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蛙看海》教学设计及反思

《青蛙看海》教学设计及反思

《青蛙看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本课生字词,分清三组容易混淆的字。

2、体会关键词、句的意思,能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明白小青蛙是如何登上山顶。

懂得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的刻苦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理想的彼岸。

教学重点
青蛙跟着松鼠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跳,最后终于到达山顶,看到大海的经过。

教学难点
使学生懂得“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的道理。


设计意图
体会关键词、句,将学生带入情境,通过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和评价,使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朗读,并能得到评价,从而提高朗读的水平,以读促解。

通过名言名句的积累,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学生能更深刻的体会“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的道理。


巩固运用
听写:展翅善跑石阶登上
组词:夫()失()吸()级()喝()渴()(说说自己是如何分清的)
质疑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青蛙看海》这个童话故事,在故事中小青蛙遇到了两个朋友,分别是谁?
师:小朋友,你们记得真好,今天我们就跟着小青蛙一起去登山,看看青蛙是如何在苍鹰和松鼠的指引下登上山顶看到大海的?
精读感悟
1、大声朗读1—3自然段。

从苍鹰的话中你明白了什么?
(青蛙要看海,非登高山不可。


师:苍鹰觉得山很高,小青蛙觉得呢?(引导学生回忆描写高山的诗。

并适时指导朗读)板书:画一座高山
师:这样的高山对于小小的青蛙来说难吗?(抓住:吸了口凉气、没有、也没有、怎么体会“难”适机指导朗读)板书:在山顶写上“难”
过渡:从大家的朗读中,老师体会到青蛙要想登山看海,的确很
难。

可通过读后面的课文,我们却知道青蛙登上了山,看到了大海,那我们赶紧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
2、四人小组内分角色朗读4—12自然段。

(青蛙、松鼠、旁白、评价),全班汇报(评价和指导)。

3、默读4—12自然段,说说青蛙如何登上山顶?(板书“?”)圈出4—12自然一共出现了几次“跳”。

师:仅仅只有6次吗?累了……渴了……如此辛苦,但它们却登上了山顶。

谁能回答“?”。

板书:努力
4、当他们通过顽强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登上山顶时,它们会说什么呢?你想送他们一句什么话?
背一背、写一写
适机出示一些相关的名言名句,比比谁记的多,并在作业本上抄两句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这些名言名句是我们送给小青蛙的,其实呀,是小青蛙想通过这个童话送给我们的,希望我们在生活、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能懂得: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的道理。

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

单元整合
让学生找一找这个单元的几篇课文有什么相同之处,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渗透一些方法。

课外延伸
1、和爸爸妈妈分角色读一读或是演一演这个童话故事,并相互评评。

2、读一读有关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刻苦努力的童话寓言,下次上课在全班交流。


青蛙看海
板书:
努力(?)
课后反思
在这节的教学中,我想让学生通过体会关键词、句,将学生带入情境,通过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和评价,使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朗读,并能得到评价,从而提高朗读的水平,以读促解。

通过名言名句的积累,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学生能更深刻的体会“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的道理。

”想通过学生找一找这个单元的几篇课文有什么相同之处,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渗透一些方法,感受一个单元课文之间的联系。

因为是二年级的孩子,所以我的板书以简单的图画,配上关键词,让孩子们一目了然,并帮助理解、记忆。

通过授课,让我感到从这节课的设计到课堂中的实际教学,以及课后孩子们练习的完成情况,我觉得以下几点值得反思、改进。

1、在设计时有重复,导致这节课没有完整的呈现。

例如:在“精读感悟”这一环节中第2项的:四人小组内分角色朗读4—12自然段。

可以和第3项:默读4—12自然段,说说青蛙如何登上山顶?圈出4—12自然一共出现了几次“跳”,要整合一下,并以自学提示的形式出现在屏幕,这样学生会更明确自己要干什么,同时也有时间观念,让学生知道在一定的时间内容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

2、在“巩固运用”中的形近字组词,每一组只让一个孩子组了词,说了自己是如何分清这些字。

如果能让回答面广一些,相信孩子们会分得更清,运用更准确。

3、书中出现了两个反问句,我只是点到了,强调了读时的语气。

但从孩子们课后的作业来看,对这两问话的意思还是不太明白。

在授课时还应进一步说清楚,或是让学生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相信在完成课后作业时正确率会高一些。

以后在设计教案时,要重视与课后练习的链接。

4、整节课,缺少了写的部分。

虽然在设计时有写的部分,但因为时间、环节上出现了问题,导致没有完成。

同时这一课的生字我是安排在第一课时全部教学完。

如果将生字归纳一下,分两课时来教学。

每节课都有几个生字的教学,这样不仅减轻了孩子们一节课的书写量,同时也降低了学习生字的难度,也让学生学习生字时更有规律可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