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 药品生产环节的微生物来源与控制

第五章 药品生产环节的微生物来源与控制

微生物
浮游菌
沉降菌
表面微生物
物品表面 五指手套
1.悬浮粒子检测:悬浮粒子检测器
2.浮游菌检测:浮游菌采集器
3.空气沉降菌的检测
定期进行 菌落检查 (A级) 打开培养皿 空气中暴露4h
30~35℃培养48h
同一位置可使用多 个沉降碟连续进行 监测并累积计数
每个培养皿平均菌落数 1cfu为合格
浮游菌、沉降菌检测采样布点 图沉降菌离地0.8m~1.5m左右
第二部分
微生物在药学中的应用
第五章 药品生产环节的 微生物来源与控制
第六章
药品微生物学检查 微生物制药
第七章
第五章 药品生产环节的
微生物来源与控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药品生产环节的微生物来源与控制
第三节 药品生产环节的微生物监测方法
小结
药品微生物控制相关的主要法规
主要法规 施行时间 发布单位
(四)部分药品生产要求的洁净度级别 非无菌药品生产 口服液体和固体 腔道用药(含直肠用药) D级 表皮外用药品 无菌药品生产 最终灭菌无菌产品:灌装或灌封; C级 眼用制剂、无菌软膏剂、无菌混悬 剂等的配制、灌装(或灌封) B级背景 非最终灭菌产品:灌装前无法除菌 下的A级 过滤的药液或产品的配制 非最终灭菌产品:灌装前可除菌过 C级 滤的药液或产品的配制
图5-3 洁净室气流组织形式 a-垂直层流 b-水平层流 c、d、e、f-乱流 1-风机 2-高效过滤器(满布) 3-高效过滤器送风口 4-回风格栅 5-回风口
四、厂房建筑物和制药设备
(一)厂房选址及厂区环境 (二)厂房的布局与设施
(三)洁净室(区)
控制尘粒和微生物 与空气洁净度相同分为四个级别。
4.表面微生物
表面接触皿(碟)法
5指手套细 菌计数
开盖 带手套五指并拢
轻按接触皿表面10秒 30~35℃倒置培养3~5d
(二)空气卫生控制措施
包括:控尘、控菌 采用消 毒灭菌 过滤除菌法 紫外线照射法 化学消毒法 控制 人员、材质 人员少、精、 卫生、着装 减少流动 用发尘少的材料
2.纯化水
(1)卫生标准 需氧菌总数≤100cfu/ml (2)适用范围 配制普通药物制剂(非无菌药品)的溶剂 试验用水 灭菌制剂所用药材的提取溶剂 非灭菌制剂用器具的精洗用水
纯化水制备
原水
机械 过滤器 活性炭 过滤器 5μm 精密 过滤器 一级 反渗透
用水点
0.22μm 微滤 紫外线 消毒器 二级 反渗透
七、药剂的消毒灭菌
(一)非无菌制剂的消毒灭菌措施
1.固体制剂
辐照灭菌法、干热法、微波法消毒法。
2.液体制剂
添加防腐剂、湿热灭菌、过滤除菌等。
(二)无菌制剂消毒灭菌措施 湿热灭菌、过滤除菌法、辐照灭菌法、 添加防腐剂等
第三节 药品生产环节的微生物监测方法
一、空气微生物检测 二、设备及建筑表面微生物检测 三、工艺用水卫生监测 四、原辅料、中间产品、成品微生物检查 五、消毒灭菌效能验证
制药微波烘干杀菌设备

(二)卫生学检查
非 无 无菌检查和微生物限度检查 菌 原 (三)存放条件 料
温度、湿度、包装完整
无 菌 原 料
(四)物料净化与传送
物料净化
传送 洁净室
物料净化室进行: 除尘、脱包、消毒
传送带:远距离,不得穿 越不同洁净区 专用电梯:不得人、物交 叉使用 传递窗:相邻车间
紫外 消毒 水 设备
化学 消毒 水 设备

三、空气 (一)空气洁净度
洁净环境内单位体积空气中含大于或等于某
一粒径的悬浮粒子和微生物最大允许统计数。 A级 B级 C级 D级
洁净度四等级
GMP各洁净级别洁净度标准
悬浮粒子最大允许数/立方米
洁 表面微生物 净 静态 动态 浮游菌 沉降菌 接触 度 5指手套 3 (90mm) cfu/m ( 55mm) 级 cfu/手套 cfu /4h ≥0.5μm ≥5.0μm ≥0.5μm ≥5.0μm 别 cfu /碟 A级 B级
五、生产人员
(一)人员要求
1.基本要求 (1)卫生培训 (2)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3)建立生产人员健康档案 (4)避免裸手接触药品及包材内表面 患有传染病、皮肤病以及皮肤有伤口者, 不得进入生物制品生产区进行操作或质量 检验。
2.洁净区生产人员要求
(1)人数:少而精 (2)不得化妆和佩带饰物 (3)工作服符合要求 (4)规范着装
3.注射用水
(1)卫生标准 需氧菌总数≤10cfu/100ml
细菌内毒素检查:应<0.25EU /ml (2)适用范围 配制需最后灭菌的注射剂用的溶剂或 稀释剂 配制滴眼剂的溶剂
配或装注射用容器的精洗
(3)保藏 大于80℃保温或70℃以上循环,不超12h
纯化水、注射用水的需氧菌检查: 包括细菌、霉菌和酵母菌 用R2A琼脂培养基 薄膜过滤法:纯化水取水样不少于1ml;
甲醛、戊二醛、丙醇、臭氧、过氧乙酸、 石碳酸、过氧化氢气体、新洁尔灭等
1.空气过滤:除菌、除尘 空调净化系统:一般采用三级过滤
初 效 过 滤 (高) 中 效 过 滤 除大于1μm 的尘粒 (亚) 高 效 过 滤
空 气
洁 净 区
除大于10μm 的尘粒
除大于0.3~1μm 的尘粒,起决定 作用
2.气流组织与洁净度 层流:单向流,气流同一方向,直接排出 粉尘,洁净度高 乱流:气流不规则,稀释粉尘,洁净度低 混合流:两种混合,洁净度高
二、工艺用水 (一)种类、适用范围及卫生标准 灭菌注 注射用水 射用水 蒸馏法
蒸馏法 离子交换法 反渗透法等 灭菌
纯化水
饮用水
1.饮用水
(1)卫生标准

细菌总数≤100cfu/ml
总大肠菌群 每100ml水中不得检出 耐热大肠菌群 大肠埃希菌
(2)适用范围


药材净制时的漂洗 制药用具的粗洗 药材的提取溶剂
内部无死 少尘材料,室内无死角、 角,易清洁 不易藏尘、易清洁、耐消毒
有三防措施 防尘、防虫、防鼠等
2.洁净室(区)的净化措施
空调净化系统 定期消毒 热力法:设备干热或湿热 用发尘量少材料 控制人员:卫生、着装、人数、活动
A级和B级洁净区:
用的消毒液要用无菌水配制
用的抹布最好进行灭菌处理
微生物(动态)
3520 20 3520 29 2900
3520 20
352000
3520000
C级 352000
1 2900 10 29000 100
不作 规定
1 5 50
1 5 25 50
1 5 - -
D级 3520000 29000
不作 规定
200 100
(二)空气洁净度监测
悬浮粒子
监测
防污 染的 监测 方法
工艺流程
微生物污染的环节
包装
一、原辅料 (一)原辅料卫生控制方法 1.植物来源:洗净、晾干、烘烤、炮制、辐射 处理、微波消毒 2.化学合成:干热、湿热、微波。 3.中药提取物:高压或流通蒸气、微波、过滤 除菌法。 4.动物来源:去除病原微生物、过敏原 5.生化药物原料:巴氏消毒法、间歇蒸汽灭菌 法、过滤除菌法、辐射灭菌法。
内毒素 内毒素是热原, 但热原不全是 G-菌细胞壁成分: 脂多糖,引起机 内毒素。 体发热。 检查方法:凝胶法
检查范围 注射剂 注射用水 植入性制剂 无菌原料
药品生产中除热原的方法:高温、蒸馏、活性炭吸附、 超滤、用强酸、强碱、强氧化剂破坏
第二节 药品生产环节的微生物来源与控制 厂房设施 水 原辅料 空气 生产过程 人员 成品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2011年3月1日 (GMP)(2010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015年版)四部 2015年12月1 日 国家食品 药品监督 管理总局
药用辅料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2006年3月23 (2006年) 日
第一节 概述
药 品 生 产 卫 生 控 制
各类微生物 来源:环境、1.用头罩将所有头发以及胡须等相关部位全部遮 盖,头罩应当塞进衣领内,应戴口罩,必要时 戴防护目镜。 2.戴经灭菌且不散发颗粒物的橡胶或塑料手套,穿 经灭菌或消毒的脚套,裤腿应当塞进脚套内,袖 口应当塞进手套内。 3.工作服应灭菌的连体服,不脱落纤维或微粒,并 能滞留身体散发的微粒。 4. 操作期间应当经常消毒手套,并在必要时更换 口罩和手套。 5.每位员工每次进入A或B级洁净区,应更换无菌工作服, 或每班至少更换一次,但需要验证其可行性。
材质、式样、清洗、 消毒及穿着方式应 与所从事工作和洁 净度级别要求相适 应。
《GMP》各洁净区的着装要求
D级 1.将头发、胡须等相关部位遮盖。
2.穿合适的工作服和鞋子或鞋套。
3.不带进外来污染物。
C级
1.将头发、胡须等相关部位遮盖,应戴口罩。 工作服应不脱落纤维或微粒。
2.穿手腕处可收紧的连体服或衣裤分开的工作服, 3.穿适当的鞋子或鞋套。
注射用水取水样不少于100ml
30~35℃倒置培养不少于5d
4.灭菌注射用水
(1)卫生标准 无菌检查 细菌内毒素检查:应<0.25EU /ml
(2)适用范围
注射用无菌粉末的溶剂
注射剂的稀释剂
(二)制药用水的卫生控制
包括:水及制水、供水、贮水设备
热力 灭菌
水 贮水 设备
过滤 除菌
微生物
微粒

大小:1-50μm粒子 包括:尘粒、微生物 来源:环境、生产 致病性:炎症、栓塞等
热原
热原与内毒素关系 特点:耐热、可通过滤器、 可吸附、可溶、可破坏 来源:生产各环节 致病性:发热、休克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