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1.杂剧“杂剧”的名称,约始见于晚唐时期。
构成杂剧体制的要素:楔子、折、宾白、曲调。
“杂剧”最初是一个总的、概括的名称,包括各种各样的戏、杂戏。
宋、金两代也都有杂剧,但仍然不是纯粹的戏剧。
到了元代,在前代歌舞剧、滑稽剧和说唱文艺的基础上,发展为真正、纯粹而成熟的戏剧。
于是沿用了“杂剧”这个名称,并用它明确地专指这种正式戏剧。
2.散曲(包括散曲的体制)散曲,是产生于宋、金而兴盛于元、明时代的一种合乐歌唱的新兴诗体。
在元代称为词、“乐府”或“今乐府”。
散曲体制含小令和套数。
小令,又名“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
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最基本的特征。
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
套数,将同一宫调中的多种曲调按一定的顺序连缀而成,有头有尾,首尾贯通。
3.历史演义历史演义,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朝代兴亡更替的历史题材编排、敷演为生动曲折而带有道德伦理意味的故事,以满足大众了解历史的需要。
4.神魔小说所谓神魔小说是明代后期在通俗小说领域中兴起的一类小说,它是在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思想主导下,接受了古代神话、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宋元说经话本和“灵怪”、“妖术”、“神仙”等小说话本的影响,吸取了道家仙话、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养料后产生的。
它与讲究“真”与“正”的历史演义、英雄传奇不同,其主要特征是尚“奇”贵“幻”,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比附性地编织了神怪形象系列,并将一些零散、片段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
在这类小说中,以《西游记》为代表。
5.英雄传奇6.世情小说明中期以来,描写世俗人情的长篇小说。
其特点是内容世俗化、语言通俗化,《金瓶梅》被看做是世情小说的开山之作。
7.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形式。
其特点是分回标目、分章叙事、情节繁复、内容通俗、语言晓畅、文备众体、模拟说话艺术等。
章回小说是从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保存了话本的某些特点,如开头的开场诗和结尾的散场诗,但有所发展,艺术上更加成熟。
代表作有《三国演义》《水浒传》等。
8.台阁体永乐年间开始“台阁体”开始充斥文坛,维持了将近百年,以三杨(杨士奇、杨溥、杨荣)为代表。
特点: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号称雍容典雅,词气安闲。
9.茶陵派成化弘治年间,湖南茶陵人李东阳为首。
冲击“台阁体”诗风,提出复古主张“诗学汉唐”。
但是从音调法度着手,没有抓住冲击台阁体的关键,流于了形式。
10.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思想⑴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
主张:a、“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提倡读古书,增长知识学问,开阔心胸眼界。
B、对于文学的认识,“真诗在民间”。
影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走上了盲目尊古的道路,只是重视法度格调“守古而尺尺寸寸之”⑵后七子:王世贞、李攀龙、谢臻、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与前七子一脉相承,主张复古。
主张:“才思格调”说,才思,通过学习古代的知识习得,格调,即法度。
“思即才之用,调即思之境,格即调之界”讲法度才思11.竟陵派接受了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但是更多的是乞灵于古人,向古人学习,以自己精神为主体,去求古人精神之所在。
认为古人的精神不是“滞者,熟者,木者,陋者”,而是“幽情单绪”“孤行”“孤旨”,脱离了现实生活内容,追求一种“幽深孤峭”的艺术风格,这是看到了公安派的流弊、俚俗、浅露、轻率,而做出的反应。
代表人物:锺惺、谭元春12.童心说是明代末期杰出思想家李贽的一篇散文,他在文中提出了“童心”的文学观念。
“童心”就是真心,“一念之本心”,实际上只是表达个体的真实感受与真实愿望的“私心”,是真心与真人得以成立的依据。
李贽将认知的是非标准归结为童心。
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
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13.格调说格调之“格”指诗歌体制上的规格法度,“调”指诗歌的声调韵律。
沈德潜论诗以唐人为楷式,推崇李、杜那种具有雄健豪壮风格音调的诗作,但与复古派不同的是,他强调以温柔敦厚为诗歌的最高准则。
14.性灵说首先,出于李贽的“童心说”,它和“理”“闻见知识”(社会即存的行为准则,思维习惯)处于对立的地位。
其次,明确提出了人的欲望的流露和表现,“任情而发,尚能通于人之喜怒哀乐嗜好情欲”再次,意味着独特的个性表现。
不能没有强有力的人格精神,把诗的“个性”放在诗的“完美”之上。
主要反对前后七子以“拟古”为“复古”15.三言二拍“三言”的编著者冯梦龙,“三言”即《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
“二拍”的编著者凌濛初,“二拍”即《初刻拍案惊奇》与《二刻拍案惊奇》。
二、简论1.元杂剧的代表作品关汉卿《窦娥冤》、2.元散曲的体质?与词的区别?体制:散曲的主要体制有两种:小令和套数,除此还有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
①小令,是独立的只曲,是散曲的基本单位,主要是由民间的小曲变化而来,当时称为“叶儿”或者“街市小令”,他是用不同的曲调写成的。
②如果内容复杂,一支小令意犹未尽,可以把同一宫调里经常连唱的两三支曲调连在一起填写,称为“带过曲”。
③套数,由几支或者更多宫调相同的支曲连缀而成的组曲。
套数有鲜明的特征:表明该套曲子属于何宫何调,一个套数的所有曲子必须押一个韵,套数的结尾一般有尾声,表示全套音乐的告终。
区别:①散曲句子长短更为不齐。
②散曲可以增加衬字,使散曲变成了生动活泼的口语文字。
但是不能加在句末。
③用韵方面,散曲没有入声。
一韵到底。
而且用较密有的甚至一句一韵。
④诗词都力避字句的重复,尤其忌讳重韵。
但是散曲却以此见长。
3.《窦娥冤》的三桩誓愿三桩誓愿:一要刀过头落,一腔热血全溅在白练上;二要天降大雪,遮盖她的尸体;三要让楚州大旱三年。
4.《西厢记》的主题叙述书生张生游学蒲州,与寄居普救寺的崔相国之女莺莺相恋,后入京赴试,将她遗弃。
王实甫改写了这个始乱终弃的悲剧,让张生与莺莺相互爱慕,为争取爱情自由,在婢女红娘的热情帮助下,共同向崔老夫人进行斗争,最后相偕出走。
剧中对青年男女幽会、私奔行为的大胆描绘,以及剧终时愿“天下有情人终成了眷属”的祝福,都明确宣告了自主婚姻的合法性,尽管它仍属于才子佳人式的一见钟情。
5.《三国演义》的主题由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
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0年的历史风云。
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拥刘反曹、仁政思想、忠义观念6.《三国演义》的军事描写艺术①在描写战争的进程中,刻画了很多栩栩如生的人物。
EG曹操、张飞②体现了谋略的综合应用③反映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所造成的战争,也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性。
7.《三国演义》的拥刘反曹内涵“拥刘反曹”既有拥护仁君仁政、反对暴君的人民性,又有不满异族统治、要求“还有大汉”的民族性,同时还有某些封建正统的陈腐糟粕。
《三国演义》“拥刘反曹”,其实质就是拥护仁君仁政,反对暴君暴政,代表的是广大人民对于政治、政治家的选择。
8.《水浒传》的主题通过描写宋江领导的农名起义的发生、发展直至最后失败的全过程,写出了农民起义的深刻的社会原因。
有力地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阶级的罪恶,成功塑造了一大批起义英雄的生动形象,歌颂了他们勇于反抗的叛逆精神。
9.“水浒”解题“水浒”字面的意思是水边,指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山东梁山泊。
另外《诗经》中有“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的句子,记载了周太王率领部族迁徙的事情。
王利器与罗尔纲不约而同指出[8]用水浒做书名,是将宋江等的聚义和周朝的兴起作类比,证明原作者肯定起义英雄们反抗统治的精神。
10.《水浒传》主要人物形象分析①鲁智深:嫉恶如仇、侠肝义胆、粗中有细、勇而有谋、豁达明理②林冲:武艺高强、勇而有谋,但为人安分守己、循规蹈矩,是上层人物被迫造反的典型③武松:崇尚忠义、勇而有谋、有仇必复、有恩必报,是下层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
11.《西游记》主题《西游记》通过神话的形式,表现了丰富的社会内容,曲折地反映出现实的社会矛盾,表现了人民群众惩恶扬善的愿望和要求。
作者通过书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描写,歌颂了正义、无畏和勇敢的精神,鞭笞了黑暗、邪恶势力,劝诫人们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2.《西游记》与心经心经全名《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西游记中唯一全文出现的佛法经文。
因为西游记的广泛流布,这部心经也得以家喻户晓。
般若波罗蜜(般若即智慧,波罗蜜意为“到彼岸”,即度),是大乘佛法六度之一,也是六度之中最重要的一个。
因为其他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要靠智慧来指引,否则容易误入歧途。
文中称心经为“修真之总经,作佛之会门”,决然不虚。
13.《西游记》的艺术特色①运用浪漫主义手法,翱翔着无比丰富的想象的翅膀,描绘了一个色彩缤纷、神奇瑰丽的幻想世界,创造了一系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成功地塑造了孙悟空这个超凡入圣的理想化的英雄形象。
在奇幻世界中曲折地反映出世态人情和世俗情怀,表现了鲜活的人间智慧,具有丰满的现实血肉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②《西游记》的艺术特色,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一是幻,一是趣;而不是一般的幻,是奇幻,不是一般的趣,是奇趣。
《西游记》的奇趣,跟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相辉映。
孙悟空豪爽、乐观的喜剧性格;滑稽谐趣却憨厚朴实的猪八戒形象。
他们幽默诙谐,机趣横生的对话使文章增色不少。
人物的性格常常通过富于揩趣的对话得到生动的表现,这也是《西游记》充满奇趣的又一大特点。
在人物描写上将神性、人性和自然性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也是造成《西游记》奇趣的重要原因。
所谓神性,就是指形象的幻想性;所谓人性,就是指形象的社会性;所谓自然性,就是指所具有的动物属性。
《西游记》展现了一个神化了的动物世界,同时又熔铸进社会生活的内容。
简版:①神奇瑰丽的幻想世界。
②神、人和动物三位一体的形象塑造。
③串字形的艺术结构。
④滑稽诙谐的艺术风格。
⑤通俗明快、细腻流畅、幽默讽刺的语言。
14.明代前后七子的文学贡献与消极影响分别是文学贡献:①真正冲击了充斥文坛百年之久的“台阁体”②促进加深了对文学本质的探讨和认识。
“真情”“有真我而后有真诗”,但是也陷入了拟古的圈子。
消极影响;(1)重形式,轻内容,复古重体格声调、以再现汉魏盛唐文学风貌为目标,因此也被人称为“形式上的复古”。
对于人生诸问题缺乏深入的理性思考,显得相对保守。
(2)他们的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存在着距离,真实的诗歌创作拟古蹈袭痕迹明显,甚至于发展到七子走向了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