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战略与策划摘要:通过对城市的远景战略策划,从而对一个城市在社会发展战略和空间布局发展作出一个长远的总体部署。
关键词:发展情况、挑战与机遇、战略与策划ABSTRACT: Base on the city 's long-term strategy and planning, thereby to a city inthe social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the spatial layout of development to make a long-term overall deploy.KEY WORDS:Development,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strategy and planning 中国的城市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经济的腾飞让人欢呼雀跃,然而传统的交通结构和分布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交通发展的需求。
而这种不适应症状在我国的大城市尤显严重,例如:交通堵塞、管理不善、交通设备不足、交通服务不足、交通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等。
这一系列的问题若不能几时得到有效的解决,将会导致一系列的的问题,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持续快速。
怎样对城市交通进行科学、合理的策划是目前最迫切的需要,下面将由几个方面开始阐述。
一、中国城市交通的发展情况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市场快速起跑,经济的腾飞带动城市的发展,居民的出行方式呈现了需求多元化,方式个体化的特征,平均出行次数大幅提高。
首先是由于工作需求导致的出行,而工作的需求又分为正常的上下班、文艺或业务的交流。
正常的上下班会导致交通的一些时段压力剧增,而文艺或业务的交流由于不定期出行特征而对交通的影响不大。
再次,我国机动化出行率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我国汽车保有量由2001年的1802万辆到2009年的6300万辆,整整提高了6倍,如今我们已经是仅仅次于美国的第二汽车市场。
然而汽车时代来得太快,我们的准备严重的不足,整个社会,包括城市规划、燃料供应、道路建设、停车场建设以及汽车文化、售后服务等各方面都没有做好准备。
并且燃油供应压力、环境保护压力、以及严重的交通拥堵和停车难,对刚刚迈进门槛的中国汽车社会带来巨大挑战。
最后是关于城市交通的投资,中国各个城市的交通投入主要还是通过政府拨款和银行贷款,社会资金的投入还是很少,所以投入非常有限,而且交通结构也不合理,特别是表现在道路建设在公共交通的投资比例偏低,投资效益缺少系统的配合导致效益没有有效的发挥。
我国汽车保有量数据图现在我国的道路基础设施发展非常快,中国政府以及每个城市在经济上都有较大的投入,正处于黄金发展期,人均道路长度以及面积都有了大幅的提高。
可是快速增长的人均汽车拥有量与道路长度、面积的比例不平衡,导致诸多的交通拥堵和停车难。
所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是毋庸置疑的决策,在公共交通中常规公交系统的建设成绩还是比较显著,因为较于轨道交通建设成本低的缘故,常规公交比轨道交通更为完善,但也存在大大小小的问题。
如今轨道交通的发长成了一个热点,但是需要的经济投入还是让众多的中小城市却步。
在此刻,BRT登上了舞台,成为了城市交通发展新的选择。
在我国多个城市开始试点实施,北京、杭州、济南、广州等18个城市都已经相继开展了快速公交的规划,其中广州在开通运营两年来,拥有51条BRT线路,广受民众支持与喜爱。
二、中国城市交通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对于中国城市交通现况的紧迫性,摆在我们面前的有许多的挑战和机遇。
挑战是个体化交通快速发展对城市客运化交通结构的挑战,机遇是我国交通发展还在寻求完善阶段,很大比例的土地需要详细的战略与策划。
什么样交通方式决定了一个城市空间的发展方向和布局形式。
综合所有因素,城市客运交通对于一个城市空间的发展方向和布局形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机动化的大比例提高、私人小汽车的快速发展,对公共交通是一个很大的压力。
首先除了一般的机动小汽车的普及,在一些热门路线上我们常常可以观察到车龙的存在,现在环保型的个性交通,例如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对城市交通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由于价格便宜、保养方便、存放不占地方、不需要考取驾驶证,所以很多人选择了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的出行方式,这样给利用公共资源的交通造成了困扰。
虽然近几年,政府对公交加大了投入,但是公共交通客运量和运力的比值还是在下降,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的比例还是远远不够的。
而且在观念上看来,公共交通有着极强的公益性,怎样妥善处理公交运行的市场属性,是非常关键的问题,也是城市交通面临的重要挑战。
再次是常规公交对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所带来的挑战。
轨道交通在一个城市的客运运量里面承担的比例比较低,因为城市轨道交通刚刚起步,所以分担量并不是很高。
另外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运行合作并不理想,相互脱节的状况显著,轨道交通从系统上来讲,单单去思考怎么去组织和吸引客流,还是远远不够。
因为从系统原理来说,任何系统都不是单个因素的简单叠加,系统整体性应该大于各个要素性能之和,所以应该通过系统,叠加各个要素,发挥效力,最大可能的把市内交通、市区交通的衔接组合好,这样才能把更多的客流组合到公共交通里面去。
最后是城市空间结构和形态对城市交通的挑战。
城市交通是空间拓展的主要依托,如果将原本放射性道路改成高速公路,那样就牺牲了公共交通和环境环保,满足了小汽车发展的需求,可见交通系统塑造了土地使用模式。
所以在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当中,应当强调怎么去沿着大交通运量来调整城市空间布局,沿着交通轴线来构建土地利用。
三、中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与策划1.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与策划论及何事何对策,完善的法规体系都是一切有利发展的基础保障,当前中国城市公交法规体系还不健全,我们依旧找不到任何专门的公共交通法律法规,无法可依导致发展政策的随意性与不确定性。
如今国务院已将《城市公共交通条例》列入今年的一类立法计划,争取尽早出台。
我国将加快建立以《城市公共交通条例》为龙头,以配套规章为基础、以地方法规为补充的法规体系,建立完善城市规划、土地使用、财政保障、道路使用等方面的管理制度,把城市公共交通有限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
同时完善对城市公交的财政扶持政策,针对我国城市公共交通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资金投入不足、政策不稳定的情况,将逐步建立以城市政府为主,中央与省级财政适当支持的公共财政保障制度,支持城市公交运输方式的改革、公交服务平台的建设以及更新公交设备的落后。
改善当前公交企业的亏损、经营困难的问题,提升城市公交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
南京公交运营成本与亏损数据表(单位/亿元)从上表南京市公交运营成本与亏损的数据当中可以知道,虽然南京市政府给予的补贴数额逐年增加,但是与公交发展的实际需要还有较大差距。
根据乘车IC 卡计费系统计算,南京市公交集团公司承担社会福利(包括老年人、残疾人、军人免费乘车,学生、低保人员优惠乘车等)金额就与政府投入的补贴存在着不小的缺口。
而资金投入不足是造成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滞后与服务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为了改善这一窘境,参照国内外一些典型的城市在完善公共交通投入机制方面的经验,我国一些城市包括北京、杭州、常州、西安等也足部惊醒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较好的经验,缓解了城市公共交通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安排专项资金予以保障,在城市综合换承枢纽、智能公交系统、节能环保车辆购置、科技项目研发等方面给予适当投资和补助。
对于公共交通口号叫得很响,但是进行系统研究,进行整合,甚至于从政策到标准,从规划设置到法制、法规都缺乏整合,今后应加大研究,把技术力量进行整合,真正推行公共交通优先。
对于一些规模很大的城市:上海市在私人交通设施扩大以前,由于大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致使城市表现出高度中心化现象。
由道路和铁路组成的放射状交通网分布在整个城市上面,没有高速环线连接这些放射状线路,而在放射状交通线上,公共交通与私人小汽车交通互相竞争,并在竞争中达到平衡。
但是大多数城市在参考这一模式时,都是在保持原有的城市中心,注重发展郊区,因此必须提供一个有效的公共交通系统,把郊区和市区联系起来,把城市各个组成部分连接起来,同时,鼓励各种职能向副中心扩散,这些副中心也与公共交通和道路系统联系起来,以减轻对中心发展的压力,并使交通量更均匀地扩散到系统的各个部分。
但是这种模式只适合于经济发展良好的大城市运用,要形成一个综合的、质量好的、运输量大的公共交通系统,是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资金的投入。
在一些经济欠缺发达的城市里,要提供高成本道路和公共交通系统,以减轻交通阻塞问题,在财政上通常是不可能的。
低成本战略就是针对经济欠缺发达的城市提出的,其出发点是,对现有的道路交通设施和管理进行调整,而不是修建大量新的道路交通设施来满足新的要求。
低成本交通系统必须立足于普通道路,不能指望高费用的铁路和高速路。
这个战略的特点是有一个放射状路网,主要行驶公共汽车或电车;若干规模较小的次中心沿放射线布置;干道的主要功能是联系各次中心。
2.城市轨道交通发张战略与策划城市交通是保持城市活力最主要的基础设施,是城市生活的动脉,制约着城市经济的发展。
展望21世纪的城市交通事业,发展多层次、立体化、智能化的交通体系,将是城市建设发展中普遍追求的目标。
而发展大、中、低客运量相互匹配的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客运交通工具,将是大势所趋。
在前一阶段,我国许多大城市都纷纷策划修建大、中运量的地铁或轻轨交通项目。
近10年来,已有20多个大城市都不断投人大量人力和物力,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前期工作和可行性研究,但在项目选型、系统规模和建设标准等方面,都还存在着一定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计划修建轨道交通的城市将越来越多。
因此,怎样做好一个城市的轨道交通规划、编制原则和创造需求条件,以及一旦轨道交通项目按规划建成后,是否能有效发挥城市交通和市际交通的整体效益,是否能促进土地的有效开发利用,这些都是当前急待探索和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从历史角度来看,我国城市修建轨道交通系统的时间还很短,大多是从80年代以来才开始进行策划,而且在最初制定的总体交通规划之前是很少包含轨道交通网络的,有的城市甚至连综合交通规划也不够完善。
因此轨道交通规划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件新生事物。
而且我国很多城市对修建轨道交通项目的积极性很高,却总是缺乏周到的考虑和科学合理的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并且对现代化轨道交通的类型和特点认识也很不足,因而在选择轨道交通类型时主观片面。
按照最基本的条件,一个城市想要修建轨道交通,必须在人口达到50万人以上才可以考虑,可是对于中国这一个人口大国来看,这个数据并不大适用,再论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投资都很高昂,所以我国则规定人口在1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可以考虑修建轨道交通系统。
至于是地铁还是轻轨,或者两者相结合,则要看城市的经济实力和其他相关因素进行科学分析和科学评估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