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章 刑事诉讼法概述

第1章 刑事诉讼法概述


案例一


专案组传讯了杜培武,但杜坚决否认。之后,专案组 又对现场进行勘察分析,研究案情,并对杜培武进行 了一系列的鉴定、测试、检测,均不能排除杜培武作 案的可能。自此,杜培武被确定为“4·22”专案的 重大嫌疑人。 1998年7月2日晚8时,专案组对杜培武宣布刑 事拘留。两天后,杜培武开始“交待问题”,每次均 向专案组陈述基本一致的“作案经过”,但对杀害“ 二王”所用的“七·七”式手枪及“二王”身上的物品 去向“交待”不明。 7月26日,昆明市公安局直属 分局以杜培武涉嫌故意杀人罪向市检察院提请批准逮 捕。
第一章 刑事诉讼法概述
4、1979-1996年对刑诉法进行了第一次修改, 法律条文由164条增加到225条。主要内容变 化: 1)吸收了无罪推定原则的合理内容。 2)完善了刑事辩护制度。 3)废除了收容审查、免予起诉制度 4)增加了刑事审判简易程序。 5、1996-2012年刑诉法进行了第二次修改,法 律条文由225条增加到390条。
诉讼起源


原始社会初期,人类实行“以牙还牙, 以眼还眼”的私力救济方式解决纠纷, 社会充满了暴力和血腥,秩序一片混乱 。 原始社会后期,人们认识到自行解决冲 突的方式不好,开始寻找新的冲突解决 方式,于是出现了借助第三方来判别是 非,解决冲突的方法。
诉讼一词的演化



《说文解字》认为:“诉,告也”;“ 讼,争也。......” “诉讼”一词最初并不连用,通常用“ 讼”或“狱”。 《后汉书·陈宠传》中说:“西周豪佑并 兼,吏多奸贪,诉讼日百数。”;诉讼 一词正式入律则始于元朝《大元通制》
(三)立法目的与任务 1、刑事诉讼法的立法目的(刑事诉讼法 第1条) 1)保证刑法的正确实施; 2)惩罚犯罪,保护人民; 3)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维护 社会主义社会秩序。
第一章 刑事诉讼法概述
2、刑事诉讼法的任务(刑事诉讼法第2条规定) 保证准确、及时查明犯罪事实,正确应用法律 ,惩罚犯罪分子; 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 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积极同犯罪行为作斗 争; 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 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 利,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第一章 刑事诉讼法概述
2、 修改内容 1)明确“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任务 。 2)增设特别程序 3)进一步完善辩护制度 。如:辩护律 师会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时不被监听 。 4)增加了技术侦查措施的规定。
诉讼的基本要素
1、有诉方(控告方/原告/被害人); 2、有讼方(被诉方/被告/被告人); 3、有裁判方,且裁判方必须是国家专门 机关(法院); 4、争议事实; 5、活动规则(程序)。
刑事诉讼的定义
◊刑事诉讼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在当事 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 照法定程序,解决被追诉者刑事责 任问题的活动。
程序法
“程序”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事情
进行的先后次序。在法哲学中,是指按照 人定的步骤、顺序和方式形成某一决定的 过程。国家通过立法对这种过程的规范和 调整即形成程序法。 “程序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程序性权利 义务的法律,也是实体法正确实施的程序 性保证。
案例一


7月31日,市检察院以杜培武涉嫌故意杀人 罪正式批准逮捕。10月20日,市检察院决 定将该案起诉到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 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后,两次开庭审理了 本案,并于1999年2月5日以杜培武犯故 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宣 判后,杜培武不服,以“没有杀人,公安刑讯 逼供,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为由向云南省高 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
案 例 一
案例一

1998年4月22日,昆明警方从停放在圆西路人 行道上的一辆昌河面包车内,发现一男一女被枪杀在 车内,身上钱物被洗劫一空。经查,男的叫王俊波, 是石林彝族自治县(原路南县)公安局副局长;女的 叫王晓湘,是昆明市公安局通讯处民警。两名公安干 警被枪杀,案情重大。昆明市公安局很快成立了“4 ·22”专案组。 经调查发现,“二王”是被人用 王俊波当时所持的“七·七”式手枪枪杀,案发后该 枪下落不明。死者王晓湘的丈夫、昆明市公安局戒毒 所民警杜培武最先进入专案组的视线。
诉讼的种类
(1)按历史类型划分:奴隶、封建、资 本主义、社会主义 (2)从表现形式划分: 古代:控告式、纠问式、混合式 近现代:当事人主义、职权主义 (3)按案件性质分划:民事诉讼、行政 诉讼、刑事诉讼
刑事诉讼的特点
(1)必须要有诉讼当事人。 (2)是国家司法机关,追究犯罪、惩罚犯 罪、保护无辜的活动。 (3)必须由国家司法机关行使侦查权、追 诉权和刑罚权。 (4)必须依照法定程序进行。
案例二
案例二


辛普森---美国橄榄球超级明星,1947年生于 旧金山市的黑人贫困家庭。1994年 6月17日因 涉嫌谋杀妻子被逮捕。 1994年6月12日深夜,警方在一住宅门前发现 一男一女两具的尸体。女死者是尼歌·布朗· 辛普森,男死者是某餐馆的侍生 郎·高曼。 两人是被利器割断颈部而死。案发后凌晨,四 名警察部侦探来到死者前夫即著名的黑人足球 明星辛普森住所,在门外发现其白色的不朗哥 型号汽车染有血迹,车道上也发现血迹。按铃
北方民族大学 法学院
《刑事诉讼法学》
主讲 梁旭红
第一章 刑事诉讼法概述 一、诉讼---解决纠纷的方法或手段


诉讼的起源 诉讼一词的演化 诉讼的基本要素 诉讼的种类
第一章 刑事诉讼法概述

诉讼的定义 诉讼是国家机关,在双方当事 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 依法定程序解决纠纷的活动。
第一章 刑事诉讼法概述
在我国司法实践中,“重实体,轻程序”的观 念较重 ,对程序价值的认识不足,或者说缺乏 程序意识。
第一章 刑事诉讼法概述
(六)刑事诉讼法的价值
1、外在价值 通过诉讼原则、制度的落实, 程序的启动和运行,保证刑法的贯彻实施。 2、内在价值 刑事诉讼诉法在运作过程中 使控辩双方真正受到公正待遇,其应得的利益 得到尊重和维护。 3、效率价值 程序的设计运作应当符合经 济效益的要求。
第一章 刑事诉讼法概述
1、修改背景: 首先,我国宪法于1999年和2004年进行了两次重要修 正,“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基本 治国方略,“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和“公民合法的 私有财产不受侵犯”被载入宪法之中。 其次,我国于1998年签署了《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 际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2005 年加入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这些国际公约对于 刑事诉讼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第一章 刑事诉讼法概述
五、新中国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
1、 54年起--57 年反右运动,立法工作停止 ; 2、63年起--68年文化大革命,砸烂公检法, 没有法度的时期; 3、78年立法工作开始恢复至今。 1979年7月1日正式通过, 7月7日公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是我国第一部 刑事程序法典,共有4编17章164条。
第一章 刑事诉讼法概述
(五)刑事诉讼法与刑法的关系 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理论的创建人夏勤 教授认为:法有实体程序之分,实 体法犹车也,程序法犹轮也。轮无 车则无依,车无轮则不行,故国家 贵有实体法,尤贵有程序法 …… 二 者实相辅而成行者也体法比作动物的 外形和血肉。 刑事诉讼法与刑法: 1、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2、二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
二、刑事诉讼
◊刑事诉讼的特点 ◊刑事诉讼的定义
第一章 刑事诉讼法概述
*三、刑事诉讼法
(一)概念
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有关刑事诉讼程序(调整 刑事诉讼活动和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法律规 范的总称。
(二)性质
1、刑事诉讼法是基本法(从层际效力看) 2、刑事诉讼法是程序法(从内容上看)
第一章 刑事诉讼法概述
案例二


洛杉矶市警方在调查案情过程中,未能严格遵 循正当程序,出现了一系列严重失误,致使辛 普森的律师团能够以比较充足的证据向陪审团 证明,辛普森不是杀人元凶 。 案件经过474天的审理,1995年10月3日,由十 名黑人、一名白人、一名西班牙人后裔组成的 陪审团,在分析了113位证人的1105份证词,在 近40个小时的讨论之后,陪审团裁决辛普森谋 杀罪名不成立,最终辛普森被无罪释放。
案例二
无人回应,侦探爬墙而入,在其后园找到 一只染有血迹的手套和其它证据。 控方认为:在辛普森一案中,警方已经掌 握了足以证明辛普森杀害前妻及其男友 的证据,案件审理中主控官指出辛普森 多年来暴力虐妻(有报警记录),加上 血迹和染血手套铁证如山,力劝陪审团 绝对不要让辛普森逍遥法外。
案例二

辩方认为:在审理中辩护律师要求法庭让 辛普森戴上手套。结果,辛普森在众目睽 睽下竟然无法戴上手套,显然手套太小了 ,陪审团哗然。辩护律师强力攻击控方证 据的漏洞,特别针对被告手穿不进血手套 ,同时攻击控方证人有种族歧视以打击控 方证据的可信度,强调控方没有足够的证 据,要求陪审团判决辛普森无罪。
案例二


美国法律中有一条著名的证据规则:“面条里 只能有一只臭虫”。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任 何人发现自己的面碗里有一只臭虫时,他绝不 会再去寻找第二只,而是径直倒掉整碗面条。 同样,即便洛杉矶警方获取了大量能证明辛普 森有罪的证据,但只要其中有一样(手套)是 非法取得的,所有证据就不能被法庭采信。
案例一



省高级人民法院在审理该案后,认为该案的 主要证据是真实的,但存在的疑点不能排除, 于1999年11月12日留有余地的判处杜 培武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判决后,杜培武被 投入监狱改造。 2000年6月14日,昆明警方在开展侦破 会战中,一举破获了杨天勇劫车杀人团伙案, 真凶出现。 2000年7月11日,蒙冤受屈26个月的 杜培武被无罪释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