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训练17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训练17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训练
(一)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

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恐已暮.矣()(2)盲臣安.敢戏其君乎()(3)臣闻.之()(4)善.哉()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臣闻之B.如日出之光
C.驱之别院D.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译文:
4.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一)师旷论学
1.(1)晚(2)怎么 (3)听说 (4)好 2.B
3.少年好学,就像初升太阳的光芒;壮年好学,好像中午太阳的光
辉;老年好学,仿佛点燃的蜡烛的光亮。

4.学无止境,什么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

(二)欧阳修论作文
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云:“无它术,
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
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

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4分)
① 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 ②惟勤读书而多为.
之( ) ③自工..( ) ④疵病..
不必待人指摘( ) 2、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4分)
①学而时习之( )
② 乘间以文字问之( )
③勤读书而多为之()
④多作自能见之()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
4、欧阳修认为写好作文的诀窍是什么?(4分)
(二)
1、①曾经②写③精,妙④小毛病
2、①指代学过的知识②他,指欧阳修③文字、文章④疵病,文章缺点
3、没有其他办法,只有勤奋读书并且多动笔,自然就会写好。

4、唯勤读书而多为之(多读书多写作)
(三)曾子杀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
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文言词。

(1)女.还()(2)妻适.市来()
(3)特于婴儿戏耳.()(4)婴儿非与戏.也()
2.下列句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其子随之而泣B.曾子欲捕彘杀之
C.妻止之D.曾子之妻之市
3.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译文:
4.这则寓言说明的道理是什么?
答:
(三)曾子杀彘
1.(1)同“汝”,你(2)去,往回(3)罢了(4)开玩笑2.D
3.现在你欺骗他,这就是教儿子欺骗呵。

母亲欺骗儿子,儿子自然不信任自己的母亲,不能以此作为一种教育。

4.教育人要言必信、行必果。

(意思对即可)
(四)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1)“何不试之以足?”(2)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而置之其坐通(2)反归取之通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先自度其足.何不试之以足.B.宁信.度无自信.也C.郑人有且置履.者遂不得履.D.先自度.其足吾忘持度.
3.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意义。

(1)反归取之()(2)何不试之以足()
(3)至之市而忘操之()()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并用括号补出省略的内容。

(1)译文
(2)译文:
5.为什么这位郑人会“宁可相信尺码而不愿相信自己的脚”?答:
(四)郑人买履
1.(1)坐-座(2)反-返2.D
3.(1)尺码(2)履(3)到、往;尺码
4.(1)(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试它呢?
(2)(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啊。

5.因为他是因循守旧的教条主义者。

(言之成理即可)
(五)自护其短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

席上啖菱,并壳入口。

或曰:“啖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

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14分)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4分)
①席上啖.菱()②或.曰()
③啖菱须去.壳()④欲.以清热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作“因为”解释的一句是(4分)()
A、欲以清热也。

B、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C、以土砾凸者为丘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
4、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4分(五)自护其短
1、①吃②有人③剥掉④想要
2、B
3、前山、后山,什么地方没有!
4、不要不懂装懂、强不知以为知,否则会闹出笑话。

(六)
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

”其弟争曰:“宜燔。

”竞斗而讼于社伯。

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

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1、解释加点的词。

(1)将援.引射之( ) (2)宜.燔( )
(3)烹.燔半焉( ) (4)已而索.雁( )
2、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已而索雁,则凌空远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
3、本文涉及几个人物?谁的观点正确?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六)
1、牵引应当烧寻找
2、过了一会儿去寻找雁,而那雁已向高空飞远。

3、三个人都不正确。

因为办事要抓住时机,不能为无为的争论而贻
误战机。

(七)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2分)
①兔走.触株()②因释.其耒而守株()
③冀.复得兔()④而身.为宋国笑()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为人谋而不忠乎
C、始悟为山市
D、此何遽不为福乎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分)
4、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3分)
(七)守株待兔
1.(1)跑(2)放下(3)希望(4)自己
2.A 3、兔子是不会再得到了,自己却被宋国人所耻笑。

4.因为“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只是一个偶然现象。

参考译文:
(一)师旷论学
晋平公对师旷说:“我今年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认为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把蜡烛点燃呢?”
平公说:“哪里有作为臣子的人来戏弄君主的呢?”
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就如同在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中年时喜好学习,就像在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热烈);晚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就像把蜡烛点燃行走一样。

点上蜡烛再走路和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
平公说:“说得好!”
(二)曾子杀彘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他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

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

”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去杀。

她就劝止说:“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

”曾子说:“妻子,可不能跟他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

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实现教育的方法。

”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

(二)郑人买履
有一个想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码,把它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

到了集市后,他忘记带量好的尺码。

拿到了鞋子,才说:“我忘记了带量好的尺码。

”于是返回去取尺码。

等到他返回来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卖鞋的也走了,他最终没买到鞋。

有人问:“你为何不用脚试试呢?”他说:“我宁愿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三)守株待兔
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

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

于是,那个农民便放下他
的犁耙,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

野兔没有再获得,而他自己也成了宋国人的笑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