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综合生产计划

第六章综合生产计划

业内部生产活动的计划。
第六章综合生产计划
(二)生产计划的主要指标
1、品种指标:是企业在计划期内出产的产品品名、型 号、规格和种类。
n 2、产量指标:企业在计划期内出产的合格产品的数量。
n 3、质量指标:产品质量应达到的水平
n 4、产值指标 :以货币表示的产量指标
n 5、出产期:为了保证按期交货确定的产品出产期限。
75
15
合计
500
100
代表产 品的代 表生产 能力M0

529
各具体产 品的生产 能力 M
⑦=⑤×⑥ ÷③
265 106 243 53
第六章综合生产计划
2、假定产品法
在企业产品品种比较复杂,各品种在结构、工艺 和劳动量方面
差别较大,不易确定代表产品时使用假定产品法。 (1)计算假定产品台时定额(tm)
n 3、作业层计划:是确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安排,如 生产作业计划、采购计划、采购计划、工作分配等。
第六章综合生产计划
二、生产计划的层次与计划指标
(一)生产计划的层次
n 生产计划是一种战术性计划,包括综合生产计划、产 品出产计划和生产作业计划。
n 综合生产计划以假定产品为计划对象 n 产品出产计划以具体产品作为计划对象。 n 生产作业计划是产品出产计划的执行计划,是指挥企
第六章综合生产计划
2。生产能力的种类
(1)设计能力 是指工业企业基本建设时,设计任 务书与设计文件中所规定的生产能力。它是企业新建、 改建和扩建后应该达到的最大年产量。
(2)查定能力 是指企业生产了一段时间以后,重 新调查核定的生产能力。企业的产品方向、固定资产、 协作关系、资源条件、劳动状况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 化,在这种新的条件下可能实现的最大生产能力。
Ki = ti / t0 (i=1,2, …. …,n) (4)计算具体产品的生产能力
①将具体产品计划产量换算为代表产品产量: Q0i = Ki × Qi
②计算各产品占全部产品产量的比重: di = Ki Qi / ∑Ki Qi
③计算各具体产品的生产能力: Mi = di M0 / Ki
第六章综合生产计划
第六章综合生产计划
二、指导原则 1。科学性 2。严肃性 3。应变性
三、生产计划的主要指标 1。产品品种指标 生产什么 品名、规格、型号、 种类数等 2。产品质量指标 一级品率、合格频率、废品率、 返修率等 3。产品产量指标 生产多少 4。产值指标 (1)商品产值:企业在计划期内出产的可供销售的 产品价值 (2)总产值:企业在计划其内完成的以货币计算的 生产活动总成果的数量。 (3)净产值:企业在计划 期内通过生产活动新创造的价值。 5。出产期
[例] 某厂生产A、B、C、D四种产品,其计划产量分别为 250,100,230和50台,各种产品在机械加工车间车 床组的计划台时定额分别为50,70,100和50台时,车 床组共有车床12台,两班制,每班8小时,设备停修率 10%,试求车床组的生产能力。(每周按六天工作计算)
[解] (1)确定C为代表产品 (2)计算以C为代表产品表示的生产能力 M0 = (365-59)×2×8×(1-0.1)×12 100 = 529 (3)图时计算各具体产品的生产能力
第六章综合生产计划
Ⅴ:最理想的情况。 Ⅵ:临时外协或加班加点,不要盲目扩大生产能力。 Ⅶ:当前应抽出力量进行技术改造,职工培训等,也可承接临时 外协和提前准备。 Ⅷ:早作准备,在完成当前任务的同时,挤出力量进行技术改造 和职工培训。 Ⅸ:采取措施扩大生产能力。
(二)选择策略(产品生命周期)
1。成熟产品扩大生产能力的策略 (1)增加固定资产策略:适用于需求增长比较稳定的情况 (2)调整生产组织策略:适用于需求增长不太明朗和不太稳定
第六章综合生产计划
以代表产品计算生产能力换算表
产品
计划 产量
单位产 品台时
换算 系数
名称 Q 定额t K
换算为代 表产品数
量Q0
各种产 品占全 部产品 比重 %
甲 ① ② ③ ④=①×③ ⑤
A 250 50 0.5
125
25
B 100 70 0.7
70
14
C 230 100 1.0
230
46
D 50 150 1.5
产品 名称
A B C D
计划 产量
① 100 80 150 170 500
单位产 品台时
定额 ②
200 250 100 50
各产品占 产量总数
的比重
单位假定产 品台时定额
假定产品 具体产 表示的生 品的生 产能力 产能力
③ ④= ②× ③ ⑤

20
40
104
16
40
83
30
30
156
34
17
177
100
(3)计划能力 是指企业在年度内依据现有的生产 技术组织条件,实际能够达到的生产能力。它是以现 有生产条件,并考虑到在年度内能够实现的各种技术 的、组织的措施的效果来确定的。
第六章综合生产计划
二、生产能力的影响因素
产品的品种、数量构成、产品结构的复杂程度、 质量要求、零部件的标准化、通用化水平、设备 的数量、性能及成套性、工艺加工方法、生产面 积的大小、工厂的专业化组织水平、生产组织及 劳动组织形式、工人的劳动熟练程度及劳动积极 性等。
(一)生产中的固定资产的数量
是指企业在查定时期内所拥有的全部能够 用于生产的机器设备、厂房和其他生产性建筑物 的面积。
第六章综合生产计划
(二)固定资产的工作时间
是指机器设备的全部有效工作时间和生产 面积的全部利用时间。
(三)固定资产的生产效率
1。 对于设备来说,它是指单位机器设备的 产量定额或单位产品的台时定额。
第六章综合生产计划
n (三)滚动式计划编制方法。把整个计 划分为几个时间段,其中第一个时间段 为执行计划,后几个时间段的计划为预 计计划。执行计划比较具体,要求按计 划实施。修定计划的间隔时间称为滚动 期,等于执行计划的计划期。
第六章综合生产计划
四 生产能力
一、企业生产能力的概念和种类
1。生产能力的定义
生产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企业的全部生产 性固定资产,在先进合理的技术组织条件下,经过综合平衡后, 所能生产的一定种类和一定质量的产品的最大数量,或者能够加 工处理的一定原材料的最大数量。
(1)企业的生产性固定资产 (2)生产能力是在企业可能达到的技术组织条件下确定,不考 虑劳动力不足和物质供应中断等不正常现象。 (3)以实物指标为计量单位 (4)综合平衡的结果 (5)一般以最大产品数量来表示,有时也以加工的原材料的最 大数量表示。
tm = ∑ ti di ( i = 1,2,3,……,n ) 其中:ti——第i种产品单位台时定额
di——第i种产品占产品总产量的% (2)计算假定产品生产能力
Mm = T效·S / tm (3)计算各具体产品的生产能力
Mi = Mm·di (i = 1,2, ……,n)
第六章综合生产计划
[例] 某厂生产A、B、C、D四种产品,其计划产量分别为100, 80,150和170台,各种产品在机械加工车间车床组的计划 台时定额分别为200,250,100和50台时,车床组共有车 床15台,两班制,每班8小时,设备停修率10%,试求车床 组的生产能力(每周按六天工作计算)。
各工序生产能力平衡的结果
第六章综合生产计划
2、设备组生产能力的计算 M1=M0×S
(S — 设备组的设备数量) 3、工段的生产能力的计算
工段生产能力的计算在设备组生产能力的基 础上进行。一个工段往往要包括几个设备组, 而设备组的生产能力又往往不相等,这就要进 行综合平衡工作。 4、企业生产能力的确定
的情况 2。新产品或风险产品扩大生产能力策略
第六章综合生产计划
第二节 生产计划的编制
一。种类和作用 (一)企业的生产计划分为长期、中期和短期计划 1。长期计划 2。中期计划 3。短期计划 (二)作用 1。长期生产计划是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 2。企业年度计划是编制其它计划的重要依据 3。企业生产计划既是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手段,是 组织企业生产有计划进行的依据,又是国民经济计划的 基础。
第六章综合生产计划
2020/11/28
第六章综合生产计划
2、计划的层次
n 分为战略层计划、战术层计划和作业层计划三个层 次。
n 1、战略层计划:属于长期生产计划,主要任务是进行 产品决策、生产能力决策以及确立何种竞争优势的决 策。
n 2、战术层计划:是确定在现有资源条件下所从事的生 产经营活动应该达到的目标,如产量、品种、产值和 利润,如综合生产计划、销售计划、产品出产计划、 人员招聘计划等。
n 2、统筹安排,初步提出生产计划指标。 包括产量指标的优选和确定;产品出产 进度安排;产品品种的合理搭配;企业 生产指标的分解和落实工作。
n 3、综合平衡,确定生产计划指标。包括 生产任务和生产能力之间的平衡,以及 与生劳动力、物资供应、场地、设备、 资金等的平衡。
四、生产计划的编制步骤和滚动式计划 (一)计划的编制步骤 1。调查研究、收集资料,确定目标 (1)需求分析与预测 有三个途径:①上级下达的计划任务、建议数字、有关 指标。 ②用户的直接订货 ③市场需求预测 (2)资源分析 (3)能力分析 2。统筹安排,初步提出计划指标 内容:品种的选择和搭配;产量指标的选优和确定;产 品出产进度的合理安排;车间之间的选择等。
对于定货型(MTO)企业,确定交货和产品价格是
主要的决策,对于备货型企业,主要是确定品种和产
量。
第六章综合生产计划
n 1)商品产值指标:指企业在计划期内应当出产可 供销售的产品和工业性劳务的价。是企业在计划 期内向社会提供的商品总量。包括企业自备的原料 生产的成品和预定销售的半成品的价值;有外单位 来料加工的产品加工价值;工业劳动和服务的价值; 表明了企业在计划期内向社会提供的商品总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