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间财政关系
三、分权型预算体制
• 指财力分配比例和收支划分相对倾斜于 地方的预算体制,特别是1994年后的分 税制。
– 地方预算成为一级预算主体,较好体现了 地方财政的责、权、利相结合。
– 以税种划分收入,多收多支,形成激励机 制。
– 体制有效期相对延长。
第四节 我国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一、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的主要内容
第十六章
政府间财政关系
第一节 财政管理体制的概念和内容
一、财政管理体制的概念
概念
1、广义:确定国家各级政权之间以 及国家与企事业单位之间财力支配权限的 根本制度。
2、狭义:即国家预算管理体制,指 全部财政资金如何分配于各级政权之间的 根本制度。
实质
国家各级政权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问 题。具体表现为两种关系:
事权
支出项目
收入项目
收支划分中一般将覆盖面广泛、数额大、
关系全局的归中央,将数额较小、与地方 经济密切相关的归地方。
(三)各级财政之间收支联系方式
• 收支联系方式是指各级财政核定的收入 与安排的支出之间是否存在联系。
– 收支挂钩,多收多支、少收少支。(可调 动地方发展经济、增收节支的积极性)
职能必须要有相应的财力做保证。
(二)公共产品的层次性决定了分级财政体制 的必要性。
公共产品
全国性公共产品 地方性公共产品
• 与地方政府相比,中央政府不能更准确地了解该 地区居民对一定地方性公共产品的偏好程度。
• 中央政府同时面对多个地区,而不同地区居民对 一定公共产品的需求偏好常常是有差别的。
P0:公共产品提供的
级包干
• 1988—1993:财政大包干
总结:
统收统支型体制、集权主导型体制、分权 型体制
一、统收统支型体制 该体制的四个要素。最典型的是1950年的 “收支两条线”
– 优点:中央是唯一的分配主体,实现了经济资 源的集中安排使用。
– 缺点:不利于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 利于形成最大合力。
– 只适用于特殊时期--战时经济、严重通胀、 比例严重失调
P
成本
二区的超
D1:一区的需求曲线; 额消费
Q1满足一区
P0
D2 :二区的需求曲线;
Q2满足二区
Q3:中央政府提供公 共产品的数量
一区的效 率损失
D2
D1
Q2 Q3 Q1
Q
(三)财政职能的层次性
• 资源配置职能 ——地方财政履行
• 收入分配职能 ——中央财政履行
• 稳定经济职能 ——中央财政履行
第三节 我国预算管理体制的沿革
• 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是以各级政权之间事权划 分结构为依据,根据不同税种的不同特性,将 其分别划归不同财政级次,确定不同政权间财 政分配关系的财政管理体制。
支出范围的确定 收入的划分:中央固定收入、地方固定收入、
中央地方共享收入 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 原体制中央补助、地方上解及有关结算事项的
二、集权主导型体制
• 中央统一领导,全部财政资金的绝大部 分由中央财政支配。(1980年以前)
• 地方分级管理,地方不构成一级独立的 预算主体,只有很少一部分财力。
• 中央对地方下达收入指标和核定支出范 围,收大于支的部分上解中央,支大于 收的中央补助。
• 体制有效期较短。
• 体制优缺点和统收统支体制相同。
财政收支范围 收支联系方式
办法适用期限
(一)财力分配比例
• 财力分配即全部财政资金如何分配于各 级政权之间(中央与地方)。这是预算 体制中最基本的问题。
– 比例确定的原则是财权与事权相统一。 – 中央财政在财力分配中应占主导地位。
(二)财政收支范围
• 财政收支范围是指如何确定哪些收入和 支出归中央,哪些收入和支出归地方的 问题。
处理
二、分税制运行中的一些调整
(一)共享收入中的证券交易税由于没有开征,在体制实 践中仅对证券交易的印花税做共享处理
• (二)从2002年起,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实行中央 财政与地方财政按比例分享,主要内容是:
• 1.分享范围。 • 2.分享比例。 • 3.计算基数。 • 4.资金使用方向。 • (三)出口退税改革。 • (四)从1997年11月起金融保险业营业税的税率由5%提
1、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2、“条条”与“块块”的关系
二、我国国家财政的管理级次
中央预算
国 家 预 算 地方预算
财政体系的 基础地位
财政体系的主导 地位
省(自治区、直辖市)预算 市(含区市、自治州)预算
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旗)预算 乡(民族乡、镇)预算
三、预算管理体制的内容构成
财力分配比例
内容要素:
第二节 财政分权理论
• 一、西方财政分权理论 • (一)马斯格雷夫的分权理论 • (二)斯蒂格勒的最优分权理论 • (三)奥茨的分权理论 • (四)布坎南的分权“俱乐部”理论
二、构建分级财政管理体制的理论依据
(一)国家结构的层次性决定了分级财政体制 的必要性。
• 只靠中央政权机构无法履行国家的全部职责, 国家必须划分若干行政区域,各级政府履行
• 1950—1951:高度集中,统收统支 • 1951—1957:划分收支,分级管理 • 1958:以收定支,五年不变 • 1959—1970:总额分成,一年一变 • 1971—1973:定收定支,收支包干,保证上
缴,结余留用,一年一变
• 1974—1975:收入固定比例留成,支出包干
• 1976—1979:总额分成,一年一变 • 1980—1984:划分收支,分级包干 • 1985—1988: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
高到8%,所增加的收入归中央财政,2001年起分3年把金 融税制的基本成效和缺陷
• (一)基本成效 • 分税制体制以事权分割为依据,以税种
划分收入的分税制体制,规范了中央与 地方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关系。 • 地方各级政府理财思路明显转变,有效 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 。 • 促进了财政总体财力和中央财政的宏观 调控能力的提高。
– 收支之间无联系。收入组织状况对实现的 支出没有制约作用。(抑制地方发展经济、 扩充财源的积极性)
(四)分配办法的适用期限
• 适用期限是指体制有效期限的长短。
– 过于频繁(一年一变) ,不利于地方财 政理财积极性和瞻前顾后统筹安排本地 经济的发展。
– 相对稳定一定时间(3-5年),有利于 地方财政对资金的统筹安排和财源的培 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