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总是直接作答,有时还可从学生 的问题中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发表意见,然 后再评审,讲出自己的观点。
➢有些学生爱打破沙锅问到底,就让他问到底,不厌烦。
➢采用追问法,即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作任何回答,反 而用一系列问题来予以追问,迫使学生各竭其力,求出 答案。
七、在护理教学应用
(4)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自学能力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实施因材施教,并不是让学生被动 地去接受知识,而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养成自我学 习的能力,把因材施教与学生自我学习结合起来。只有 在学生能够善于主动探索、领会知识的基础上,因材施 教才能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5)运用问答教学,灵活回答提问
➢同一个问题,对不同的人作不同的回答。
因材施教

李伟明
主要内容
一、因材施教的来源 二、定义 三、为什么要因材施教 四、教育思想的发展 五、基本原则 六、因材施教的五种方式 七、因材施教在护理教学应用
一、因材施教的来源
•宋代朱熹在《论语》 的注解中指出: “孔子教人,各因 其材。”这就是 “因材施教”一词 的来源。
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
两幅图画
麦克劳德成了一位著名的解剖家,与医学家班廷一起,研究发现 了以前人们认为不可医治的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方法,两人于 1923年荣获诺贝尔奖。
六、因材施教的五种方式
(1)按照学生的智能水平进行教学
智能水平在个体学习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对于不同 资质的学生,教师应该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例如 对不同智力的学生因有不同的要求,对智能水平低的学 生应放低要求,对智能水平高的学生就应提高拓展。此 外,教师还必须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要根据学生的接 受能力强弱,合理的要求学生。
三、为什么要因材施教
四、教育思想的发展
➢古代“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发展 ➢近现代“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发展
古代“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发展
孟子继承孔子 “因材施教”的 思想,主张“教
亦多术矣”
墨家的墨子对弟子的教 育也决非千篇一律,他要 求弟子“能谈辩者谈辩, 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
从事”。
近现代“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发展
The End
(2)注意学生特长,分科进行教学
学生的学习特长既是自己学习的结果,又是新的学习 的起点和依据。因此在因材施教中,教师就应该善于抓 住学生的特长,及时加以引导,使这些特长得到真正充 分的发挥。
(3)按照学生的努力程度进行教学
因材施教固然如前面所讲的,要根据学生的智能水平 进行,但也不能忽略学生的努力程度。如果只考虑他们 才智的一面,就可能在教学中难尽其材。
问:在此典故中是
如何体现因材施教这 一原则的?
答:孔子主要通过谈话、观察、提问等方
式,深入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掌握学生 的兴趣、能力、性格、志向、学习态度和 学习专长以及年龄差异等进行施教。
二、因材施教定义
•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 实际情况、个别差异 出发,有的放矢地进 行有差别的教学,使 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 短,获得最佳发展。
• 改变传统带教模式,实施互动启发式教学 • 筛选经典,病例为教学抓住机遇 • 加强床边教学,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 • 临床实践广泛细致,保证教学质量 • 情感、个性化教学Leabharlann 个性化教学 • 了解你的学生
• 了解你的课程
• 开发策略的经验库
准备状态 兴趣 学习状况
小结
• 因材施教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智力水平既有一定的普遍性, 又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共同特点 和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有利于扬长避短,长善 救失,有利于多出人才,早出人才,快出人才。
主张对“特别的”和“天才 的”学生,都分别“施以特 别的教练”,这就是因材施
教原则的具体体现。
“学得多教得多,学得 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 快,学得慢教得慢”

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五、因材施教基本原则
• 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 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 根据学生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 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 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 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 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 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 “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 “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 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 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 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