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运动系统+感觉系统

运动系统+感觉系统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在皮质脊髓束表现为硬瘫:
即肌张力增高、肌肉不萎缩、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 在皮质脑干束表现为核上瘫:即对侧眼裂以下的面肌瘫痪和 舌肌瘫痪(伸舌偏向对侧)。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在皮质脊髓束表现为软瘫
即肌张力降低、肌肉萎缩、深、浅反射消失、无病理反射;
在皮质核束表现为核下瘫:即同侧全部面肌瘫痪和舌肌瘫痪 (伸舌偏向同侧)。

深浅感觉中枢 受损后出现对侧偏身(含面部)完全性 感觉减退 深感觉和触觉障碍重于痛温觉 远端重于近段 多伴发疼痛(丘脑痛)
内囊性消失。 感觉障碍的特点:四 肢重于躯干,肢体远 侧端重于近侧端,深 部感觉重于痛、温觉。 偏瘫、半身感觉障碍 及偏盲,即所“三偏” 综合征
红核 背外侧
上肢、 肌 、 躯干上部 腱 Ⅰ 脊神经节 、 下肢、 关 躯干下部 节 传入神经 后根
周围突
贯穿 斜方体
薄束
T4~5 损伤: 感觉性共济失调
中枢突
要求掌握的要点: 1、T5以下来自薄束,T5以上来自楔束。 2、第一级神经元--脊神经节细胞 第二级神经元--薄、楔束核 3、内侧丘系交叉 4、第三级神经元--丘脑腹后外侧核
感觉传导通路

深感觉传导通路:
脊神经节 薄束 楔束
周围突 感受器
交 叉
内侧丘系
中央后回 旁中央小叶后部
丘脑皮质束
丘脑腹后外侧核
躯干
本体感觉 传导路 精细触觉
内侧丘系
中央后回中上2/3 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起止
行程
Ⅲ 丘脑腹后 外侧核
丘脑 中央辐射 内囊后肢
交叉
楔薄 Ⅱ 束 核
中线旁 下橄榄核 之间 内侧丘系交叉 楔束、薄束 外 后索 内
运动减少 肌张力高 苍白球病变 帕金森病 黑质病变 尾状核病变 小舞蹈病 壳核病变
运动增多 肌张力低
小脑

通过传入纤维和传出纤维与脊髓、前庭、 基底节、皮质等联系
主要功能:维持躯体平衡、调节肌张力 及协调随意运动。 受损后主要表现共济失调和平衡障碍。


运动传导束受损定位
皮质型:单瘫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内囊型:三偏综合征 脑干型:交叉性瘫痪 脊髓型:截瘫或四肢瘫 脊髓前角细胞:节段性软瘫,无感觉障碍 前根:节段性软瘫,无感觉障碍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神经丛:单个肢体软瘫,感觉障碍等 周围神经:局部肌肉软瘫,感觉障碍等
中央后回中上2/3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Ⅲ 丘脑腹后 外侧核
丘脑 中央辐射 内囊后肢
下橄榄核 背外侧
交叉
损伤症状
Ⅱ 后角 ⅠⅣⅤ层 Ⅰ 脊神经节 痛温 粗触 后根
中枢突
内侧丘系 的外侧 脊髓丘脑束 (前束)(侧束) 白质前连合 交叉 边上升 边交叉
上升 1—2节段
皮肤
传入神经
周围突
要求掌握的要点:
1、在脊髓后根内侧换第二级神经元。 2、第二级神经元发出纤维上升1-2个节段 后,经白质前联合到对侧。 3、侧索--传导痛温觉--脊髓丘脑侧束 前索--传导粗触觉--脊髓丘脑前束 4、第三级神经元胞体(丘脑腹后外侧核)发 出纤维形成--丘脑中央辐射。
节段性感觉支配



上肢桡侧-----C5~7 前臂及手尺侧---C8、T1 股前----L1~3 小腿前面----L4~5 小腿及股后----S1~S2 肛周鞍区-----S4~5
脊神经的皮肤标志
T2 T4
胸骨角
乳头平面 剑突水平 肋弓下缘
T6
T8
T10
T12
脐水平
腹股沟水平
感觉障碍定位诊断
皮层型感觉障碍
(一)刺激性的病变

Jackson感觉性癫痫发作,其特点为病灶对侧某一肢体或半身感觉 异常,多先从某一局部(如拇指)开始,逐渐扩散至单一肢体或半 身。
(二)破坏性病变

病灶对侧的复杂感觉(实体图形觉、皮肤定 位觉)的障碍。
四、髓内型感觉障碍


5、脊髓全横断损害 病变以下一切感觉皆 消失 双侧中枢性瘫痪 大小便机能障碍
四、髓内型感觉障碍

6、马尾圆锥型 肛门周围及会阴部呈鞍状感觉缺失。
脑干的病变

交叉性感觉障碍

同侧面部和对侧半 身分离性感觉障碍 见于延髓背外侧综 合征

丘脑性感觉障碍


四、髓内型感觉障碍


1、后角型: 分离性感觉障碍 病灶同侧出现节段性 痛觉及温度觉障碍, 但受损区域的触觉和 深部感觉仍保存。 多见于脊髓空洞症。
四、髓内型感觉障碍


2、后索型 薄束及楔束的纤维受损 病变侧病灶以下出现深 感觉障碍和精细触觉障 碍。 出现感觉性共济失调。 见于亚急性联合变性及 脊髓痨等。
四、髓内型感觉障碍

3、侧索病变
主要侵及脊髓丘脑侧束(痛、温觉传导束) 病灶以下对侧痛觉及温度觉障碍而触觉和深感 觉正常(分离性感觉障碍)。
(因痛温觉纤维进入脊髓后先在同侧上升1—2节段之到对侧, 故痛温觉障碍的上界常较脊髓病变的实际上界低1—2节段)。

四、髓内型感觉障碍



4、脊髓半离断 同侧中枢性瘫痪、 深感觉障碍 对侧痛温觉障碍 触觉障碍不明显
第六节 运动系统
概述
上运动神经元 (锥体束) 下运动神经元
运动系统
锥体外系 小脑
上运动神经元(锥体系统)

包含中央前回运动区的大锥体细胞及其 轴突组成的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
大脑皮质 到 脊髓前角 的 纤维束
大脑皮质 到 脑干 脑神经运动核 的纤维束

运动传导路
(一)锥体系 1.皮质脊髓束:皮质脊髓束 ①起于中央前回上、中部和中央 旁小叶前部的锥体细胞
第七节 感觉系统
概述
浅感觉:皮肤粘膜痛温触觉
感觉系统
深感觉:骨关节运动位置振动觉
复合感觉:实体觉、图形觉、 定位觉、两点辨别觉等
感觉传导通路

痛温觉传导通路:
脊神经节 脊髓后角 交 叉 脊髓丘脑侧束
感觉神经
中央后回 旁中央小叶后部
丘脑皮质束
丘脑腹后外侧核
躯干四肢 痛温粗触觉传导路
起止
行程
脊髓丘系
锥体外系


指锥体系统以外的所有躯体运动的神经 系统结构。 含纹状体系统和前庭小脑系统。 多条复杂的神经环路。 主要功能:
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运动;维持姿势;

锥体外系


基底节: 纹状体(尾状核、壳 核、苍白球) 红核 黑质 丘脑底核
锥体外系损伤表现

主要表现:肌张力变化和不自主运动
③大部分终止双侧脑神 经运动核,支配双侧眼 外肌、咀嚼肌、面部肌、 咽喉肌、胸锁乳突肌、 斜方肌
④小部分终止于对侧面神 经核下部和舌下神经核, 支配对侧的面下部肌、舌 肌
第 I 躯体运动区: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
•上下颠倒
头部为正
•左右交叉
•面积决定
于功能
下运动神经元


包含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及其 发出的神经轴突。 接受锥体系、锥体外系和小脑的冲动, 通过周围神经传递至肌肉。
一、 神经干型
神经分布区域内的各种感觉减退或 消失。 感觉障碍的范围与周围神经支配的 皮肤区域相合。 如桡神经麻痹、尺神经麻痹等
二、末梢型感觉障碍

四肢对称性末梢各种 感觉障碍

呈手套及袜套型感觉 障碍
远端重于近端 多见于末稍神经炎 及多发性神经炎

三、后根型感觉障碍


单侧节段性感觉障碍 损伤时常伴有后根性 疼痛 常见腰椎间盘脱出、 髓外肿瘤
②下行经内囊后肢、大脑脚底中3/5、 脑桥基底部、延髓的锥体 ③在锥体交叉处约75~90%的纤维 交叉至对侧,形成皮质脊髓侧束, 行于脊髓外侧索终止于脊髓前角, 支配四肢肌
④未交叉的纤维行于脊髓前索,为 皮质脊髓前束,终止于对侧前角, 支配躯干肌。
2.皮质核束:
①起于中央前回下 部的锥体细胞
②下行经内囊膝部、 大脑脚底中3/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