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也具 

有较好的适应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基础。因此,在工业 

4.0的发展过程中,德国具备了良好的先决条件。然 而,中国的制造业计划面向的是“三步走”战略中国 

需要兼顾工业2.0、工业3.0以及工业4.O的全面考量。 

在具体实施层面,需要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地区进行 

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进行工业2.O补课,对于有条件 的地区和行业进行工业3.O普及,对相对发达地区和优 

秀企业,需要引导其成为面向工业4.0的智能制造示范 

区或示范企业。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的工业 

发展中,工业2.0,3.0以及4.O将长期并存。在此过 程中,不仅需要兼顾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中国 

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 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同时还要实现在高端领域的跨 越式发展。因此, “中国制造2025”仅仅是我国制造 

业未来发展的第一阶段,在今后的中国制造2035以及 

2045中,将会逐步完善和提升我国的制造业水平。在 

此过程中,我国的工业发展任务比德国实现工业4.0更 

加复杂、更加艰巨。 其次,“德国工业4.0”面向德国国情,针对德 

国工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科技革 

命措施,其目的主要在于对现有的工业技术进行改 

造、升级和换代,从而提高制造业的生产能力。然 而, “中国制造2025”并非仅仅为了应对新一轮革命 

而制定的规划,而是兼顾到我国规模庞大的传统产业 

的转型升级,乃至我国整个产业的创新能力的提升。 

相对于德国将注意力主要集中于高端装备制造业,我 国拥有世界上唯一门类齐全的制造业体系。因此,虽 

然在“中国制造2025”中所提及的智能制造或两化融 

合的规划与方案是一个与“德国工业4.0”相类比的规 

划,但整个“中国制造2025”的规划体系将比“德国 

工业4.0”的规模大,涉及的广度与深度都要强。 

智 …钊I造与传统的融合 

我国中小企业很多,不可能完全转型,在谈到如 

何将智能制造更好地与传统加工技术融合这个问题上, 

陈教授说智能制造不仅涉及到大企业,更包含了广大中 

小企业。智能制造的核心是建立纵向集成、横行集成与 

端到端集成,通过价值网络建立一个包含产品上下游企 

业,以及产品全生命周期各企业在内的智能制造生态 圈,广大的中小企业也包含在这个生态圈内,是生态圈 

的受益者。中小企业甚至大企业,如果原本缺乏智能装 

备,没有部署智能系统,通过改造、装备重点智能设 

备、部署信息系统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智能化。 传统加工技术缺乏智能,主要表现为加工过程信息 

无法实时传递、无法实时反映生产状态。通过智能化改 

造,可以进行设备的在线监控、生产的动态调度,从而 

实现个性化加工,系统能够响应特别的加工要求,以此 

达到整个生产的白组织、自适应和高度柔性。智能制造 

是一个大概念,具有不同的程度,装备与系统的数字化 和网络化是智能制造的基础,因此实现装备与系统的数 

字化与网络化是现实智能制造可能的出发点。 

智能制造的发展及趋势 

智能制造最终要应用到企业中,以提高我国的整 

体制造水平。陈教授说实验室与企业已有很多合作, 合作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为企业提供培训,进 

行智能制造概念、架构的普及以及关键技术的讲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