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脏腑辨证-课件

脏腑辨证-课件

心火上炎下移+火热
神志异常+痰浊 神志异常+痰+火热 心悸怔忡+闷憋疼痛+痰瘀气寒 头痛,头晕+血瘀
肺病辨证
生理功能:皮、毛、悲、鼻、泪
主气司呼吸:主一身之气 通调水道:水之上源 肺朝百脉,主宣肃 主皮毛,主卫外司合
病理状态:
呼吸↓:咳、喘、痰;或胸闷,气短等 水液代谢↓:水、湿、痰、饮 卫外失司:自汗,易感外邪
证候:
虚:久病→气虚,阴虚 实:外邪(风、寒、热、燥)
病理产物:水、湿、痰、饮等
中医诊断学
一、肺气虚证
涵义:
肺气虚弱,功能(主气、卫外)减退的证候
病因病机:
久病咳喘→消耗↑ 脾虚失运→肺失充养
临床表现:
肺气虚弱
呼吸↓ 卫外↓ 布津↓
呼吸↓:咳喘无力,声低气短
卫外↓:自汗,易感
心失养 虚热内扰
三、心气虚证
中医诊断学
涵义:
心气不足,鼓动无力的证候
病因病机:
素虚,久病,劳神,年高 心气虚,鼓动无力
临床表现:
心悸,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 气虚表现(疲汗淡白弱)
辨证要点:
心+气虚
四、心阳虚证
涵义:
心阳虚衰,鼓动无力,虚寒内生的证候
病因病机:
心气虚发展 推动↓温煦↓
临床表现:
心悸怔忡,心胸闷憋或痛 阳虚表现(气虚+寒象)
辨证要点:
心气虚+寒象(寒、痛) 或:心+阳虚(寒、痛)
中医诊断学
五、心阳虚脱证(心阳暴脱证) 中医诊断学
涵义:
心阳衰极,阳气暴脱的危重证候
病因病机:
心阳虚发展
寒邪暴伤
阳气暴脱
痰瘀阻塞
临床表现:
心阳虚:心悸心痛+虚寒象
心血↓
临床表现:
心神失养:心悸,失眠多梦,健忘
血虚表现(一黄五白)
辨证要点:
心+血虚
心失养 神失养
二、心阴虚证
中医诊断学
涵义:
心阴亏虚,虚热内扰的证候
病因病机:
消耗↑:思虑,热邪 生成↓:肝肾阴亏
心阴↓
临床表现:
心悸,心烦,失眠,多梦
阴虚表现(瘦红热干)
辨证要点:
心+阴虚
失于滋润:口干咽燥,声音嘶哑
阴虚:潮热盗汗,五心烦热,两颧潮红,舌脉
辨证要点:
干咳,少痰或粘+阴虚
中医诊断学
三、风寒犯肺证
中医诊断学
涵义:
风寒之邪侵袭肺表,致使肺卫失宣的证候
病因病机:
外感风寒
损伤卫阳,卫阳被遏 风寒表证 肺失宣肃 咳、喘、痰(寒)
临床表现:
表寒证 肺失宣肃:咳喘痰涕,鼻塞流涕,痰涕清稀
涵义:
痰浊蒙蔽心神,神志异常的证候
病因病机:
湿浊
痰蒙心神
情志 气不行津,津聚为痰 肝风夹痰
临床表现:
痰浊上泛
痰蒙心神:癫证
肝风夹痰:痫证
痰浊上泛:面色晦暗,胸闷恶呕,苔腻脉滑
辨证要点:
神志异常+痰浊内盛
九、痰火扰心证
涵义:
痰火侵扰心神的证候
病因病机:
七情化火 外感,或痰湿郁热
中医诊断学
第三节 脏腑辨证
判断疾病所在的脏腑部位、病性的辨证方法, 是中医临床辨证的最基本方法。
《内经》《》奠定了基础。 以脏腑生理、病理特征为依据(定位); 与八纲、病性辨证关系密切(定性)。 主要掌握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心病辨证
中医诊断学
生理功能:脉、面、舌、喜、汗
心主神明 心主血脉
病理状态:
过食辛辣
上炎、下移
临床表现:
火扰心神:心烦失眠,狂躁谵语,神识不清
迫血妄行:出血——吐血、衄血
上炎:口舌赤烂、疼痛,生疮
下移:小便赤、涩、灼、痛
辨证要点:
火热+心火上炎下移
中医诊断学
七、心脉痹阻证
中医诊断学
涵义:
由瘀血、痰浊、阴寒、气滞等因素阻痹心脉证候
病因病机:
瘀血、痰浊、阴寒、气滞 心脉痹阻 不通则痛
临床表现:
心悸怔忡,心胸憋闷作痛,痛引肩臂内侧 瘀阻心脉证:刺痛,舌青紫或斑点,脉细涩或结代 痰阻心脉证:心胸闷痛,体胖痰多身重,苔腻,脉滑或涩 寒凝心脉证:剧痛,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紧 气滞心脉证:胀痛,胁胀,太息,舌淡红,脉弦
辨证要点:
心悸怔忡+心胸憋闷作痛
八、痰蒙心神证(痰迷心窍证) 中医诊断学
布津↓:咳痰清稀
气虚:神疲乏力;面淡舌淡;脉弱;动则益甚
辨证要点:
咳喘无力,自汗易感+气虚
中医诊断学
二、肺阴虚证
涵义:
肺阴亏虚,虚热内扰的证候
病因病机:
燥热、痨病 久病体弱、津伤
肺阴耗损
肺失清肃 灼伤肺络 咽喉失润
临床表现:
肺失清肃:干咳,少痰,或痰粘不易咳出
灼伤肺络:甚则痰中带血
心脏:心悸、怔忡、胸闷、心痛 心神:失眠,多梦,健忘,心烦,神昏,神乱 血脉:脉结、代、促,或细等 舌:舌尖红、痛、疮
证候:
虚证:先天↓,思虑↑,久病→气血阴阳↓ 实证:痰、火、寒、气、瘀等
一、心血虚证
中医诊断学
涵义:
心血亏虚,心失濡养的证候
病因病机:
生成↓:脾胃虚弱,肾精↓ 消耗↑:劳心,失血,久病
临床表现:
内伤:狂证(热+狂+痰) 外感:高热神昏,谵语,狂燥+痰
辨证要点:
高热,痰盛+神志异常(狂)
中医诊断学
十、瘀阻脑络证
中医诊断学
涵义:
瘀血阻滞脑络的证候
病因病机:
外伤 久病
脑络瘀阻
不通则痛 脑络失养
临床表现:
痛:刺痛、持续、固定;
失养:头晕,心悸,失眠健忘;或昏不识人
亡阳:厥逆,冷汗,神昏,面白,唇紫,脉微
辨证要点:
心阳虚+亡阳
证候比较:
中医诊断学
心血虚
血虚(健忘)
心阴虚 心悸,失眠多梦 阴虚(心烦)
心气虚 心阳虚 心悸胸闷 心阳暴脱
阳虚 心胸憋痛,寒象 亡阳
六、心火亢盛证
涵义:
心火内炽的证候
病因病机:
情志化火
火扰心神
火热内侵 内炽与心 迫血妄行
辨证要点:
咳,痰清稀+表寒证
四、风热犯肺证
中医诊断学
涵义:
风热袭肺,肺卫失宣的证候
病因病机:
外感风热
卫气被遏 风热表证 肺失宣肃 咳、喘、痰(热)
临床表现:
表热证;(咽干微渴) 肺失宣肃:咳喘痰涕,痰黄涕浊,咽喉疼痛
辨证要点:
咳,黄痰
心病证候
中医诊断学
证型 气 心气虚 虚 血 心血虚 阴 心阴虚 证
心阳虚 阳
心阳暴脱 火 心火亢盛 实 痰 痰迷心窍 证 火+痰 痰火扰心 痹阻 心脉痹阻 瘀 瘀阻脑络
辨证要点 心悸+气虚 心悸,失眠多梦,健忘+血虚 心悸,失眠多梦,心烦+阴虚 心气虚+寒象(痛) 心阳虚→亡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