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教案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教案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通史概要:
本专题主要叙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为其它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列宁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结果、意义;苏联成立;苏联第一部宪法生效;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斯大林时期):1925年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决定把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1927年召开的联共(布)十五大通过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方针。

斯大林模式形成标志:1936年苏维埃八大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

特点: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

经济方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评价:与当时苏联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在二三十年代使苏联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有严重缺点和弊端,阻碍苏联国民经济发展和政体改革。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时期):赫鲁晓夫改革时间、内容、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时间、概况;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方式,改革的后果;苏联解体的经过: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背景、实质、结果)→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阿拉木图宣言》(标志苏联完全解体)。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课标要求: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简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意义。

分析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说明新经济政策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

(2)过程与方法:阅读列宁《论粮食税》、《列宁全集》等历史文献,学习用历史材料说明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列宁为首苏维埃政权克服种种严峻困难巩固新政权的事实,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通过了解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出有益探索的事实,坚持求真、务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教学课时: 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实施前的时代背景、实施政策的目的、内容和意义。

难点: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从这种转变中,能得到哪些经验?
教学建议:
①在学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时,可以采用这种表格的对比方法,使你更
农业生产情况》和《1913年——1926年苏俄的工业生产情况》,并从网络或有关书籍中补充一些资料,说明苏俄在1913年——1925年发生经济发生哪些变化和变化的原因。

从个人的探究中,你能得出哪些经济发展中规律性的东西。

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小习作。

③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可以通过组织辩论赛的形式来实现。

辩论赛活动题目: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是否背离了社会主义性质?
活动方式:小组分工的形式进行收集资料
作品呈现方式:辩论赛:正方:背离了社会主义性质;反方:没有背离社会主义性质。

④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精髓在实践中的反映:它找到了一条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道路;社会主义思想也必须与时俱进;社会主义必须解放生产力等。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课标要求: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斯大林模式建立的背景及其在经济方面、政治方面、思想方面、文化领域的主要表现,全面评价其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围绕斯大林模式建立的背景、特点、作用、严重的弊端及以影响等展开讨论,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历史问题。

学会归纳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评价斯大林模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设失误的分析,认识到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历史教训,树立改革和创新意识。

教学课时: 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斯大林时期的经济建设情况和在经济建设中逐步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

难点: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全面正确地评价斯大林和斯大林模式。

从斯大林模式对东欧和中国经济建设的影响,学会用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认识到各国应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经济建设。

教学建议:
①课前思考:什么叫“斯大林模式”?这种模式有哪些优缺点?这种模式对中国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②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和认识:从积极的方面看,斯大林模式是一种社会主义实践形式的初步尝试,它的形成,是一种历史选择,斯大林模式是社会主义在苏联特定历史条件下发展的产物,有着历史的合理性和局限性;斯大林模式对保证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以及战后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增强,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从消极的方面看,由于这种模式的经济体制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不断下降;党的干部和机关特殊化和官僚化日趋严重,越来越脱离群众;最为严重的是斯大林在长达30年的执政时期,为维护他的社会主义模式,培植了一个比较牢固的“左”的、僵化的教条主义思想基础,这为苏联以后的改革增加了极大的难度。

③培养探究学习能力的养成,撰写一篇关于对斯大林模式评价和认识的小论文。

可联系斯大林模式对新中国建济建设的影响去探讨,如:斯大林模式产生的背景、特征、内容、作用、弊端以及对中国的影响等;题目自拟,字数1000字左右,在撰写论文时,要求学生注明引文出处、资料来源、收集资料的方法等,以培育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避免学生大规模抄袭现象发生。

④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开一个以斯大林模式为题目的论文研讨会,学生在研讨会交流自己的论文,老师参与交流,以便能更深刻的理解斯大林模式。

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课标要求: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列表等方法归纳和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结合苏联和中国改革的情况,开展讨论,谈谈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阅读恩格斯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等历史材料,理解历史材料,并运用它来说明论证自己的观点。

通过这种学习过程,能够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能够简述苏联解体的经过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苏联改革经验教训的学习和总结,坚定社会主义改革的信心,树立求真、务实和改革创新的意识。

通过对苏联从一个超级大国到走向解体原因的探讨,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

教学课时: 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苏联解体的经过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难点: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苏联解体的经过,认识社会主义
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通过探究性学习和社会调查,能够清晰认识苏联的解体并不代表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并总结我们中国应该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教学建议:
1、课前思考:到20世纪50年代时,斯大林模式是否仍然有其优越性呢?导入新课。

讲清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使学生对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2、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戈尔巴乔夫背离了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导致苏联解体。

3、苏联的解体只能看作是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已经僵化而又长时期改革所导致的失败,而决不是整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苏联解体的教训说明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的重要性,说明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导向的重要性。

4、培养探究学习能力的养成,组织小组讨论: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为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哪些经验教训?(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学生围绕这个主题去搜集材料,形成自己的观点。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在全班讨论会上对讨论主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谈谈自己是如何找到这些材料和得出结论的,与同学分享和接受同学的批评。

教师就学生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做出总结)
5、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要求学生开展社会调查:走访一家国营企业,了解过去斯大林模式对当时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现在企业的经济发展有了哪些新特点?情况如何?谈谈你的感想,写一个调查报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