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关系的研究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出发
点和归宿。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 为
人的发展服务的。
“为了一切孩子,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为了孩子的一生。
”这就要求我们全
面提高课堂效率, 因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
一、面向全体学生
素质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这是与面向少数
有升学希望的学生的“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之一。
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面向全体学生, 重要的教学原则之一就是“因材施教”。
也可以说,“面向全体”和
“因材施教”是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的两条重要原则。
教师的对象学生不可能都是完人,要相信“人人有才,人无全才,因材施教,人人成才。
”因而唯有“因材施教”才能把面向全体学生这一素质教育思想落到实处。
具体到课堂教学要强调每节课都有对不同学生提高的计划和实现这种提高的问题设计, 并在教学中逐一落实,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和收获的喜悦, 都能在同
一课堂上得到发展和提高。
二、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孔子的教育思想, 他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个性,扬长避短,有针对性的教育。
在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就要正确处理好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的关系。
孔子说: “有教无类” ,在历史上打破传统的血统论、命定论教育观, 认证了人人都可能、都应该受教育,提出了要让所有的人受到教育。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 我们就更应该让每一个人都受到教育。
那么在班级授课制中, 我们就要面向全体, 就是要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 使“好学生”“中等生”和所谓的“差生”“后进生” , 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
贯彻因材施教, 还必须改变我们的评价思想和评价目的。
人有十二种智慧,只有从多角度去观察, 我们才能认定学生是不同的“材” ,才能对他们实施不同的教育,否则, 就会抹杀一大批人才, 还谈何因材施教。
我们要加强对“材”的认识。
在传统的认识中, “材”是我们的教育对象, 我们要根据教育对象的差异进行教育。
在当今,我们可以将“材”理解为教育的内容, 这已经是教法层面的问题了,就是要根据面对的对象不同, 所教授的内容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三、倡导并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与合作性学习,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往的教学方法集中表现为“教师讲, 学生听”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从属地位。
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 见老师进
课堂就心烦, 就无精打采,不可能表现出学习的积极性。
从本质上讲,现代课堂教学首先不是知识传递的过程, 而是教师组织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过程。
真正的教学是师生互动的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从事自觉、主动的学习活动, 是学习者与教师及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中, 教师要热爱学生, 相信学生, 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互助、合作、交流、互动的领受知识的过程中, 让学生切身体会构建知识的全过程。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力和想象力, 每个孩子都有巨大的潜能,只有独具慧眼,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 鼓励学生不断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才能使学生们的才华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无论怎样, 我们的教育目标最终追求的就是让我们的学生发展起来。
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才有可能是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
培养健全人格, 保护学生个性, 是促进学生自身积极主动的发展的前提。
教师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领路人, 学生
才是发展的主体和主人。
如何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方法,获得不断的学习动力,以及如何探究,如何合作,这些对于学生的终生发展是是至关重要的。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培养学生成为“四有”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是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
能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 才是成功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