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小说的人物形象复习目标1.能概括、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2.能解释小说中人物形象的作用;考点解析形象是小说的核心,也是小说阅读的必考内容,一定要把握准确。
小说对形象的考查主要是欣赏人物的形象,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意义,以及人物或物象的作用。
对小说形象的考查主要有以下几种题型:1.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
用一组词语点明人物的特点。
2.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结合原文具体描写对人物特点进行解释。
3.分析人物形象的作用。
指出人物对表现主题、情节或其他人物的作用。
4.分析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经典例题(08浙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乌米[俄]阿·马·高尔基①……每当早晨醒来,我便打开房间的窗户,倾听着从山上透过果园中茂密的绿阴向我传来的心事重重的歌声。
无论我醒得多早,这歌声都已经回荡在充满着盛开的桃花和无花果的香甜气息的晨空里了。
②清风从阿伊——佩特里山巍峨的峰顶簌簌吹来,微微地拂动着我窗前浓密的树叶,树叶的簌簌声给歌声增添了许多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感。
歌曲本身并不优美,而且有些单调,整个曲调很不和谐。
在看来本应该停顿的地方,听到的却是悲伤而激动的呼号,随后这一惊心动魄的喊叫又同样出人意外地变作了柔肠百转的怨诉。
这歌是一个苍老而颤抖的嗓音出来的,日复一日,从早到晚,什么时候都能听到这支像山溪一般流下来的唱不尽的歌子。
③村民们对我说,这心事重重的歌声他们已经听了七个年头。
我问他们:“这是谁在唱?”他们告诉我,这是一个叫乌米的疯老婆子唱的。
六年前她的丈夫和两个孩子出海捕鱼,至今没有回来。
④从那时起,乌米便每天坐在自家土屋的门槛上,望着大海歌唱,等待着自己的亲人。
一次,我去看她。
我沿着蜿蜒的小道,经过几个伫立在山坡上的土屋,穿过一个个果园和葡萄园,爬上了高山。
在山石背后翠绿树丛中,我看到了米乌老太婆的那所半坍塌的土屋。
在从亚伊拉山顶滚下的巨石中间,长着几株法国梧桐、无花果和桃花树。
溪水潺潺地流着,在它流过的地方形成许多小小的瀑布,土屋顶上长着青草,墙上爬着曲曲弯弯的藤蔓,屋门正对着大海。
⑤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她的身材匀称颀长,白发苍苍。
她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已被太阳晒成了棕褐色。
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佩特里山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
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
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
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
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市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
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
⑥乌米一面唱,一面用笑脸迎着我。
她的脸在微笑时皱得越发厉害了。
她的眼睛年轻而明亮,眼里燃烧着专心致志的期待之火。
她温存地打量了我一眼,重又凝视着一片荒漠似的大海。
⑦我走近前去,在她身旁坐下,听着她歌唱。
歌子是那样奇特;满怀信心的曲调不时为忧思所代替,其中含有焦灼不安和疲倦的调子,它时而中断,寂然无声;时而又响起来,充满了喜悦和希望……⑧但是不论这歌曲表现什么样的情绪,乌米老太太的脸上却只有一种表情,那是一种坚信不疑的期待,一种满怀信心的、安详而喜悦的期待。
⑨我问她:“你的丈夫叫什么名字?”她粲然一笑,回答说:“阿布德拉伊姆……大儿子叫阿赫乔姆,还有一个叫尤努斯……他们很快就会回来的。
他们正在路上,我马上就会看到船了。
你也会看见的”⑩她说“你也会看见”这句话时,似乎深信,见到他们父子对我说来也将是莫大的幸福,似乎当她丈夫的渔船在海天之际,出现在她那被南方的烈日晒干了的、木乃伊般的棕色手指所指的那一道深蓝色的细线上时,我会感到莫大的快乐。
○11随后她又唱起了那支期待和希望之歌。
我看着她,一面听,一面想:“就这样怀着希望该有多好啊!心里充满了对未来巨大的期待,这样活着该有多好啊!”○12乌米一直在唱着,她微笑地摇晃着身躯,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在日光下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茫茫大海。
○13她完全沉湎在一种思念里,不理会任何别的东西了,坐在她身旁的我对她说来已不复存在。
我对她这种全神贯注的神态满怀敬意,我觉得,她这种只怀着一种希望的生活很值得羡慕,我沉默着,情愿让她把我忘却。
这一天海上风平浪静,它像一面明镜,映射出明亮的天色,但并未使我产生什么希望。
随后我便满怀惆怅地离去。
身后传来了歌声和溪水响亮的淙淙声,海鸥在海上翱翔,一大群海豚在离岸不远的地方尽情嬉戏,远方是苍茫的大海。
○14年迈的乌米永远等不到什么了,但她将怀着希望活着和死去……18.本文着意勾勒了乌米的形象,请从两个方面概括乌米的主要性格特征。
(各不超过两个词)(1) ⑫19.指出第五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5分)20.(5分)⑪请用一句概括乌米歌声的情感内涵。
(不超过10个字)(2分)⑫文中反复写她的歌声有何目的?(3分)21.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
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
(6分)参考答案:18.⑪坚忍(执着)⑫乐观19.手法:①衬托(以动写静,以景衬人);②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
作用:①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②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③暗示人物的命运。
20.⑪忧怨中充满希望⑫①更充分地表现乌米复杂的内心世界,有利于揭示乌米的性格;②唤起读者对她的深切同情;③渲染气氛,使全篇笼罩在明亮与灰暗交织的基调中,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21.形象:①对不幸者富有同情心;②对人性之美满怀敬意;③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
作用:①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②“我”是贯串全文的线索;③借“我”的感触揭示全文主旨;④通过“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突出乌米的形象。
应考策略(一)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1.从人物描写入手来概括。
2.根据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形象。
3.借助作者的议论或者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来概括。
(二)形象的作用1.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主要人物形象往往承载了小说的主题,因此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主要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首先要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然后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等。
2.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它的作用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揭示或凸显主旨;若是线索人物,自然是贯串全文的线索。
3.物象的作用如果小说中引入特别重要的物件,其基本作用不外乎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等。
有时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文章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巩固练习(14全国新课标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鞋刘庆邦有个姑娘叫守明,十八岁那年就定了亲。
定亲的彩礼送来了,是几块做衣服的布料。
媒人一走,母亲眼睛弯弯的,说:“给,你婆家给你的东西。
”“谁要他的东西,我不要!”“不要好呀,我留着给你妹妹作嫁妆。
”妹妹跟过来,要看看是什么好东西。
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坚决不让妹妹看,她把包袱放进箱子,啪嗒就锁上了。
家里只有自己时,守明才关了门,把彩礼包儿拿出来。
她把那块石榴红的方巾顶在头上,对着镜子左照右照。
她的脸红通通的,很像刚下花轿的新娘子。
想到新娘子,不知为何,她叹了一口气,鼻子也酸酸的。
按当地的规矩,守明该给那个人做一双鞋了。
她的表情突然变得严肃起来。
她把那个人的鞋样子放在床上,张开指头拃了拃,心中不免吃惊,天哪,那个人人不算大,脚怎么这样大。
脚大走四方,不知这个人能不能走四方。
她想让他走四方,又不想让他走四方。
要是他四处乱走,剩下她一个人在家可怎么办?她想有了,把鞋做得稍小些,给他一双小鞋穿,让他的脚疼,走不成四方。
想到这里,她仿佛已看见那人穿上了她做的新鞋,由于用力提鞋,脸都憋得红了。
“合适吗?”那个人说合适是合适,就是有点紧。
“穿的次数多了就合适了。
”那个人把新鞋穿了一遭,回来说脚疼。
“你疼我也疼。
”那个人问她哪里疼。
“我心疼。
”那个人就笑了,说:“那我给你揉揉吧!”她赶紧把胸口抱住了。
她抱的动作大了些,把自己从幻想中抱了出来。
摸摸脸,脸还火辣辣的。
瞎想归瞎想,在动剪子剪袼褙时,她还是照原样儿一丝不差地剪下来了。
第一次看见那个人是在社员大会上,那个人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
她不记得稿子里说的是什么,旁边的人打听那个人是哪庄的,叫什么名字,她却记住了。
她当时想,这个男孩子,年纪不大,胆子可够大的,敢在这么多人面前念那么长一大篇话。
她这个年龄正是心里乱想的年龄,想着想着,就把自己和那个人联系到一块儿去了。
不知道那个人有没有对象,要是没对象的话,不知喜欢什么样的……有一天家里来了个媒人,守明正要表示心烦,一听介绍的不是别人,正是让她做梦的那个人,一时浑身冰凉,小脸发白,泪珠子一串一串往下掉。
母亲以为她对这门亲事不乐意,守明说:“妈,我是舍不得离开您!”媒人递来消息,说那个人要外出当工人,守明一听有些犯愣,这真应了那句脚大走四方的话。
此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回还,她一定得送给那个人一点东西,让那个人念着她,记住她,她没有别的可送,只有这一双鞋。
那个人外出的日期定下来了,托媒人传话,向她约会,她正好亲手把鞋交给那个人。
约会的地点是村边那座高桥,时间是吃过晚饭之后,母亲要送她到桥头去,她不让。
守明把一切都想好了,那个人若说正好,她就让他穿这双鞋上路——人是你的,鞋就是你的,还脱下来干什么!临出门,她又改了主意,觉得只让那个人把鞋穿上试试新就行了,还得让他脱下来,等他回来完婚那一天才能穿。
守明的设想未能实现。
她把鞋递给那个人时,让那个人穿上试试。
那个人只笑了笑,说声谢谢,就把鞋竖着插进上衣口袋里去了。
直到那个人说再见,鞋也没试一下。
那个人说再见时,猛地向守明伸出了手,意思要把手握一握。
这是守明没有料到的。
他们虽然见过几次面,但从来没有碰过手。
她犹豫了一会儿,还是低着头把手交出去了。
那个人的手温热有力,握得她的手忽地出了一层汗,接着她身上也出汗了。
那个人大概怕她害臊,就把她的手松开了。
守明下了桥往回走时,见夹道的高庄稼中间拦着一个黑人影,她大吃一惊,正要折回身去追那个人,扑进那个人怀里,让她的那个人救她,人影说话了,原来是她母亲。
怎么会是母亲呢!在回家的路上,守明一直没跟母亲说话。
后记:我在农村老家时,人家给我介绍了一个对象。
那个姑娘很精心地给我做了一双鞋。
参加工作后,我把那双鞋带进了城里,先是舍不得穿,后来想穿也穿不出去了。
第一次回家探亲,我把那双鞋退给了那位姑娘。
那姑娘接过鞋后,眼里一直泪汪汪的。
后来我想到,我一定伤害了那位农村姑娘的心,我辜负了她,一辈子都对不起她。