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概论一、名词解释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二、辨析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三、问答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四、赏析题(共1小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第一章广播电视的产生和发展概况第一节广播一、一般认为,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向广大地区或一定的区域传送声像节目,通称为广播。
(1)分为声音广播、电视广播。
狭义的广播专指声音广播,电视则指电视广播。
(2)按照传输方式分:•1)通过无线电波传送节目的,称为无线广播或开路广播;•2)通过电缆或导线传送节目的,称为有线广播或闭路广播;•3)通过人造卫星作为转发站传送的,叫卫星广播;•4)通过因特网传送的,叫网上广播.(3)按照覆盖范围分为:•1)地方广播•2)全国广播•3)国际广播(4)按照技术标准分为:•1)模拟广播•2)数字广播二、广播电视的技术基础•电磁感应原理•电磁波的产生•无线电波的分类与传播光速(C)波长(λ)= ————频率(f)三、广播技术发明的标志性事件1、意大利的发明家马可尼和俄国的波波夫使无线电通讯进入实际运用阶段的科学家。
2、1924年,英国人贝尔德发明最原始的电视机。
1925年10月2日,电视诞生,贝尔德被称为“电视之父”,同年美国人斯福罗金演示了电子式电视。
四、广播电视与其他大宗传播媒介区分:广播电视:是电子媒介,其物质技术基础是电子技术设备,其信息载体是无线电波或导线,它不需要发行渠道,在广播电视信号的覆盖范围内,只要观众打开接收机,就可接受到广播电视节目,建立起媒介与受众的直接联系。
报刊书籍:作为纸质媒介,其物质技术基础是印刷技术设备,其信息载体是纸张,并通过一定的发行渠道被受众所获得。
电影:作为视听媒介,其物质技术基础是感光技术设备,其信息载体是胶片,并通过发行和放映渠道传递给受众。
第二节电视一、电视是活动图象及其伴音的电传输。
二、电视是传播媒介1、电视媒介的优点(1)传播速度快,服务范围广,受众面广。
(2)现场感强,感染力强。
(3)收看不受文化程度限制。
2、电视媒介的缺点(1)稍纵即逝,难以把握;线形传播。
(2)电视节目制作受时间、场地、设备的限制。
(3)电视节目的制作、传送、接收和保存的成本高。
三、广播电视的主要技术标准:1、无线电频率的使用与分配2、彩色电视的制式:NTSC、PAL、SECAM。
四、电视的传播过程:决策——制作——编播——传送——发射——传播——接受——反馈——决策五、影响电视发展因素:1、传播技术、传播事业发展的总体水平2、国家或地区的发达与开放程度3、影响观众的知识、感情、情趣、道德观念4、影响社会的价值观念5、影响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微妙而深刻的变化)第三节、广播电视的发展一、广播电视发展的史实•1、NBC(全国广播公司)•2、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3、ABC(美国广播公司)•4、CNN(Cable News Network)•5、Fox(福克斯电视网)•6、BBC(英国广播公司)•7、NHK(日本民间广播联盟)二、美国广电事业特点1、商业电视占主体2、竞争激烈是世界之最:三大网、有线台、卫星电视、民族台3、新闻频道之争CNNFOX NEWSMSNBC:NBC+微软CNBC:专业财经有线频道三、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概况(一)新中国成立前(1928—1949年)1、外国人创办广播2、北洋政府的官办广播3、国民党统治的广播事业4、人民广播事业(二)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北京新华广播电台正式定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成为中国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广播电台。
(三)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广播事业四、中国电视发展概况1、艰难创业时期(1958—1965年)2、曲折发展时期(1966—1978年)3、蓬勃发展时期(1979—1999年)五、台湾广播电视事业发展(一)地下电台状态1.萌芽:地下电台大多地处台南山区,设备简陋,内容分为新闻(政治)与医药广告。
2.勃兴:地下电台并不是台湾独有的现象,但是台湾地下电台的特殊之处在于电台经常发动民众直接从事抗争,与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发生冲突造成暴力冲突事件。
3.衰落:地下电台目前只能靠节目广告化、卖药或其他“副业”游走法律边缘,非法药品广告为主要项目。
(二)内容1.新闻类节目:新闻政治化、新闻娱乐化、新闻虚假化、反思新闻伦理2.服务类节目3.综艺节目六、香港广播电视事业发展(一)香港主要的电视机构• 1.亚洲电视有限公司第二章广播电视的发展规律传播工具的发展水平•广播电视的传播文化环境制约下的信息产生一、生产力是广播电视发展的基础(一)科学技术对广播电视发展起先导作用人类用于信息交流的传播媒介:人体媒介(人的感官)、技术媒介(物化的科技成果)(二)广播电视需要先进的管理•行政人事管理•生产管理•设备管理•技术管理•财务管理•产品管理(新闻、广告)(三)生产力中人的发展推动广播电视的发展1.生产力中人的发展有利于形成高质量的、作为广播电视产品消费者的受众,从而推动广播电视的发展。
2. 生产力中人的发展意味着广播电视从业人员更高的传播技能和劳动生产率。
(四)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广播电视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国民经济实力、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广告市场规模二、文化是广播电视发展的依据•广播电视传播,其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必然植根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之中。
(一)狭义的文化在广播电视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1. 公众文化素质与广播电视的发展关系(1)居民的文化程度是影响居民成为广播电视稳定受众的重要因素之一;(2)受众的文化程度取向和品味影响节目的编排制作;2.广播电视的发展需要有较高文化修养的传播者(1)传播者的文化修养在“把关”过程和节目制作中的影响;(2)广播电视需要文化底蕴丰厚的界面人物。
(二)广义文化在广播电视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1.文化本身对原有文化模式的维护,使广播电视不得不调整传播的内容和方式,以适应广播电视传播指向的文化圈的需要;2.文化传播的优势扩散原理告诉我们,优势文化有利于广播电视的发展;3.文化的圈层性使广播电视产生“窄播”和非群体化的发展态势。
三、媒介竞争是广播电视发展的动力对于商业化的媒介而言,争取更多受众接受自己的观点,进行宣传和扩大影响。
媒介竞争——争取受众的竞争(收视率、收听率)、广告额的竞争、商业利润的竞争四、受众是广播电视发展的支点第三章广播电视新闻第一节广播电视新闻概述一、定义广播新闻是利用广播手段对某些新近发生、发现、变动的有价值的事实的传播。
电视新闻是利用电视手段对某些新近发生、发现、变动的有价值的事实的传播。
二、内涵传播媒介利用电子技术和相关专业设备传送信息的一种传播工具,它的传播手段包括传播方式和传播符号。
传播时效时效是新闻价值的一个重要环节。
时间性过去时态和现在时态时新性和时宜性。
事实本源事实的两层含义:新闻本身与新闻意义传播意义五大功能:联系功能、监视功能、控制功能、教育功能与娱乐功能。
三、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特点四、广播电视新闻中的信息观和时效观(一)、信息传播的共同特点传播对象的广泛性传播顺序的制约性传播信息的多元性传播过程的参与性传播形态的及时性(二)、信息传播特点的具体体现1、新闻直播特点:●选题重大而多样●多角度,全方位的报道●丰富的背景材料的运用●先进技术的支持2、滚动播出特点●突发性新闻的后续报道●重大新闻的相关背景与深度补充●独家新闻的必要重复3、大新闻架构即以新闻为骨架,包括整点、半点新闻、深度报道和新闻评论专栏、大板块中的新闻话题、交通信息、经济信息,以及有关新闻和社会事务的谈话节目和其他服务性新闻,互相补充,共同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的广播电视节目结构样式(三)、信息传播特点表现的具体手段1、现场直播2、深度报道第二节广播电视节目的板块化一、定义与特点1、定义板块式广播电视节目指具有基本固定播出时段和周期,节目内容融合了新闻、信息、服务和文化娱乐等多种节目类型为一体,多采用主持人串联形式播出的大时段节目,亦称“杂志型节目”。
2、特点:●节目编排集中,时间长度基本固定●子栏目相互关联,形成了整体风格和特色●内容上具有多元性,多向性的特点。
兼容并蓄,含量丰富。
二、板块式节目内容的组合模式1、内容集约模式定义:多数受众在某一时段内希望获得的信息和普遍有兴趣的内容集中统一编排的板块式节目2、对象集约模式●按照节目的目标受众群的特殊需求来集中编排节目内容的模式,在编排方式上,采用板块式,在连续的一段时间内,安排具有相似观众诉求的一系列节目,将原先散杂的有关题材汇集在一起,产生集合效应。
目标受众具有明确的指向性,节目内容是为满足特定的受众的多层次多侧面的广泛需要。
3、混合模式以时段为标志,以多方面的内容来满足多方面的观众需求,介于内容和对象集约型之间的一种模式。
(非黄金时段)三、广播电视节目的编排方式:1.传统个体式节目编排:多个节目以简单线性顺序排列,而节目个体之间缺乏内在联系和联结标志。
2.传统及板块混合式编排:基于保持传统个体式节目编排的方式,同时划出部分时段用以开办板块式节目。
3.亚板块节目编排:播出时间划分为若干比较小的时间单位,再设置针对不同受众及不同内容的节目。
4.大板块式节目编排方式:广播电视播出时,按接受听众的收视习惯划分为若干个大的时间段。
四、确实节目编排的原则:1、提高黄金时段的收视率,并开发黄金时间段的收视率相结合。
(连贯性)2、满足普遍受众需求与特定观众需求相结合(明确的选择性,兴趣集中)3、节目播出合分结合,适度重播的原则。
第三节电视新闻节目变迁一.新闻电视化阶段1.口播新闻阶段:口播新闻是以播音员出画像为主,结合画外音,播报文字新闻稿的新闻报道形式。
2.影像新闻阶段:影像新闻采用电影摄像机在新闻事件现场拍摄画面,并结合文字稿配音合成,对新闻事实进行报道的方式,也是电影新闻纪录片的模仿。
3.电子录像阶段:电视新闻的突破性进展是电子采集技术ENG的发明和运用,摄录同步的特点。
二.新闻栏目化阶段1.定义:电视新闻栏目化,是将电视新闻节目分为多个专栏的编排方式和播出方式,将反映同一内容,同一类型的节目归为一栏,使它有固定的名称,标志,开始曲和时间长度并安排固定时间播出。
2.背景:(1)受众对广播电视信息需求不断增加的体现,根据不同的目标受众,层次和内容、性质和功能等因素划分固定的栏目,形成了广播电视新闻栏目群体。
(2)广播新闻制作管理专业化促进广播电视新闻的规范化,栏目化。
3.类别:(1)集纳型新闻栏目: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的汇编单位和划分形式,最常见的一种形式,通常是动态新闻的组合,能够最简洁,快捷地向观众报道最新的新闻事件。
(2)杂志型新闻节目:借鉴杂志的编排方法,将长短不一,表现形式各异的新闻稿件按栏目的宗旨加以取舍,有机地组合成一个定期定时的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