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与日本的产业内贸易分析

中国与日本的产业内贸易分析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国际经济学界产生了一种新理论。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国与国、劳动生产率差别较大的和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

产业内贸易理论,主要针对国际贸易大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并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现象。

产业内贸易理论,有其理论的假设前提、相应的理论解释。

对产品的同质性、异质性与产业内贸易现象进行解释,并提出了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方式。

概念从产品内容上看,可以把国际贸易分成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国家进口和出口的产品属于不同的产业部门,比如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制成品,这种国际贸易称为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另外一种被称为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也就是一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型的制成品,因此这种贸易通常也被称为双向贸易(two way trade)或重叠贸易(over-lap trade)。

产业内贸易理论中所指的产业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生产投入要素相近,二是产品在用途上可以相互替代。

符合上述条件的产品可以分为两类:同质产品和异质产品,也称作相同产品或差异产品。

(1)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同质产品或相同产品是指产品间可以完全相互替代,也就是说产品有很高的需求交叉弹性,消费者对这类产品的消费偏好完全一样。

这类产品的贸易形式,通常都属于产业间贸易,但由于市场区位、市场时间等的不同,也会发生产业内贸易。

①两国边境大宗产品的交叉型产业内贸易。

在矿石、钢铁、木材和玻璃等建筑材料等大宗交易产品当中,运输费用占据了总成本中的很大一部分。

②季节性贸易。

有些产品的生产和市场需求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因此国家为了满足国内需求矛盾也会形成产业内贸易,例如,欧洲一些国家之间为了相互解决用电高峰期而进行的电力“削峰填谷”的进出口。

另外,一些果蔬的季节性进出口也属于此类。

③大量的转口贸易。

转口贸易中,转口国的进口项目和出口项目中就出现了同类产品,在统计上构成了产业内贸易。

④相互倾销。

不同国家生产同样产品的企业,为了占领更多的市场,有可能在竞争对手的市场上倾销自己的产品,从而形成产业内贸易。

⑤政府的外贸政策。

如果一个国家政府在对外贸易政策中实行出口退税、进口优惠时,国内企业为了与进口商品竞争,就不得不以出口得到出口退税,然后再进口以享受进口优惠,这样一来就产生了产业内贸易。

⑥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

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intra-firm trade)也称为公司内贸易,指的是在母公司与子公司或者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产生的国际贸易。

由于统计上常常将零部件、中间产品以及加工产品都视为同样的产品,因此,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也会形成产业内贸易。

(2)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差异产品又可以分成三种:水平差异产品、技术差异产品和垂直差异产品。

不同类型的差异产品引起的产业内贸易也不相同,分别为水平差异产业内贸易、技术差异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差异产业内贸易。

①水平差异产业内贸易。

水平差异是指由同类产品相同属性的不同组合而产生的差异。

烟草、服装及化妆品等行业普遍存在着这类差异。

②技术差异产业内贸易。

技术差异是指由于技术水平提高所带来的差异,也就是新产品的出现带来的差异。

从技术的产品角度看,是产品的生命周期导致了产业内贸易的产生。

技术先进的国家不断地开发新产品,技术后进的国家则主要生产那些技术已经成熟的产品,因此,在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同类产品间产生了产业内贸易。

③垂直差异产业内贸易。

垂直差异就是产品在质量上的差异。

汽车行业中普遍地存在着这种差异。

为了占领市场,人们需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但是,一个国家的消费者不能全部追求昂贵的高质量产品,而是因个人收入的差异存在不同的消费者需要不同档次的产品。

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高收入水平的国家就有可能进口中低档产品来满足国内低收入阶层的需求;同样,中低收入水平的国家也可能进口高档产品满足国内高收入阶层的需求,从而产生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指数:是用来测度一个产业的产业内贸易程度的指数。

这一指数的计算公式为:T=1-|X-M|/(X+M)式中:X和M分别表示某一特定产业或某一类商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并且对X-M取绝对值。

T的取值范围为0到1。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是:理论分析基本是从静态出发进行分析的;分析不以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市场,而以非完全竞争市场为前提(过去的贸易理论的前提大多为完全竞争市场);经济中具有规模收益;在分析中要考虑需求不相同与相同的情况。

从这些假设前提可以看出,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出发点与其他贸易理论是相当不同的。

(1)产品差异论同类产品是那些消费上能够互相替代、生产上投入相近或相似的生产要素的产品,它包括同质产品与差异产品。

同质产品是指性质完全一致因而能够完全相互替代的产品,如同样的水果、砖等。

这类商品在一般情况下大多属于产业间贸易的对象,但由于市场区位不同,市场时间不同等,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产业内贸易现象。

产品的差异性或差异产品是指从实物形态上看,产品的品质、性能、造型、设计、规格、商标及包装等方面的差异。

①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国际贸易中出现同质产品的买卖,往往来自如下原因:第一,许多原材料(如黄沙、水泥等)单位价值低而运输成本相对很高,消费者应该尽可能靠近原料供应地来获得它们。

所以一国可能同时进口和出口大宗原材料。

例如,中国在东北出口水泥而在华南进口水泥便属于这种情况。

第二,一些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香港)大量开展转口贸易和再出口贸易,其许多进出口商品的形式自然基本不变。

这时同类产品将同时反映在转口国的进口项目与出口项目中,便会形成统计上的产业内贸易。

第三,由于一些产品(如水果、蔬菜)具有季节性特点,一个国家会有时进口而有时出口这类商品。

如欧洲一些国家之间为了“削峰填谷”而形成的电力进出口。

第四,政府干预产生的价格扭曲,尤其是相互倾销,会使一国在进口的同时,为了占领其他国家的市场而出口同种产品,从而形成产业内贸易。

另外在存在出口退税、进口优惠时,国内企业为了与进口货物竞争,就不得不出口以得到退税,再进口以享受进口优惠,造成产业内贸易。

第五,出于经济合作或特殊技术条件的需要,有些国家也进行某些同质产品的交易。

如各国银行业、保险业走出去引进来的情况。

例如,中国吸引外国银行在华投资,却又在世界其他国家投资建立分行。

第六,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也会形成产业内贸易,因为同种商品的产品与中间产品和零部件大都归入同组产品,因而形成产业内贸易。

这些同质产品贸易只要加入运输成本等一类因素的分析,都仍然能用赫一俄学说加以说明。

因此,差异产品贸易分析是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②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资料表明,大多数的产业内贸易发生在差异化产品之间。

在制造业中,产业内贸易商品明显偏高的是机械、药品和运输工具。

属于同一产品大类的差异化产品在现代经济中有着很高的占有率。

在汽车产业,福特不同于本田、丰田或是雪佛兰。

因此,在用一大类的不同品种的产品之间,也会发生双向的贸易流动。

国际产品差异性是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基础,这体现在产品的水平差异、技术差异和垂直差异等三方面:a.水平差异是指产品特征组合方式的差异。

在一组产品中,所有的产品都具有某些共同的本质性特征,即核心特征,这些特征不同的组合方式决定了产品的差异性,同差异内部一系列不同规格的产品中可以看出水平差异的存在。

如烟草、香水、化妆品、服装等。

这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大多与消费者偏好的差异有关。

差异产品在牌号、规格、服务等特点上的不同,也正是由于差异产品的这种不完全可替代性使得人们对同类产品也产生了不同需求。

在人们日益追求生活质量的时代里,在科技进步的作用下,厂商能够提供的差异产品日益繁多,但一国国内厂商很难满足国内消费者的所有需求。

如果一国消费者对外国产品的某种特色产生了需求,它就可能出口和进口同类产品。

b.技术差异是指新产品出现带来的差异,处于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同类产品(如不同档次的家用电器)在不同类型国家进行生产,继而进行进出口贸易,便会产生产业内贸易。

我们在本章第一节讲到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中提到美、欧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例子中,如果欧洲开始生产该新产品,与美国生产的该产品形成差异,那么在整个周期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欧美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或是欧洲从美国进口同时向发展中国家出口的贸易现象。

c.垂直差异是指产品质量方面的差异,为了占领市场,人们需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而一个国家的消费者,不能全部都追求昂贵的高质量产品,因此,在出口高质量产品的同时往往也会从其他国家进口一些中低质量的同类产品,从而产生产业内贸易。

在需求偏好相似论中,我们讲到一国厂商会生产其国内具有代表性需求的产品,那么处于该国国内的需求结构两端的产品就可能会通过进口来解决。

以上三类情况,都有着从供给看存在的规模经济,从需求看存在的需求偏好方面的重叠。

当然我们也注意到,基于产品差异的产业内贸易是建立在不完全竞争的基础上的(传统贸易理论一般都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2)规模经济论大规模的生产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交通运输及通讯设施等良好环境,提高厂房、设备的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20世纪70年代,格雷和戴维斯等人对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进行了实证研究,从中发现,产业内贸易主要发生在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产生的原因是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是因为,一方面,规模经济导致了各国产业内专业化的产生,从而使得以产业内专业化为基础的产业内贸易得以迅速发展;另一个方面,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正是由于规模经济的作用,使得生产同类产品的众多企业优胜劣汰,最后由一个或少数几个大型厂家垄断了某种产品的生产,这些企业逐渐成为出口商。

①内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一般情况下,内部规模经济的实现依赖于一个产业或行业内的厂商自身规模的扩大赫产出的增加。

一个国家享有规模经济的优势,它的成本就是随着产量增加而减少,从而得到了生产的优势。

这样它的产品在贸易活动中的竞争能力必然大大提高,占据贸易优势,取得贸易利益。

具体来说,我们假设在参与国际贸易以前,垄断竞争企业面对的只是国内的需求,需求量有限。

参与国际贸易后,外国需求增加,从而总需求增加,企业的生产相应扩张。

在短期内,需求的突然扩张使得企业的平均成本比产品价格下降得更快,形成超额利润。

超额利润会吸引更多的国内企业进入该行业。

新进入的企业生产的产品对原有企业的产品具有很大的替代性,使得市场对原有企业的需求下降,所以长期内超额利润消失。

不过,由于企业在贸易后面对更富有弹性的需求,使得其获得了更低的长期平均成本,从而获得了比较优势,形成贸易发生的基础。

可见规模经济既是贸易形成的基础,同时贸易也推动规模经济的实现。

在规模经济较为重要的产业,国际贸易可以使消费者享受到比封闭经济条件下更多种类的产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